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

摘要:北方水稻寒地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培育机插秧苗是引进日本北海道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模式。这项技术的先进性在于改善我国水田本土水育秧和水稻大田直播生产中的育秧周期长、低温生长期短、产量低、水稻品质差等诸多弊端。我市在水稻旱育秧的基础上,借鉴日本水稻旱育稀植工厂化育秧的成功经验,依据其技术参数和作业模式,逐步研究探索出水稻育秧上垛催苗技术,在原有技术应用基础上再次降低成本,在减少用工和设施的同时达到日本水稻旱育工厂化育秧的效果,是一项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先进技术。

关键词:上垛增温;培育壮苗;水稻分蘖结束期提前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06.070

北方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引进日本北海道粳米种植新工艺,在我国原有传统大田直播和水田本土水育秧的基础上改进的新的种植模式,旨在缩短棚室内秧苗出苗周期,延长水稻生长周期,使水稻品质、产量得到提高,增加农民生产收入,是水稻种植工艺和种植模式的一场新的革命。在这项技术应用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我市引进日本工厂化温室育秧项目。在项目区内进行小范围试验后在全市进行推广。这项技术引进,解决了传统旱育稀植技术出苗期长、出现弱苗、病害严重和水稻分蘖期拖后的问题。从日本引进工厂化育秧虽然技术先进,但因一次性投资过大,生产成本高,技术难以掌握,农民不能接受,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根据日本工厂化育秧的技术要求和作业模式,本着土洋结合、因陋就简、低成本培育的育秧理念,摸索出棚室内上垛催苗、二次床土杀菌、后期药剂除草等一整套新的工艺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既达到工厂化育秧的效果和目标,又降低了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对农民来说,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经过十多年的试验与探索,现在已经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与应用。截止到2015年全市各育秧小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各优质米生产基地以及水田大面积种植区域内都在大量应用此项技术,哈市东部地区部分市县也在推广应用此项技术。这项技术每年应用面积达到50多万亩。正在被农技部门和广大农民认同和欢迎。

1传统老式育秧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育秧盘选择问题

由于采用软盘育苗,秧盘浅(1.2~1.5 cm),盘内底土少,致使秧苗在苗床上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在32~35天出棚(若低于此天数,秧苗盘根不好,无法卷起,特别是半钵体毯状摆插秧苗,生长期必须在35天以上)。由于后期肥力不足,出现脱肥,秧苗底部叶片干枯、腐烂,呈现弱苗(农民俗称牛毛苗)。秧苗插入至大田中,由于秧苗盘根较实,机插秧苗秧根损伤严重,同时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弱而出现缓苗期延长和水稻分蘖结束期滞后的问题。

1.2药物损伤秧苗严重

传统育苗方式在播种后表土上面抛撒除草剂进行封闭,使幼苗期秧苗极容易受药害,致使培育秧苗枯死而出现断空缺苗现象,使插秧机在插秧时出现断空,需要人工补苗,同时病害苗插入大田中,又遇到大田除草剂的影响而出现大面积枯死,从而进行二次补苗,造成减产和水稻品质降低。

1.3缓苗周期长,分蘖结束期滞后

第一,缓苗周期长。由于育秧软盘浅,盘内肥量不足,造成后期秧苗脱肥,出现弱苗而使插秧后缓苗时间长,一般在7~10天左右。第二,分蘖结束期滞后。由于育秧床土浅,只有1.2~1.5 cm,而插秧机(指曲柄摇杆式插秧机)插植深度在2.5~2.8 cm,采用轴驱动久保田系列插秧机插植深度在3.0~3.5 cm,机插秧后秧苗根部生长点被埋入土中1.0~1.5 cm(轴驱动插秧机达到1.8~2.0 cm),秧苗若要在缓苗后开始分蘖必须从深土中顶出,分蘖结束期势必滞后10~15天,缩短生产周期,积温减少而出现减产和降低米质以及出米率,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

2采用育秧上垛催苗技术的优点

2.1缩短出苗周期

采用催苗技术由于采取码垛增温措施,增温快,温度恒温(一般种子自身生长可保持28~32 ℃左右恒温,并且保温)。出苗周期为36~48 h(一般秧苗可长到5 mm左右)。而传统育秧出苗周期为7天以上(因秧盘直接摆在地表,此时土壤冰冻融化只有30~50 cm,寒气上升,而为保持盘内湿度,盘上覆盖地膜,寒气集中在秧盘中,使盘内温度很难达到种子生长所需温度而延迟生长),若气温过低达10~12天。催苗技术可使水稻提前出苗7~10天,同时可对培育壮苗和增加水稻生长有效积温提供条件。

2.2不受药害困扰

采用水稻上垛催苗技术要求在秧盘表土不抛洒除草剂封闭,致使秧苗在幼苗期不受药害。由于码垛催苗本身保温保湿,土壤中的阔叶杂草先期突长,其根系还没有完全生成,遇见阳光一晒就枯死,而稻苗和稗草根系发达,晒后不易马上枯死。所以省去根除阔叶草的阶段,待水稻秧苗生长过了三叶一芯后视稗草多少而进行除草。如果水稻苗床稗草较少,一般在秧苗出棚前三天进行除草为宜,同时伴随喷洒叶面肥和生根剂,促进缓苗。这样在水稻秧苗缓苗期内稗草同时枯死。

2.3分蘖结束期提前

水稻上垛催苗技术所采用的秧盘为2.5~3 cm深盘,底土为2.5~3 cm厚土,底土肥力足,可以培育出壮苗。这样培育出的水稻秧苗出棚周期为22~28天,最佳为25天,叶片饱满,根茎粗壮,机械插秧伤根轻,同时插完秧后,水稻根部生长点在地表,待秧苗缓苗结束后可直接分蘖,不需要再从2 cm深的土壤中分蘖顶出,这项育秧技术较传统育秧分蘖期可提前10~15天,加上出苗期提前7天左右,使总生长周期提前20天左右,有效积温可提高300 ℃以上,这项技术应用可以使粳稻产量提高10%以上,水稻品质可以提高1~2个等级。

2.4降低生产成本

水稻育秧上垛催苗技术应用后,由于盘内秧苗土厚2.5~3 cm深,在秧苗放入插秧机苗箱内秧盘土的边缘呈直角形(采用传统软盘育秧,为便于运输,将秧盘卷起,两端边缘呈圆角形),在水稻秧苗装入插秧机秧箱内时,前后两盘对接整齐严实,秧苗两盘连接严密,不易出现因秧苗断空而漏插秧现象,机械插秧后不需要人工补苗,同时节省秧苗10~15盘/亩,节省补苗人工成本和秧苗损失成本。

3生产工艺流程及作业标准

3.1生产工艺流程

盐水选种—药剂浸种—蒸汽催芽—机械流水线精量播种—棚室内码垛并覆盖—棚内摆盘—苗期二次杀菌—苗期管理

3.2作业标准

水稻育秧工艺流程中盐水选种、药剂浸种、蒸汽催芽、机械流水线精量播种等与传统水稻育苗工艺路线和作业标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为:

(1)棚室内码垛。在大棚内过道两侧进行。第一,铺上覆盖塑料膜,木板下垫上5~10 cm高砖头后,在木板上面摆放整齐播种后的秧盘(最多15层秧盘),然后顶层用空盘装湿土压实(确保顶盘保湿),再覆盖塑料膜把整垛秧盘包裹严实,然后焐垛36~48 h。

(2)摆盘。水稻秧苗出土0.5 cm以后开始摆盘,摆盘时要保证盘底与苗床土壤贴实,苗床土壤最好在浇水1天后开始摆盘。

(3)苗床二次杀菌。待秧苗生长1.5叶或2叶以后用25%壮秧剂拌干土在秧苗无露水时抛洒苗床上,然后立即浇水,可对秧盘覆盖表土进行二次除菌,以防止水稻苗期绵腐病和立枯病的发生。

4水稻育秧上垛催苗技术应用要点

4.1码垛要求

第一,塑料膜要将整垛全部包裹起来,包裹要严实,要做到不透风、不透气,以起到保温、保湿功效。第二,底座木板垫起要高出地面5~10 cm,以保证垛内热空气流通,同时保证最下面几盘秧苗不因湿度过大而影响秧苗生长。第三,码垛高度在15盘以内为宜,过高使上下盘生长不匀或底层下盘湿度过大而需要按时上下倒垛,既费工又费时。第四,顶盘上必须覆盖装土秧盘,保证顶盘湿度。第五,码垛要整齐,秧盘与秧盘之间要对齐,防止秧盘摆放不齐而倒塌,造成损失。

4.2摆盘要求

第一,做苗床。秧盘在摆盘前应做好苗床,苗床规格根据棚室规格而定,棚室宽一般为秧盘长度的倍数。同时保证做好底床,即成池子状。四周及过道做成池埂,大棚周边留宽25 cm,过道留宽50 cm。将秧盘摆入池中,目的是保证在秧苗2叶1芯以后采取池内漫灌的方式,以保证秧苗不因为缺水而得青枯病。第二,苗床在摆盘前1~2天浇一次透水,可以减少寒气上升,保持苗床温度。第三,保证秧盘底部全部与土壤贴实,不能出现悬空现象,防止干旱产生青枯病害。第四,摆盘时,外围秧盘周边用暄土培上,防止周边透风干旱,造成水稻秧苗枯死。

4.3浇水要求

第一,浇第一遍水。水稻上垛催苗后的秧苗在摆放大棚前呈黄白色,苗茎粗壮,俗称“水苗”。待1~2天后叶片放绿,苗茎开始变细,这个时期幼苗抵抗力较弱,要看好气温和水分,棚室温度控制在30 ℃以下、18 ℃以上,若温度过高秧苗极易被晒死,通常可采用开放通风或喷淋水雾降温。同时可浇少量水,待阔叶草枯死时再开始大面积浇水。第二,田间管理浇水应保证秧苗在2叶1芯之前采用微喷洒水,之后采取池中漫灌浇水方式,以防止秧苗因水凉而引发病害。

4.4药剂除草要求

第一,清除阔叶杂草。阔叶杂草属性是先长叶后生根,所以在水稻上垛催苗生长到0.5 cm时,阔叶杂草已长至3~5 cm,由于此时阔叶杂草无根,摆盘后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得不到水分供应,可于1天左右枯死,待阔叶杂草枯死后浇第一次透水。第二,清除稗草。稗草同水稻属性相近,它们先生根,后生叶,待到水稻秧苗长到2.5~3叶时如果苗床稗草较多可进行苗床中期除草,以防止稻苗在幼苗时因施药而产生药害。如果稗草量较少,可在秧苗出棚前三天喷洒除草剂、叶面肥和生根剂等,待秧苗插入大田中缓苗期稗草枯死,而稻苗在生根缓青。

5效益分析

51节本增效效果显着

(1)节本。寒地旱育稀植育秧催苗技术在应用中节省成本显着。第一,节省育秧成本。水稻育秧上垛催苗技术与传统育秧技术相比,可以节省成苗10~15盘/亩。因传统的软盘秧苗在插秧机秧箱上前盘与后盘在续接过程中出现断档,致使插秧操作手因下苗不畅而把部分接头的秧苗清除,对插秧断空处要进行人工补苗,从而造成秧苗浪费,一般浪费10~15盘/亩,按照育成苗2.02~2.04元/盘计算,节省秧苗成本20~30元/亩。第二,节省人工补苗成本。由于水稻传统育秧使用的秧盘为软盘,在机械插秧时容易出现缺苗断空现象,因此需要进行人工补苗。补苗成本按150元/人·天计算,折合人工补苗成本30元/亩左右。节本总计50~60元/亩。

(2)增效。水稻育秧上垛催苗技术应用与传统育秧技术应用相比,由于秧苗出苗期提前7~10天左右,水稻分蘖结束期提前10~15天,使总积温期延长17~25天,有效积温提高255~375 ℃,加之催苗技术可以培育壮苗,致使水稻总增产10%左右,水稻亩增产45~50 kg,增效160~180元/亩,同时可以使水稻品质提高1~2个等级。

(3)节本增效总计210~240元/亩。

52培育商品秧苗效益分析

水稻育苗基地培育商品秧苗,合同销售商品苗价格6元/盘,零售商品苗价格8~10元/盘。培育商品水稻苗成本2.02~2.04元/盘,秧盘折旧成本0.3~0.35元/盘·年。总计商品苗成本为2.32~2.39元/盘。合同内价格商品秧苗纯收益3.6~3.68元/盘,零售价商品秧苗纯收益5.6~5.68元/盘,按照用苗量20盘/亩计算,育秧基地培育商品苗纯收益72~112元/亩。

6结论

通过近10年的试验与研究,探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北方寒地旱育稀植育秧催苗技术模式和作业技术标准,现全市及周边市县几十个育秧基地和几百个育秧大户开展此项技术应用。在育秧基地中采用这项技术最大用户年育秧在500 hm2以上,秧苗长势良好,秧苗提前出苗7~10天,水稻分蘖结束期提前10~15天,使总生长期延长15~20天,提高有效积温255~375 ℃,没有无效分蘖,致使一些生产周期长且优质高产水稻可以跨积温带种植,并且使水稻产量提高10%左右,水稻品质提高1~2个等级。

鉴于以上技术优势,该项目投入成本低,技术简单易行。增产效果显着,深受农民欢迎,也非常适合在北方地区寒地寒育秧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