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徐闻隶属广东湛江市。它有两个响当当的头衔,一是苏东坡曰“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二是由它为始发港的航线,在汉朝,是为最早、最详细、最完整,也是最长的官方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寻找徐闻旧港,依稀能嗅到季风带来的海上故事与旅程。

徐闻是天南重地,四州咽喉,是岭南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之一。

明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贬任徐闻典史时,有感于当地士子轻生好斗,不懂礼教,因而倡建贵生书院。他强调“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教化当地人“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如今书院修葺一新,成为徐闻自古重视文风礼教的见证,也是徐闻最知名的古迹。

城市中心还有座登云塔,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县赵一鹤定基,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登云塔是“徐闻八景”之一,八角七层,每角置铁鹦鹉,鹦鹉嘴上挂着一只铜铃,人称“雁塔嘲风”。这座七级浮屠矗立在环岛中心,清风徐来,铃声叮当,古韵悠扬。

周围三教九流,人声鼎沸,一幅喧闹的市井生活画卷。

那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哪儿?

通常认为,县城西南五里乡的二桥、仕尾、南山下村一带,就是汉徐闻港。从县城出发,打车十来分钟就到大汉三墩旅游区。官方介绍,景区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为依托,“规划面积6300亩,由一个海湾、一个千年古港、三个原生态海岛、五条民风淳朴的渔村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组成。”

“冬遣舶,夏回舶”寻找徐闻古港的见证者

徐闻港的主要遗迹都在仕尾,这里曾发现汉墓群,出土过陶器、铁器、首饰和有字的印纹砖,其中最重要的是“万岁”瓦当;在二桥村附近,还出土了琥珀、玛瑙、水晶、琉璃等海外物产。说明汉代曾在此地设置官署,很可能是当时的徐闻县所在地和徐闻港遗址。

从“指路灵石”标记来看,候神岭古迹最多。“候官神座”“八角灯座”,以及岭东的“汉港大堤”和“靖海神犬”都有些年头,算是徐闻古港的见证者,其余多为新近仿建。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汉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曰‘欲拔贫,诣徐闻。”生动描述汉代官商对外贸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徐闻港繁荣昌盛,能够拔贫作富。

候神岭其实是一段缓坡,并没有高山峻岭的风范。如今被确认为汉代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人放洋出海都依靠季风,通常“冬遣舶,夏回舶”。船舶停泊于徐闻港,一边补充给养,一边观察信风流向。

景区介绍,秦皇汉武派人寻仙至此,以为海上三墩岛就是篷瀛仙境,美其名曰“候神”,意谓“待神归来处”。汉朝在这里“置左右候官”,堆积货物,对外贸易。候官亦称候人、候吏,为古代迎候宾客和稽查巡检的官员。证明当时徐闻的海上贸易繁荣,甚至引起朝廷重视,派专员核查。但对汉徐闻县治所,素有争议,按“县南七里”推断,县治当在今徐闻五里乡附近。

候神岭现存一“候官神座”,其实是用整块“牛肝石”雕成的三级阶梯,或称“上马石”。原物被毁,现恢复原貌,供人观瞻。一个围栏内有“八角航标灯座”。也以天然“牛肝石”雕成,直径2米,深40厘米,八角饰八卦纹。看上去像个石头脸盆,考证认为是汉唐时的导航灯座。可惜灯体早已难觅踪迹,看不到全貌。

候神岭东就是海湾,也就是徐闻古港。岸边停泊许多渔船,鳞次栉比。往南能看到“大汉三墩”,相传为逃避朝廷追捕的三姐妹跳海所化。其实是三座小岛,一座连着一座,分别称一墩、二墩、三墩。其中一墩二墩有小路与陆地相接,可以直接走路上去,三墩是离岛,需乘船抵达。

返回候神岭,向东即为火山石铺成的汉港大堤。中段有平台,三级台阶,美其名曰“三升台”,意谓“步步高晋”。台上建有仿汉小亭,上书“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湛江徐闻古港”。这里也是个观鸟台,因濒临海湾湿地红树林,绿意沁人,人称“海上鸟巢”。据说每当晚霞满天,可见万鸟归巢,蔚为壮观。也许现在不是季节,偶尔看到白鹭直上青天,别无他鸟。

桥头立三尊石狗,面向大海,这就是“靖海神狗”。听说雷州半岛崇拜狗只,今日一见,果不虚传。转到正面看,石狗面目各异,基座刻着“福“”禄“”寿”。我参观过徐闻博物馆里的石狗展,神秘奇特,别有一番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