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珊

(贵州省财政学校 贵州,贵阳 550004)

财经类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财经类职业院校要发挥财经办学优势,主动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大任务,助力服务基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助力基层经济高质量发展。

1 财经类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研究的意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等精神,面向基层、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提升财经类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乡村振兴的能力,助推乡村振兴。

1.1 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教育被确定为一种类型教育,财经类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联合政府、企业等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相关研究,了解乡村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各类技能技术人才及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基层财经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财经类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助推乡村振兴研究,助推基层财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实现提供人才保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基层财经人才支撑。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机制,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3 实现财经类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财经类职业院校联合政府、企业,对接产业需求,建立及完善专业服务产业的长效机制,助推乡村振兴,能提升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最终实现财经类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2 财经类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职业教育有了新的使命,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要全方位服务“三农”工作。因此,如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所有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面向实践的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也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帮扶贫困家庭脱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近些年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去回家乡、下基层,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创业等。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也因务农收入较低不愿留在农村,纷纷涌向城市工作,但又缺乏相应的技术技能,导致基层人才面临着“新人不愿意去,老人不愿意干”的人才困局,造成基层财经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因此,财经类职业院校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财经类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财经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需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机制保障等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3 财经类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通过校、政、企合作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对农村基层人员进行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从以前的促进人才培养让学生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转变为吸引人才回到农村就、创业和带头致富,促进地方民生就业和财政增收,助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基层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结合学校情况,针对重点帮扶县开设“乡村振兴班”,打造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平台,结合各地就业岗位需求与各地人社部门、企业等提前沟通,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给予返乡就创业的学生相关补贴,鼓励他们回乡就创业,服务基层,着力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乡村振兴的能力。

3.1 组织开展精准调研

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加快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设计相应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基层乡镇进行广泛调研,精准了解各乡镇人员对知识、技能等的需求,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受教育状况,开设相关专业,并为后续针对性教育培养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在学校内进行调研和摸排工作,全面了解重点帮扶县中重点帮扶对象的具体需求,根据贫困学生反馈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振兴班”招生宣传方案,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乡村振兴班”。

3.2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职业院校应根据调研情况撰写相应调研报告,充分考虑企业技术工艺创新的发展要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情况,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弹性学制”的原则,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精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高基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可考虑研究构建“集中面授+线上教学+自主学习+岗位实践”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相对较难的知识采取集中面授,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采取线上灵活教学方式,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采取自主学习方式,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取岗位实践的方式进行,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形成“产教融合、就地培训、返校精修、工学交替、学分积累和转换”较为灵活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3.3 分层分类精准培养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发挥财经类职业院校深厚底蕴和专业优势、师资力量等,可从培育新农商人才、提升基层财经人员专业能力、就业转移、小微企业及工商个体户纾困解难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可结合校内实际情况,成立“乡村振兴班”专项小组,负责相关具体工作,鼓励学生返乡就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3.3.1 新农商人才培养专项小组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新农商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他们对农村特色农业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他们既需要懂得农业生产经营,又需要具备新媒体时代相关农产品营销能力。因此,财经类职业院校可以联合基层乡镇政府,利用相关企业资源优势和销售渠道,有针对性开展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直播带货、市场营销、乡村休闲旅游等技能课程及培训,助推实现农场家庭主、特色农产品经营户等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回到基层就业创业,以此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3.2 提升基层财经人员专业能力专项小组 以基层乡(镇)、村、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为重点对象,联合企业资源优势和政策渠道,结合乡(镇)村、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开展财经法律、规章制度、基层财务业务知识以及乡(镇)村换届对账务、经费、资产的清理核实移交等相关培训,助推基层财务工作人员实现技能提升及成长发展,为基层培养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乡村振兴人才。

3.3.3 就业转移专项小组 以基层乡镇集中搬迁移民安置点为重点对象,联合企业资源优势和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开设计算机打字录入、复印机维修、网络综合布线、水电网管安装等技能课程及培训考证,助推移民搬迁点人员实现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及就业转移。

3.3.4小微企业及工商个体户纾困解难专项小组 以基层乡镇小微企业及工商个体户为重点对象,联合企业资源优势和政策渠道,有针对性开展税收筹划、金融放贷、理财规划、创业扶持等技能课程及培训,助推小微企业主及工商个体户实现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及成长发展。

3.3.5 “乡村振兴班”专项小组 以校内重点帮扶县贫困学生为重点对象,联合政策渠道和企业资源优势等,对接相关农村经济发展企业及岗位,联合企业、政府等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校、企、政联合开展各类特色培养,针对乡村振兴专题加强思想教育和相关素质培养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一对一为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建立励志成长档案。精准对接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和帮助学生精准返乡就创业,并对返乡就创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收集和相关服务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振兴班”建设工作,为基层培养一批“讲政治、守诚信、精技能、记乡愁”的基层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财经人才。

3.4 实行学费优惠政策

学校尽力争取学费优惠政策,与基层相关部门、合作企业签订“学校优惠学费、基层政府与合作企业提供实训、跟岗和顶岗场地”相关联合培养协议。制定相关助学、奖学政策,为符合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条件的学生发放助学金,为优秀学生发放相应奖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让他们能全力投入到相关学习实践中。针对“乡村振兴班”学生可视情况减免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费用,给予生活补贴和返乡就创业补贴,鼓励学生返乡就创业,更多地回乡和下基层,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3.5 实行“双导师”制度

建立和完善精准培养制度,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结合实际情况一对一为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利用双境育人、素质认证、企业订单培养等多种特色培养措施,从行业企业一线人员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在教学、辅导、实训等方面采取校企共同培养,以实现人才需求和学校培养相对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三课堂,培养贫困家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竞争力,使他们成为德技兼备、自立自强、阳光自信、人生出彩、具有强烈脱贫致富意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6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基于财经类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和成长规律,不断推进“三教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基层需要的人才,增强针对性与适应性。可采取“就地培训、返校精修”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培训,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新要求、新技能、新业态”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培养,从“德、技、智、文、体”等多元赋能,培养学生多元发展,满足产业行业发展,创业创新、多元化就业等趋势要求。

3.7 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建立完备精准培养、精准创业就业体系,校、政、企共建培训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和贫困家庭的利益联动机制。培养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职业竞争力,面向涉农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就业环节确保有合适岗位,不断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持续进行跟踪调查,解决学生返乡就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处理。努力架设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确保学生就业有途径,升学有通道,不断为学生自主成长、多元成才搭建互通“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