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导师团队建设作为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和发展双创教育的基本保证。但由于我国双创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导师队伍仍存在缺乏跨学科背景与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使其成为阻碍高校双创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瓶颈。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创教育背景下探索新的导师制度,对保障双创教育的质量、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创教育“一主多辅”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制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英国,最早是牛津大学运用在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后来被美国多所大学纷纷取经效仿并获得巨大成功,进而逐步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开来。所谓导师制是指基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建立密切的“导学”关系,以更加柔性化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1]。随着高校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导师制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的导师制主要有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制三种类型[3],这几种导师制各具特色,也各有利弊。

本文所研究的“一主多辅”导师制,是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双创教育中采用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一种复合互补型培养模式(如图1)。其内涵是由一名校内主导师联合多元化来源的多名副导师以互补的方式组成教学团队,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机会评估、创业项目遴选、创业团队选拔、创业资源整合等环节进行联合指导和共同培养。主导师一般是从校内负责双创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中选拔,副导师的主要来源则包含:校内的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相应的主修专业或者跨专业里选拔的专业教师以及来自行业企业协会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有关专家。这种培养模式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就业能力,促进应用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联合育人的良性培养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和整体教育水平。

图1 双创教育背景下的“一主多辅”导师制模式构建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实施“一主多辅”导师制的意义

双创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同时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促成其创新创业行为[2]。根据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采用“一主多辅”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更科学、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思维也更敏捷,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大大增强[3]。因此,在双创教育中实施“一主多辅”导师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 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导师资源。“一主多辅”导师制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吸纳校内外专、兼任教师以及行业企业协会等专家顾问参与到学校的双创教育中,通过对导师的选拔和引进并建立导师师资库,进一步优化导师团队的师资结构,推动了导师队伍质量的持续提升,使之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需求,只有导师队伍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大价值。

(二) 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创教育改革是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方针,强调对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促使其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一主多辅”导师制采用主导师联合多名副导师的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创新教育和创业指导,这种模式凝聚了导师团队的教学资源和智慧力量,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柔性化和全面化,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与导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拓展了专业视野,清晰了职业发展目标,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创业就业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有利于完善导师团队的结构互补。双创教育对导师的要求很高,不仅导师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要全面,还要求导师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而传统双创教育大多数是由辅导员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难免存在专业面窄、实践经验不足、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全面等问题,无法适应双创教育的发展需求,采用“一主多辅”导师制能够完善导师团队的结构比例,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各尽所能,使学生从不同的导师那里汲取到不同领域的思想和经验,形成更科学、更规范、更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 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融合。在“一主多辅”团队培养模式下,校内专任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加强了学术交流和团队协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打破专业领域思维瓶颈,激发学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培养平台,更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导师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一主多辅”导师制的构建思路

拥有一批高素质、比较稳定的导师团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双创教育改革和探索的基本保障,“一主多辅”导师制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提升,其构建要从能力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产学研结构等维度综合考虑[4],基于人才培养、创业竞赛、学术研究、科研转化、学科关联等功能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导师团队组合,组合方式一般有校内跨专业组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多样化的导师组合模式更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导师团队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管理体制,则无法使“一主多辅”导师制良性、健康地持续发展下去。

(一) 导师团队的选拔培训

“一主多辅”导师制要求师资队伍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结构,所以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支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且相对稳定的导师团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一主多辅”导师制的关键。首先,在校内除了积极选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指导水平的教职人员外,还可以从一线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中挖掘有志从事双创教育研究且具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教辅人员,通过双创教育教学方法、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校内创新创业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从社会各行各业引进成功校友、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公职人员等人才纳入导师师资库,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指导,构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二) 导师团队的分工协作

在建设“一主多辅”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组各自的理论或实践优势,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共同做好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其中,主导师发挥着把握全局、确定培养方向的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职责为: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培养方案指定;负责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理论教育课程授课;提供创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并给予指导;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项目遴选、项目评估、项目对接等帮助;根据学生创业团队的的方向,指定相应的副导师进行联合指导等。副导师1主要从校内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中选拔而来,其主要职责有:根据创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量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定期安排相关讲座,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引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常关心和帮扶学生,对有需要的创业学生进行创业心理辅导;辅助主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副导师2主要从校内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中选拔,其职责主要与创业项目指导相关:负责创业项目指导、论证以及项目方案改良;根据创业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联合跨专业导师进行共同指导;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等。校外副导师主要由成功校友、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公职人员等构成,其主要职责有:开设相关培训、讲座、论坛;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管理咨询、运营咨询;帮助学生团队进行市场分析、财务分析;为有潜力的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

(三) 导师团队的考核激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是“一主多辅”导师制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导师团队高校运转的有效举措。首先,要建立导师选拔聘任的资质标准,明确导师的任职资格,选拔聘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指导水平的教师进入师资库;其次,要规范导师的退出机制,完善导师的工作规范、行为准则,建立多主体的评价监督考核制度,对不合格的导师给予解聘;最后,要加强导师的激励体制,做到赏罚分明,提升导师们的物质待遇,充分调动导师们的工作热情。

由于“一主多辅”导师团队成员众多,管理不易,不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很容易导致利益之争降低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效率和教育效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双创教育的导师管理保障机制,鼓励导师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激励导师们保持对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并投入持久的教研热情。

四、结语

双创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高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1]。“一主多辅”导师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这种模式的改革与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实施“一主多辅”导师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