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艳

学校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有力保障,教师成长更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学校规划”与“教师个人规划”存在隔阂的现象,以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新一轮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有益尝试为基础,提出以“教师个人规划”为抓手,引导教师认识自己、支配自己、发展自己,将朦胧的理想显性化、清晰化,并主动融入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实现“学校规划”与“教师个人规划”双向对接与互动,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促进“学校规划”与“教师个人规划”对接的尝试

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创建于2018年9月。要办好一所新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笔者认为,首先要引导教职员工明确“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准备走向哪里”,从而形成共识,凝心聚力。编制好“学校第一个发展规划”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同时要设法打破“教师个人规划”与“学校规划”之间的隔阂。学校主要抓住了如下四点——

通过“问卷”做好铺垫。与一般规划调查问卷不同,学校以“教师专业成长意向”为题设计了教师问卷,内容包括目前情况、专业发展预期、对学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三个部分。在第二部分中,设计了“你对学历、职称、荣誉等为标志的需求”“最近这一年最想做的事”“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期望学校提供什幺帮助”等问题。这样的教师问卷为学校进一步推出“教师个人规划”做好了铺垫。

提供“拐杖”进行引导。为使“教师个人规划”与“学校规划”实现对接,我们设计了《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教师个人发展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其中包括个人发展规划、年度执行文档、执行总结评估三个部分。其中,个人发展规划又包括基本情况、自我分析、发展目标、对话记录四个板块。

“自我分析”板块,要求教师“围绕教育发展需求,针对自身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不足和职业发展追求,提出个人专业发展的设想与思考,做500字左右的自我分析”,这是为引导教师思考和回应“我在哪里”。

“发展目标”板块,包括三个方面:“陈述型目标”,要求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未来,我想成为怎样的教师”,其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描述,找到定位;“标志型目标”,以学历、职称、荣誉等为“标签”进行设定,旨在引导教师关注这些“标签”背后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引导教师对个人专业成长做出合理规划;“定量型目标”,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量化指标”,要确立好这一目标,不仅要与“陈述型目标”“标志型目标”做好对标,还要考虑自己目前的状况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学校通过对教师这些具体明确的诉求进行分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相应活动,为教师搭建好专业成长的平台。

“自我分析”的三类目标,能够让教师们将朦胧混沌的理想显性化,形成适合教师自身有序成长的计划,并与手册中的年度执行文档和执行总结评估,形成“链条”,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动力源。同时,手册中的内容可以通过数据化处理,纳入“学校规划”。

试点“实验”优化推进。为进一步验证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与“学校规划”工作同步,我们深度分析了从教师问卷中获得的信息;同时,安排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若干教师尝试填写手册中的“个人发展规划”部分,预见教师做“个人发展规划”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手册更加完善。

从教师问卷中,学校看到教师们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具体规划,也看到管理工作中的疏漏与不足,并大致了解了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内容让教师们感受到学校对其的重视,体现在“对学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中,就显得更为认真、细致——尽管这些“建议”未必都可行,但初步收到了“有效互动”的效果。

在“试填写”的环节中,学校看到教师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设定目标,是基本符合预先设想的。当然,学校也注意到由于对“三类指标”理解不足而带来的问题,并在“试填”的基础上,将手册进一步优化。

通过“对话”实现对接。从“试填”中,学校也发现,会出现各种原因造成的“好高骛远”“避短”“放不下身段”等问题。为了让“学校规划”与“教师个人规划”深度对接,实现同频共振,更好地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中,学校引入了“对话”机制。

学校安排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两个层面与教师个人进行“对话”,在分管领导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校长再与教师就其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一对一交流互动,并且要求教师本人在“对话”后作出必要的“回应”。希望通过“对话”,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学校各部门的跟进,达到“个人有思考,主管有指导,领导有引领”的效果。这样,就把“教师个人规划”很自然地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

优化“学校规划”与“教师个人规划”对接的思考

笔者对于如何实现同频共振,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充分认识“教师个人规划”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新一代年轻教师的崛起,教师们开始构思和寻找适合个体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我们常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实,每一位教师也都是独特的。因此,坚持“底线+自选”的方向,允许教师差异发展,尊重他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理应成为学校落实“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

其次,做好动员和指导,拓展教师的视野。

学校引导教师“认识自己、支配自己、发展自己”,将个人理想融入教育事业,可以从“三个清楚”着手——

看清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教师们了解时代的要求、教育的趋势、学校发展的定位,这是基础和前提。

摸清楚: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了解成绩卓着的前辈教师的成长经历,做到“学有榜样”。同时,普及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特别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到“思有依托”。

想清楚:在看清楚、摸清楚的基础上,教师从“我在哪里”“我想要什幺”“怎样才能得到”“我的路怎幺走”四个方面发问,找寻符合自己内心的答案。

再次,做好深度协商,是实现同频共振的保障。

“个人发展规划”中第四个板块“对话记录”的设计,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教师在设定自身目标时,可能会出现“过高”“过低”或者“个性需求与实现条件”之间的不匹配等情况,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整。“对话记录”强调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对话,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另一方面,“对话记录”有助于克服教师评价中的“抽象统一”“过度标准化”等弊端,倡导以“点滴进步看得见”为导向,形成“规划—执行—评估”一条龙。在设计上,学校将“个人规划”“年度执行文档”“执行总结评估”形成链接,建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最后,建章立制,保障“教师个人规划”的落实。

笔者在实践探索中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学校规划”与“教师个人规划”的同频共振,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当然,“建章立制”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完善,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