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晋东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厚,博大精深,尤其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影响着历代文学艺术创作,浸入民族的灵魂。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图书馆馆长牛克向读者奉献出的自选诗词集《水云深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10月版),就是深受古典诗词熏陶而推陈出新的一朵馨香的奇葩。

牛克精选其2002年至2016年2月以来十多年间创作的83首诗词结集,这些诗词以开阔的视野,记录了作者人生长途跋涉历程中的心灵世界。有的写景状物,描绘山水田园;有的怀古咏史,感悟家国;有的叙写友情,品味生活。他的诗如醇香老酒,看似淡,却容易醉人;如春江流水,看似绿,却浑厚阔远,恣意汪洋。诗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散发着这代人特殊的时代气息。

作者与我同庚,虽生于“大鸣大放”之后的同时代,但他更幸运,不同的家庭背景和青少年时代不同的路迹铸就不同的性格修养和文化品行。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唯一能选择的道路就是上山下乡,到了川西北绵远河边一个浅丘陵农村,在煤油灯下看趋时新诗,学写顺口溜式的诗歌。牛克参军到了让多少人羡慕的诗情画意的舟山群岛普陀。在工作和训练之余,他夜里假装修车和养护,偷偷借着汽车灯光读书写诗,走上了诗歌创作的业余之路。后来他转业到北京高院工作,开庭余暇时光,依然写诗填词。他摸索了几十年,积累了几十年,推敲了几十年,经过人生历练和诗学积淀,从散淡自由的新诗到严整规矩的格律诗词,人到中年,终于厚积薄发。

《尚书·尧典》中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在这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中阐述了传统诗歌的本质。诗的确是表达志向和抒发感情的载体。牛克从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注意通过最简洁的构思和语言来记录人生的轨迹,表达生命的思考。

《滦河源》《望贡嘎雪山》《悬棺》等表现出鲜活的正能量。诗里“跨马追风踏呼伦,荡胸意气卷长云”是意气风发的豪迈写照;“巡遍九州悬剑笔,搜穷五腹著文章”是走南闯北跑新闻的存真;借写沙漠胡杨“生死枯荣三千年,权将大漠比桑田。繁华任它随烟逝,留得铁骨对苍天”暗喻正气的永恒和追求真理的信念。作者在《登泰山》中感慨:“拜首岱宗,超然天外,足下寥寥数只雕。来岁少,莫情仇爱恨,碌碌夕朝。”则以高远的胸怀展示了人生的责任担当。

人生跋涉中命运的转换,从热烈到淡泊,让他对人生和诗歌有了新的思考。在2006年8月29日写的《贡嘎山麓沐“神汤”》一诗,记叙诗人来到贡嘎雪山之麓,流连于潺潺小溪之侧,沐浴在贡嘎神汤温泉,“望及雪峰,看云卷云舒未觉秋至”,突然明白了“巍巍贡嘎也白头”,也似乎悟出了“知命忘年自千载”的自然永恒之力,一种静静淡淡的、追求“无求”的旷达情思,流进诗词。

他以朴实的语气着重表现了那富有情趣的一刹那,冲淡内心深处的迟暮之悲,如《端午答万明》《和张帆》《醉卧竹亭》等。从“天地接正气,日月照清高”的豪迈到“九州行已遍,小院种芙蓉”的清新而淡雅,这些诗词淡泊而适意,把日常生活写得那么美好,隐含着一种孤寂闲适、怀慕隐逸的情绪。语言朴素,不做作,不雕饰,不尚词藻,也要力求精练,表面平淡,含蕴深厚。正如王安石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把平静从容淡然雅致的心境表现得委婉曲折。

作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书“跋”中说:“搞新闻就是‘跑新闻,除了策划、主持新闻发布会,就是带着十几家新闻媒体的朋友跑遍全国各地,因此结交了太多的法院和媒体的好朋友,走遍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大江南北的风物人文。那时候真是披星戴月,不知疲倦。空闲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了些文字。”这也成就了他山水诗的写作,在集子里是一大部分。

他凭借对自然山水景物的观察,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人的审美感受,移情入景、融情入境的写法,给自然山水带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里有《天门山》的磅礴大气:“博带飞虹云披襟,流霞斟酒山对樽”;有《南津关》的雄奇奔放:“狂涛一泄到雄关,冲破三峡波浪宽”;也有《春日登丹霞山韶音亭》的明丽和飘逸:“岩醉红霞林欲醺,溪流碎玉弄韶音。”

山水凝聚着历史,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凝聚着深远的历史感怀。他在寄情壮丽绚烂的山水中,忆古咏史,向外发现山水之美,向内发现自己的家国意识。《钓鱼城》《登泰山》《登绵山》等篇章中表现出深厚的历史穿透力。

其中,《钓鱼城》用满江红词牌写出了历史的悲怆与壮烈。词的上阕描叙:“自古三江,合流处,飞崖百丈。云雾里,铁帷石幕,虎卒狼将。扼断洪澜勤宋土,拼将烈骨筑峦嶂。岁月长,几度祭残阳,悲惆怅。”下阕抒情:“一城血,逐碧浪;义士死,家国丧。叹三十六载,剑锋相向。社稷兴亡艰与易,崖山主仆悲犹壮。五千年,往复费征伐,空余怆。”

遥想当年,蒙古大军沿长江东下,合围南宋,至重庆钓鱼城被阻,历经36年200余战,大大延缓南宋灭亡的时间;其间,宋军炮毙大汗蒙哥,致使进攻欧洲的蒙古大军回撤,一举改变世界战局。2005年夏作者登临合川三江汇合这险要坚固的城池,面对滔滔东去的江水,回顾战火激越的遥远历史,思索推敲了10年,才于2016年2月11日写成此词,感叹历史的悲壮和和平的可贵。

家庭的基因、军营和机关的人生经历,培养了作者纯正的意识和纯真的心灵。他有真情讲实感。这体现在一部分山水诗词里,注意情感世界的特殊天地,注意表达个人情趣与爱好的愉悦。诗词集里不少篇什记录他和友人同游的感受,透过所描绘山水,含蓄畅叙友情,典型的如《游金佛山》《丹霞山》《天目山竹海》等。

我和牛克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我们分别在各自的高院负责新闻宣传工作,每年几次相聚研讨,彼此交流新闻宣传经验,情趣相近,很快就成为工作和事业的益友。2003年初春开始,笔者在壮丽的玉龙雪山下工作5年,其间接待四方文人八面骚客,牛克多次带领中央媒体记者造访,走后留下好几篇品位上乘的诗作。

《四方街之夜》剪影式地用八个一白描,就把作为旅游胜地的美丽精致的丽江古城的特点勾勒得活灵活现:“一户门前一水横,一杯酒映一颜红。一街狂醉一城笑,一片浮云一夜情。” 《灯火丽江》则展示出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从眼前的现实情景“户户廊前响碧水”“城中夜夜狂欢夜”想象到“飘然飞上神仙界,天市喧嚣腾紫云”。人间仙境胜于天上仙界啊。《夜饮丽江》记录了14家媒体记者“月夜丽江古镇”重逢相聚的浓浓情意,感叹真情难了时光易逝。纳西民族苞谷土酒下肚,情催诗意起:“谁言明日又回京,却把诗肠搅动。”作者的感情隐含在景物和现场描摹里。《长江第一湾》寥寥四句:“断肠莫过离乡愁,长江到此亦回头。凄然一顾西来路,挥泪扬涛万古流。”用拟人化手法,将无情变有情,写尽了滚滚长江上游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奔腾到丽江石鼓镇急转180度大弯最后造就的大江东去的豪壮与深情。

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它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作者另一些篇目,或借山水自然、佛山寺庙,创造出冲淡灵秀的诗境,感悟淡泊的人生和宁静的心灵。《南华寺》《丹霞山》《九华山》等以虚灵的胸襟去欣赏和体悟山水。自然山水诗成了诗人表情达意、说理抒怀的凭借。

《游金佛山》吟咏:“休怨落霞飞去远,尘心一片总皈依。”《丹霞山》体悟沧桑人生世界与自然世界:“半百人生尘与沙,一朝欲悟在南华。丹霞不解青山意,又染绯云上碧崖。”《登麦积山》则写:“凿壁悬空佛数千,芸芸香客入云端。得失颠倒徒争度,佛自无言云自闲。”在对高悬佛寺惊悚膜拜和香客辛劳攀爬敬香描写的基础上,融进诗人对从容平和大度的思索。

滚滚红尘之中,一颗向善之心有时曾感觉得失计较利害,人生不顺时难免感觉烦躁不安,难免感觉孤苦无助,甚至感觉万念俱灰。这时候,这颗心并不是真的看破红尘,并不是真正都信仰佛,而是需要一条渡船,将无望的心带到希望的彼岸,将浮躁的心带到宁静的彼岸。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意境,犹如一条渡心的船,将颠倒的得失观更正过来,将无谓的争利纠缠松开,平平淡淡才是真,实实在在才是福。

作者还善于以物写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诗意,甚至从家庭小院植树种草养鱼观花的劳作中呈现独特感受。春描兰花夏写杏,秋赏明月冬咏雪,友人茶聚,耕稼快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园深几重,竹密掩绿中”的陶渊明式的悠然自得,感受“园小天地大,快意满亭楼”的人生真淳。诗词创作的风格,更加平实和朴素。

牛克的诗词,深浸着民族传统的血液。他下功夫学习传统优秀的古诗词技巧,工整规矩,注意通过自己情感与语言的对接,表达生命思考,开掘在日常事物中所蕴藏的那些属于永恒性和哲学化的东西。艺术上,有的作品写景大气磅礴;有的状物精雕细刻;有的善于从剪裁画面,以小见大,表现独特感受和精神;有的深入而浅出;有的体现朦胧却透明的美学特征。他的诗词提供了艺术美感和语言创新,让读者获取有思想含量的美学意蕴。

读牛克诗词,是一次含英咀华的艺术旅行。作者“履照行囊已备,天涯处处芳芬”(《自寿五九》),虽年逾五九,却依然跋涉,在跋涉前行中用诗词呈现人生的情韵。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