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青

2023年12月,首尔街头的消防巡逻机器人

今年3月,韩国《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三星围绕机器人主题举行了一场高层会议,重点讨论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增长,并表示,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压力。

这已经不是韩国首次“抱怨”中国机器人。韩国机器人产业协会向英国《金融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韩国餐馆里有5000台服务机器人,比2021年增加了67%。一年内这一数字可能还会翻一番。

一位韩国科技公司高管表示,担心市场正被廉价的中国机器人占据,进而阻碍韩国机器人行业发展。

韩国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对机器人最为依赖的。该国不得不想方设法解决劳动人口不足的问题,机器人无疑是最好的方向。正因如此,韩国前景广阔的机器人市场也吸引了各国企业的目光。

经历了多年鏖战,以送餐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国产服务机器人,逐渐在韩国站稳了脚跟;“鲶鱼效应”之下,韩国企业也开始发力赶超,中国企业的出海下半场,依然面临不小的压力。

2023年6月,机器人“EveR 6”在首尔国家剧院指挥管弦乐团

“偏科生”的焦虑

超低的人口增长率,是多年来始终困扰韩国的议题。2021年韩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近两年还在持续恶化,1月3日,韩国行政安全部发布韩国人口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韩国出生人口只有大约23.5万人,创历史新低。据劳动部称,到2030年,这个拥有5100万人口国家的劳动年龄群体,预计将比2021年减少320万。

缺乏劳动力,让韩国具备了最适宜机器人行业的土壤。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认为,韩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有着极高的自动化程度—该机构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韩国平均每1万名制造业员工拥有1012台机器人,是全球平均值的大约7倍,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新加坡(730台),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392台。

该报告称,受益于电子和汽车工业两大产业的持续扩张,韩国自2017年以来,机器人密度平均每年增长6%。从市场规模来看,韩国是全世界第四大机器人市场,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22年新增安装量为31716台。

韩国70%以上的服务机器人来自擎朗智能、普度科技等中国头部品牌。

不过,韩国在机器人方面“偏科”严重,在工业以外的机器人领域表现乏善可陈,却需求旺盛。以服务机器人为例,即便是如今已经有大量中国机器人进驻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依然巨大。据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预测,2023年到2026年间,其市场销售额预计将增长近一倍,增至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年均增长23%。适时发现这一市场机遇,让早先出海的中国企业很快赢得了机会。

2023年3月,上海国际清洁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科沃斯展示的扫地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常用于食品和饮料行业、医疗保健、酒店、建筑服务和物流,执行诸如迎宾、送餐、清洁、引导等任务。目前,韩国市场上,服务机器人基本被中国产品垄断,《韩国先驱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韩国70%以上的服务机器人来自擎朗智能、普度科技等中国头部品牌。

以最为常见的送餐机器人为例,其通常约半人高,可同时运送十公斤以上的食物,配备了可以避开障碍物的传感器,几乎能完美代替人类服务员。

在新冠疫情期间,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越来越多韩国年轻人更不愿意从事脏(Dirty)、累(Difficult)、险(Dangerous)的“3D工作”,餐饮企业更难招到合适的服务员,外加不时发生的管控以及顾客对非接触式配送的信赖,使得购买送餐机器人的现象更为常见。

据韩国餐饮行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已有超5000台机器人在餐厅、咖啡厅、高尔夫球场等场所内提供服务。首尔餐饮老板在接受美国媒体《商业内幕》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直使用的是从食品配送平台运营商租用的中国产服务器机器人,每月租金只需3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29元),而与之相对的是,韩国员工最低月薪为2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800元)。

价格与产业链优势

在中国企业的出海征程中,价格与产业链优势是快速抢占市场的利器。

据《金融时报》统计,以送餐机器人为例,中国制造的售价通常在1000万到3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4万-16.2万元)之间,在功能相近的情况下,价格往往比韩国制造的要便宜20%。

韩国工业联合会一位负责人表示,韩国企业确保价格竞争力并不容易,因为必须从日本和欧洲甚至中国进口大部分零部件,而竞争对手中国厂商主要使用国产零部件。

而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的扫地机器人同样如此。早在2017年,中国头部企业科沃斯宣布进军韩国市场,目标是在三年内进入韩国市场前3名。

为了能够拿到补贴,企业也开始购买或者租赁更为便宜的中国制造机器人。

石头S8 ProUltra扫地机器人

2023年6月,科沃斯在首尔举行新品发布会

彼时,韩国的扫地机器人和吸尘器市场由三星和LG等本土制造商主导,每台售价大多超7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800元),被认为是高端制造的典型。

得益于自动化生产线和对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外加国内更为优质的软件开发能力,科沃斯展现出了“价格屠夫”的一面:其产品在实现扫拖一体并搭载了自动创建房屋地图、可通过手机操控预约清扫等功能的情况下,售价也仅为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700元)左右。

同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让国产企业有更多的试错空间。刚登陆韩国的科沃斯,就带去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3款产品,还可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迭代,而当时其在国内上架的产品也不过7款而已。

当时恰逢智能家电更新的浪潮,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彼时韩国扫地机器人和吸尘器市场规模不大但增长迅猛,2013年仅售出13万台,但短短四年内就接近翻了一倍。

在这一“天时”之下,再借助产业链优势的“人和”,出海的中国企业迅速抢占了韩国市场。韩国媒体Business Korea认为,韩国企业在扫地机器人市场已经输给了中国企业。

其援引全球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的数据称,2022年,韩国机器人吸尘器市场规模达到29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7亿元),比前一年增长约41%;三星电子和LG电子在韩国和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非常低,而占据韩国第一和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前列的,分别是石头和科沃斯两家中国公司,云鲸、小米、追觅等中国制造,也在韩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韩国为鼓励企业使用机器人而推出的政策,也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产商业机器人快速占领市场。《韩国先驱报》指出,根据韩国政府出台的补贴计划,中小型企业可以申请补贴计划,获得价值高达机器人购买成本70%的资金—为了能够拿到补贴,企业也开始购买或者租赁更为便宜的中国制造机器人。

不是国内卷不起,而是出海更有性价比,政策、疫情、低价让中国机器人出海进程不断加速。国际数据公司IDC去年7月发布报告称,由于市场渗透率低,劳动力成本高,海外销售产品的利润率更高,“走出去”成为大多数中国制造商的重要增长来源。以科沃斯为例,去年上半年,其海外地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5%,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34.3%。

战至中场,韩企反击

目前,韩国市场上的中国扫地机器人不再以低价为卖点,开始向高端化冲刺。热销的石头S8 Pro Ultra,每台超150万韩元,追觅、科沃斯也都推出了12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5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线。

总的来说,国产机器人在韩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这场战事不过正逢中场,此刻欢呼未免有“半场开香槟”之嫌。在前景广阔、后有追兵的下半场,中国企业需要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

面对强势的中国企业,韩国政府试图以政策指引,重塑市场格局。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推出了助力机器人市场增长的一揽子措施:到2030年向私营部门投资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1.7亿元),使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9亿元)的机器人企业,也将从2021年的5家增加到30家,进而实现部署100万台各类机器人的目标。

人工智能机器人Ballie

计划称,韩国将在电机、传感器、自主运动软件、自主操作软件等八项机器人核心技术方面发力,从而使80%的机器人零部件实现国产化,目前这一数字仅为44.4%。

这一计划的提出早有预兆。去年4月,韩国议会通过立法,允许送货机器人在人行道上运行并进入公共区域;7月,首尔市教育办公室启动了一项试点计划,让烹饪机器人在公立学校准备食物。

从技术层面而言,韩国企业也在奋力追赶。据韩国知识产权局统计,2011年至2020年间,韩国的扫地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1321)力压中国(1317),位居世界首位,中韩在扫地机器人制造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

另外,与中国企业的“单打独斗”相比,代表着韩国国家资本的大企业体量优势明显,在韩国的专利申请中,光是LG一家企业就申请了980件,三星也申请了193项专利。

感知到危机的韩国企业,不愿坐以待毙,较早吹响“反攻号角”的是韩国电信(KT)公司,在疫情期间推出了一款类似手推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glio Kim”,每次最多可携带四张桌子的食物,效率远高于一般的服务员,目前正积极与中国产品争夺市场。

随后,LG、现代、三星等企业也在机器人领域有不少大动作。LG电子将重点放在了生活方式集成化服务机器人上,在2022年的展会上推出了送货、导览、清洁等六款服务机器人;现代集团与英国电信沃达丰签订了面向欧洲开发服务机器人的协议;三星于2022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申请了机器人品牌“Samsung BOT”的专利,并于去年1月向机器人制造商Rainbow Robotics注资,今年初还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公开了名为“Ballie”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按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推算,到2025年,韩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将累计增长到23万台,价值2.8万亿韩元,与2020年相比,有足足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的增长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后发者依然存在机会,混战之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