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娜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劳动中心小组成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双流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双流区优秀班集体。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两项,区级课题两项。

拔秧、插秧、收割、脱谷……这样的场景,真实发生在棠实校园里,也真正由棠实师生共同参与。“它们是一项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掠影,这个项目的名字,叫作‘一粒种子的旅行。”棠湖中学实验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劳动中心小组成员叶娜介绍。

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种植园区,并以半亩方塘为基点,筹备了“一粒种子的旅行”劳动教育实践项目。项目通过将学生带入撒种、育苗、插秧、养护到收割、脱谷、制作美食一系列完整的生产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叶娜介绍,体验教育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体验过程中认识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用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为幸福人生和挺拔人格奠基。

作为学校整体劳动课程的有机一环,“一粒种子的旅行”紧密贴合该校构建实施的“四全”大劳动教育体系,即“全时空”“全链条”“全形态”“全要素”。

叶娜介绍,劳动场地虽然是学校的水稻田,但劳动教育的场域却囊括了校内外,做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学校联合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的育采秧苗活动,将劳动教育的场所拓展到校外,通过种植技术人员的讲授,补全育种插秧的农业知识,完善学生的劳动知识框架。后续的脱谷体验则将让劳动教育发生在家庭中,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打通家校合作的渠道,共同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以水稻种植为中心,此项劳动教育实践时间跨度长,场域格外宽阔,家校社会齐参与,真正展现了“全时空”的劳动教育格局。

而该项目之所以被称为“一粒种子的旅行”,就是希望学生参与水稻完整的生产过程,见证稻谷从种子到粮食的蜕变,目睹它从乡间地头经由劳动的双手流转到灶台锅边的“旅程”,真正理解劳动的巨大价值。

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访农业基地,听取劳动者的经验,了解水稻种植的基本常识。从储备育种知识、进行整田放水、亲手栽种秧苗,到引入泥鳅鸭子丰富稻田生态圈、处理水稻病虫害进行种植管理,再到体验传统现代的不同收割方式,以及后续的成功分配、粗加工、精加工和产品交换,以小小稻谷为切口,为学生建构起完整丰富的劳动世界。

同时,该活动还覆盖了劳动教育所包含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型劳动三大类。

此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次简单的趣味体验,而是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在劳动中重视集体,在劳动中认识社会。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四大劳动核心要素都贯穿在项目的开展之中。

“要养好一田水稻,需要学生付出耐心、洒下汗水、动起脑筋、共同扶持,这些习惯与品质的养成必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学生在亲手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交易中真正触及劳动概念的本质,认识到唯有劳动创造财富的真理。”叶娜坦言,这不是单纯的“下地干活”,而是带领学生触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所在,摒弃空中楼阁的浮华思潮,育植实干兴邦思想观念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