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华,邓宇婷,符 晓

(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1]。为满足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的现实响应,也是破解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难题,切实破解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的重要举措[2]。研究如何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体现其“本科层次”和“技术技能型”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研究表明,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技术技能,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环节[3]。美国Victor Sampson 等人提出的ADI 教学模式(argument-driven inquiry,论证探究式)是近年来一种备受关注的“深度学习”和“论证教学”新模式[4]。典型的ADI教学模式一般由8 个环节组成,即“提出研究问题”、“收集、分析数据或资料、“构建论据、“展开论证”、“创建书面研究报告”、“交互评价”、“修正并再次提交评价”、“讨论反思”[5]。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ADI教学模式着重对“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合“论证、撰写研究报告、互评、反思”等教学环节,强调利用资料进行合理推理和缜密论证,有助于丰富学生理论实践知识,完善学生科研实验素质,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6]。植物组织培养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专业与生物农林中药材行业密切相关的现代职业教育核心课程,也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教高函[2014]7号)[7]。因此,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ADI教学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1 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内涵

人才一般可分为学术(academic)型、工程(engineering)型、技术(technology)型、和技能(skill)型四种类型,而技术型人才重在智力技能,技能型人才重在操作技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全面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调整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8]。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专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实践能力不足、所学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低、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人才岗位适应性差等现实问题,难以全面满足“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导的产业转型升级新诉求[9]。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属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基于本科化教育,突出职业性、技能型和岗位对接三大属性,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本科层次[10]。专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操作技能的熟练性和专业知识的够用性,而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注重现代技术的应用性,其定位是培养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能将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生产和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培养在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既是企业的“技术核心”,也是基层的“管理领导”[11]。因此,迫切需要加速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本科层次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依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产教融合,其内涵是本科层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要服务产业,要面向行业企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来衡量培养成效。因此,构建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的本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合格培养”转变为“优质培养”和“卓越培养”、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是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价值。

2 ADI教学的内涵

ADI教学,即论证探究式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科学哲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证理论和学习监控理论[12],将论证和探究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得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论证推理能力成为可能,其主要流程是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在真实情境中提出可探究科学任务,小组成员围绕探究任务提出意见、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形成证据、分享论证、交流反馈、反思研讨,撰写探究报告、同伴匿名评审的过程[13]。在ADI教学中,论证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成员围绕科学任务,收集证据,论证解释、评价证据与观点相关性,促进思维共享与交锋,最终达成共识和结论[14]。证据是ADI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小组成员必须以提供理由的方式捍卫或反驳某个立场或观点,而ADI教学所需要的证据主要从实验等活动中取得,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批判思维[15]。因此,ADI教学的内涵是通过加强表征、组织辩论、安排角色扮演、运用竞争理论、创设两难情境等途径将科学领域的论证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充分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建构,促进学生推理思考与批判反思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探究式教学[16]。

3 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ADI教学的相关性

在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知识集聚的主体,已经成为企业、城市间竞争的战略性资源。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掌握着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理念,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17]。研究表明,ADI教学可显着提高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力,学生敢于质疑,面对不同的观点或选择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得出有理有据的正确结论,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符合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价值[18]。也有研究表明,ADI 教学的“提出研究问题”、“收集、分析数据或资料、“构建论据、“展开论证”、“创建书面研究报告”、“交互评价”、“修正并再次提交评价”、“讨论反思”8 个环节与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19]。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提出研究问题、收集、分析数据或资料,同时更要展开论证、创建书面研究报告、开展交互评价、修正并再次提交评价、最后讨论反思,只有经过8个环节的锻炼打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才会越发完善,其操作技能才会越发娴熟,才真正属于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真实范畴[20]。

4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4.1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需

我国高等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研究型大学、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院校[21]。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本科与职业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应用性逐渐加强[22]。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主要有政策层面的困境、课程与教学层面的困境、产学合作层面的困境、教师层面的困境等[23]。在课程与教学层面,院校转型主要是教学的转型,而教学转型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模式,而是重塑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24]。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操作能力、沟通技巧、技术应用是与工作现场、真实场景密切相关,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必须重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性,倡导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尽可能以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过程为线索,凸显植物组织培养工作现场与生产第一线的实际状况,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现实问题、解决植物组织培养复杂问题的能力[25]。

4.2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合理选择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是阻碍乡村振兴的严重障碍。加强对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合理选择[26]。

4.3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农业育苗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

科学技术是农业育苗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则是这种动力的源泉,只有以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基础,农业育苗技术才有突破的可能性,进而获得农业育苗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教学通过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在植物组织培养岗位工作时具备基本的植物组织培养理论认知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素养,并经过植物组织培养经验总结与大胆创新,完成农业育苗技术的新突破,成为农业育苗技术创新的主导,进而赋能农业育苗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27]。

4.4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农业育苗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通过课程内容设置、技术技能传授和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培养适应农业育苗产业发展需要的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其成为农业育苗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农业育苗领域中的技术服务过程中,结合当下智慧农业的时代潮流,提出农业育苗产业变革的可行性方案和举措,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8]。

4.5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农业育苗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保障农业育苗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件。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提升农业育苗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向社会输送大量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农业育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29]。

4.6 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农业育苗产业协同集聚的重要驱动

植物组织培养的课程建设与产教协同,使得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工作更加契合区域农业育苗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产教融合的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能,使得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更加符合区域农业育苗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30]。

5 ADI教学模式在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植物组织培养人才,要求学生可以具备实验室设计、外植体消毒、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花粉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脱毒育苗、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等技能和技术,以应对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31]。ADI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植物组织培养学习过程中就以“科学家论证”的观点出发思考问题,以“科学家论证”的方式运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组织培养知识解决农业育苗的实际问题。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课堂ADI 教学重构后,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技能不再是老师“手把手”式教学,而是令学生主动投入植物组织培养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真正达到植物组织培养活学活用目的。植物组织培养ADI教学可以学生以“科学家论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后,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所学植物组织培养知识点,将植物组织培养实践内容反馈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之中,将植物组织培养知识理论和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技能融会贯通,逐步掌握并具备一个执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应有的能力。实践表明,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实施植物组织培养ADI教学模式可夯实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习惯、完善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增强学生的工匠职业精神。

6 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建议

植物组织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正确”结果,并从中得出“适当”结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高效的一面,但不属于真正意义的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也不利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32]。ADI教学模式与生物学领域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论证、讨论分析、解释问题”的科研模式相类似,其内涵包括收集、甄别数据,赋予证据意义,交流、检验、批判、修正观点等活动,同时产生论证的结果,即提出一系列命题、推理以及结论,不断建构科学知识和深入理解科学实践。因此,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应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能力培养受限、学习动机削弱、逻辑推理欠缺、学生学过即忘等问题,实施ADI教学模式,对植物组织培养ADI教学的8个环节进行重组和优化,强调“论证研究”,看重“知识内化”,着眼“思维创新”,落脚“技能精熟”,培养“工匠精神”,建构“概念支架”和“论证支架”,以“见习实践”验证“理论知识”,以“操作技能”质疑“原理定义”,以“缜密思维”推理“设计缺陷”,切实推进具有熟练专业技能、批判思维习惯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7 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ADI培养的具体举措

7.1 找准切入焦点,确立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理念

对比植物组织培养人才的传统培养理念,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培养理念进行改革,保持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同一个轨道。席山,原名陈桢,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遗传学创始人、现代生物学教育家,被世人誉为懂农爱农的一代宗师。RNA编辑和蛋白质合成是目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RNA编辑是通过A to I to G(腺嘌呤→肌苷→鸟苷)方式改变mRNA 密码子,mRNA(M)、tRNA(T)和rRNA(R)联动,三体一网[核糖体Ribosome(R)、高尔基体Golgiosome(G)、线粒体Mitochondrion(M)、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实现氨基酸配位(定位、转位、升位),最终靶向译出功能性蛋白质。上饶师范学院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借鉴这这个生物学过程,着眼于全局设计,编辑“席山密码子”,以席山乡村振兴情怀为主线,串联席山教学模式(Model,M)、席山实践实训(Training,T)、席山价值重建(Reconstruction,R)产生联动,在配位三阶段(定位→转位→升位)分层映射,推行“三体一网”席山工程(乡村振兴载体R 工程、地标农业实体G 工程、专业竞赛导体M 工程和企业需求云网ER 工程),搭建“A to I to G”席山平台(工匠A平台、有理想者I平台和大师G平台),打造“A to I to G”席山实习实训基地,构建“A to I to G”席山创新创业高地,组建“A to I to G”席山组培大师工作室,探索和实践了植物组织培养人才“三体一网A to I to G”培养模式,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靶向译出”质量明显提升。

7.2 突破认识局限,明确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规格

上饶师范学院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理念引领下,培养出“进得了实验室组培育苗、下得了庄稼地组培科教”,“又红又专”的“席山组培生”,既能为地标农企传技授术,也能为现代农业赋能升级,两者相辅相成,共助乡村振兴。

上饶师范学院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培养规格:在“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理念引领下,以席山密码子为主线,串联席山教学模式(Model,M)、席山实践实训(Training,T)、席山价值重建(Reconstruction,R)产生联动,在配位三阶段(定位→转位→升位)分层映射,推行“三体一网”席山工程(乡村振兴载体R工程、地标农业实体G工程、专业竞赛导体M工程和企业需求云网ER工程),搭建“A to I to G”席山平台,打造“A to I to G”席山实习实训基地,构建“A to I to G”席山创新创业高地,组建“A to I to G”席山组培大师工作室,重构“席山”组培生的层次、规格和流程。

7.3 突破理念束缚,创新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路径

上饶师范学院在“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理念引领下,推行“三体一网”席山工程(乡村振兴载体R工程、地标农业实体G工程、专业竞赛导体M工程和企业需求云网ER工程),搭建“A to I to G”席山平台,探索和实践植物组织培养人才培养路径。以席山密码子编辑为起点,顶层设计,融入乡村振兴载体R 工程,找准植物组织培养与乡村振兴载体的契合点,厚植席山乡村振兴情怀。以席山密码子联动为主线,串联席山教学模式(Model,M)、席山实践实训(Training,T)、席山价值重建(Reconstruction,R),对接地标农业实体G工程,盯准植物组织培养与地标农业实体的突破点,培育席山乡村振兴情怀。以席山密码子配位为举措,三阶段(席山密码子定位、席山密码子转位、席山密码子升位)分层映射,借助专业竞赛导体M 工程,瞄准植物组织培养与专业竞赛导体的关键点,提升席山乡村振兴情怀。以席山密码子译出为靶向,依托企业需求云网ER 工程,撬准植物组织培养与企业需求云网的发力点,搭建“A to I to G”席山平台,实现植物组织培养工匠A→有理想者I→大师G 的递进培养,凸显席山乡村振兴情怀。

7.4 突破载体制约,创建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上饶师范学院在“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理念引领下,打造“A to I to G”席山实习实训基地:融入乡村振兴载体R工程,找准植物组织培养与乡村振兴载体的契合点,将植物组织培养实习实训与乡村振兴项目衔接,推动组培生由工匠A→有理想者I的递进培养;对接地标农业实体G工程,盯准植物组织培养与地标农业实体的突破点,将植物组织培养实习实训与地标农业实体相连,推动组培生由有理想者I→大师G的递进培养。

7.5 突破教学常规,实施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思政教育

上饶师范学院在“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理念引领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满足农村组培技术和农村农业科教需求,挖掘“三体一网”席山工程(乡村振兴载体R工程、地标农业实体G工程、专业竞赛导体M工程和企业需求云网ER工程)和“A to I to G”席山平台的育人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A to I to G”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A to I to G”的全过程,深入发掘“A to I to G”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席山密码子”的思政功能,落实“席山密码子”的育人职责,实施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体系“核心内容席山化、技术内容席山化、拓展内容席山化”3 个“席山化”,建设“三体一网A to I to G”“席山化”校本慕课和微课线上课程。

7.6 突破管理障碍,搭建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上饶师范学院为解决“组培教学与农企需求脱节、组培技能与生产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脱节”三大问题,满足农企组培工一专多能需求,培养出“进得了实验室组培育苗、下得了庄稼地组培科教”“又红又专”的“席山组培生”,既能为地标农企传技授术,也能为现代农业赋能升级,主动对接搭建“A to I to G”席山创新创业高地,推动组培生由工匠A→有理想者I→大师G 的递进培养。

7.7 突破传统模式,创设植物组织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上饶师范学院在“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理念引领下,在席山密码子配位三阶段(席山密码子定位、席山密码子转位、席山密码子升位),突出“席山”组培生“A to I to G”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协调席山密码子“定位→转位→升位”与席山组培生“工匠(Artisan,A)→有理想者(Idealist,I)→大师(Grandmaster,G)”分层映射的关系,完善“三体一网A to I to G”“席山”组培生协同育人机制。

7.7.1 A(Artisan,工匠)机制 将“席山密码子”的配位“定位”于热火朝天的农业实践,融入乡村振兴载体R 工程,找准植物组织培养与乡村振兴载体的契合点,确定席山组培人才培养层次、规格和流程,通过A(Artisan,工匠)平台,培养组培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增强组培生“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专注、“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为组培生由工匠A→有理想者I 的递进培养铺垫基石。2005~2022年,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学院与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农科专家、企业代表、市县区乡农技站、一线农科技术员等共同参与的专家会议,论证“席山”组培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根据地标农业企业需求和农村农业科教需求进行了“席山”组培生培养方案的4次修订。

7.7.2 I(Idealist,有理想者)机制 将“席山密码子”的配位“转位”于农业企业的技术需求,首先对接地标农业实体G 工程,盯准植物组织培养与地标农业实体的突破点,其次借助专业竞赛导体M工程,瞄准植物组织培养与专业竞赛导体的关键点,最后以“席山密码子编辑、配位、联动和靶向译出”为导向,立足地标农企技术创新的需求,聚焦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将席山密码子”与时代精神内涵相结合,将组培知识教育、农业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理念融为一体,通过I(Idealist,有理想者)平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组培生,为组培生由有理想者I→大师G的递进培养优化成长路径。

聘请农业管理部门专家、农企高级技术员、农科专家承担教学任务,主讲“席山”组培和农业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指导“席山”组培生的毕业论文和双创项目。聘请农业管理部门专家、企业高级技术员、农科专家,实行双导师制,打造“A to I to G”席山实习实训基地;对接农村农业需求安排组培教师和“席山”组培生深入广大农村,摸准农业农村发展瓶颈,聘请农科专家和农企高级技术员,实行农科师徒制,构建“A to I to G”席山创新创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