■钱惠强

弘毅致远 植根孝德
——初中语文课堂融入孝道教育的实践探索

■钱惠强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孝道,初中语文课堂融入孝道教育是社会之需、教育之要、应时之举,是因文而化的探索性举措。实践表明,立足课本,立足课堂,从实际出发,通过挖掘、诵读、拓展、感悟、正己等教学路径,把孝德植根于学生的心田,能够较好地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落实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功能。

中华文化 孝道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实践 正己化人 德育渗透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孝道。何谓孝道?孝道是天道。《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古往今来,天子用孝道治国,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用孝道治国,可以长守富贵,和其人民;卿大夫用孝道理政,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士君子用孝道立身,可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庶人行孝道而天下父母皆有养。孝是为仁之本,孝无终始,道贯古今。

我们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的课程。作为传道的教师,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植根学生孝德,融入孝道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一、立足课本,挖掘孝德之材

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初中语文课本之中,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散文,都有很多关于孝文化的素材。小孝事亲尊师,中孝敬长敬业,大孝精忠报国,其中具有亲情、友情、民族情、爱国情的题材很多,很多课文体现了中国“忠孝节义”的孝道精神,充分挖掘这些孝德素材,就能成为教师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执教《关雎》《蒹葭》,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间真挚的情感,我又引用了另一首反映子女思念父母的《诗经·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从而让学生理解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子女,而子女却悲失父母,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执教《藤野先生》,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鲁迅先生尊师的态度,尊师不分国籍,没有民族偏见,实在可贵,学生懂得了孝道是师道的基础,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尊严,尊师敬长恰恰是孝道的彰显。学习《陈涉世家》之时,我还带领学生走近司马迁悲惨的人生,了解司马迁被宫刑的切肤之痛,认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道思想。司马迁痛定思痛,不负父命,忍辱著史,名垂丹青,终于对祖先和父亲尽孝,感人至深。学生从司马迁身上领悟到儒家“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孝道观念,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高声诵读,领悟孝悌之义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高声诵读可得其气韵。“读书养气,读书养正,读书变化气质”。读书是让经典慢慢地走进学生,嵌入大脑,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例如,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我读讲结合,讲述孟浩然的故事。孟浩然曾闭门苦读十年,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对唐朝武则天称帝颇为不满,年轻气盛的他,不顾父母反对,放弃了科举考试,常年居住在家乡襄阳,寄情山水,过着隐居的生活。到了开元年间,孟浩然的父亲带着对儿子一生的期望和遗憾去世。父亲的去世对孟浩然内心触动很大,他终于彻底醒悟,觉得愧对父母。他想,当今开元盛世,为什么不求取功名,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呢?于是应试。孟浩然尽孝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让学生领悟到:为人之孝还在于“养父母之志”。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全体学生怀着对孟浩然的敬意,高声朗读诗歌,效果明显。此外,除了诵读课本规定的篇目之外,我还注意穿插一些国学经典的诵读,如《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朱熹家训》等,这些经典中包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大道。学生兴趣很浓,一学期下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做到朗朗上口,把《弟子规》《朱熹家训》等流畅地背出来,真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随文拓展,树立孝德之范

培养学生的孝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万物皆备于我”。语文课堂就是一篇大散文,可以思接千载,神游万里。课上,我抓住时机,随文入心,巧妙拓展一些圣贤和德育故事,为学生树立孝德之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落实了孝道教育。

例如授学《岳阳楼记》,为让学生理解“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我随文拓展了北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志,他一生为官,勤政爱民,自奉俭约,乐善好施。他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济贫困。他因上谏而屡遭贬谪,但他从没有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坚持为民请命。千百年来,他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成为后代人学习推崇的榜样。学习散文《醉翁亭记》,我就为学生讲述欧阳修四岁而孤、敬母苦读、奉行孝道的故事,欧阳修做到了“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执教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舜发于畎亩之中”这句,我因时而化,启发学生思考舜能从田地之中被尧推举,成为一代圣王的原因。我给学生讲了二十四孝之一舜的故事,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道理,在心中确立了学习圣贤孝德的榜样,增强了学习和效法的动力。

四、感悟文本,信奉孝德之法

“德者,得也”,孝是得到一切的根本,没有孝,一切都得不到。孝天地,外在事业无比开阔;孝父母,内在身心和谐幸福。要让学生信奉幸福一生的法则,必须要给足时间,引导学生去思去悟,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去悟。

例如,执教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忽有所思:“同学们,于勒叔叔发了财,怎么后来又变成穷光蛋了?”反应快的学生说:“老师,钱被他吃光了。”“那于勒的品性如何?”学生说:“于勒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败家子,不但吃光了自己的遗产,而且把父亲的那一份遗产也占用了!”“他有没有经过他父母的同意?”“没有!”学生齐声回答道。“那这种行为叫什么行为?《弟子规》有没有对此类行为的界定?”“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学生很快找到经文。“哦,偷盗行为!可见于勒这个人品行不端。偷盗行为,在今天是要吃官司的呀,如果菲利浦夫妇告他,估计他要坐牢。”我故作惊讶,转而抛出核心问题:“同学们,于勒发了财又变成了穷光蛋,他的命运很悲惨呀,还被菲利浦夫妇骂成乞丐。你们说,到底是什么影响人的命运呢?”学生陷入沉思之中。“《易经》上说,厚德才能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于勒的为人,没有德行,心不好,即使命好,也要遭殃。孔子也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有一定的智慧,得到了一些财富,但是你德不配位,就守不住财富,即使暂时得到了,最后也要失去。《大学》里也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又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些经句,无不是说明一个人要立德为本、修身正心,才能齐家治国的道理。你看于勒这个人,不懂修身齐家,不但挥霍了家产,还使得兄弟之间反目成仇,成为流浪汉,这不能不让后人深思啊。”至此,学生对“孝道乃幸福人生之基”的法则,已经内心确立而深信不疑。

五、正己化人,生发爱敬之情

父母的大手掌就是天地。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句话是说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正己才能化人,要让学生生发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教师首先有敬爱之心,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例如,我在讲授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我深情回忆了童年的生活场景:秋收时节,父母在田间劳动,儿时的我挺懂事,在家做好晚饭,去田间叫父母回家吃晚饭。来到田野,月亮初上,父母的身影淹没在稻田之中,我只有通过聆听割稻子的声音,才能找到父母,看到父母辛苦忙碌的身影,一阵复杂和辛酸滋味涌上心头。课上,我当即赋一首《稻花香》:一片金黄田,万株稻花香。最忆明月夜,父母收割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的教学实践启示我,教师用自己一颗柔软的心教学,学生的心也会变得柔软起来。“为人子,止于孝”,一个人只有做到敬爱父母,才能敬爱众人;一个教师只有做到敬爱父母,才有资格教化学生。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唐玄宗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道教育也是最好的德育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教学融入孝道教育的实践表明,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今天这样一个实现中国梦的崭新时代,历史赋予了我们语文教师新的教育使命,让孝道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吧!

(作者为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