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楠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迫切任务,家庭、学校和社会却不断地向心理健康问题聚焦。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阳光积极的氛围中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思想。作为当今社会最佳育人理念,“三全育人”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新时期教育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三全”代表的是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是实现系统化、全面化的育人指导原则。“全员”是指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人人都有育人的责任,人人都有育人的功能。“全过程”是指心理健康伴随青少年完整的求学阶段,甚至是步入社会后的一段时间,时间跨度比较长,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并保持教育的连贯性。“全方位”是要突破单一育人形式、载体、渠道等的限制,注重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强调显隐性并举,让各项工作都实现教育功能。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不够

在学校层面,目前很多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职称人数较少,配置的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是兼任的教师或者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家庭层面,许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缺乏关注,家庭教育主体作用缺失导致无法形成家校合力。在社会层面,社会介入力量薄弱,对学校、家庭、网络的引导和监管不够到位。整体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配合程度不够,侧重点不同,单独发力,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教育途径和教育载体缺乏创新性,青少年接受程度较低,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连贯性,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挖掘不深。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多方协同,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不同,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三者只有同频共振,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是配齐建强专业队伍。招收具有心理学专业相关背景的教师以扩充心理教师队伍。二是强化教育责任主体。班主任要主动贴近学生,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动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学校其他教职工应尊重学生个性,共同营造和谐、轻松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是注重家庭教育。家庭要注重软环境建设,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让青少年能在家庭中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四是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公益活动等。

(二)把握规律,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实现全过程育人,就是坚持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出发,从青少年特点和需求出发,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一是贯通心理健康教育链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工作重点,跟踪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状态。二是建立心理档案。实施青少年心理档案制度,实现“一人一档”。三是做好精准分类指导。注重把握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对不同年级和学段的青少年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四是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让各科教师都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来,实现“横向联通”,发挥同频共振的强大教育效果。

(三)丰富形式,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和渠道,让学校、家庭、社会各项事务都可以实现育人的功能,多角度、全方位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是大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合理设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网络阵地。整合媒体优势,搭建媒体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增强青少年网络鉴别能力。三是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和优美的环境可以使青少年保持心情愉悦,是心理健康教育隐性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打造优美、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四是开展社区活动。青少年所在社区建立心理咨询点,建设情绪宣泄室和情感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系列活动等,打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作者单位:邹城市中心店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