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邵 林

(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同时教育部领导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也多次强调“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已经占据了每年招生计划的半壁江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课程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创业教育课程理应成为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自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高[2006]16 号)”以来,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众多高职院校建立起来。而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其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突出,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集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于一身,不同于常规的课程理论教学。这与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在教学中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现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推进高职创业教育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包括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拓展课程等。创业课程一般定位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创业课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载体,模拟真实问题场景,建立起理实一体的专业学习领域,让学生通过讨论、调研等实际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做的特点,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教育效果。

同时,创业课程的目标也应兼顾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态度层面,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二是知识层面,了解创业基本知识;三是技能层面,掌握创业程序,提升创业能力。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主要是通过创业实践训练实现技能层面的目标,从而促进知识层面、态度层面目标的完成,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2 课程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高职创业教育应结合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突出能力导向,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个人职业兴趣和内心诉求为导向,引导与拓展创业教育内容,达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相辅相成。如:以专业为背景,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讲述新企业创办的流程,同时在专业一般课程中初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渗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培养创业实践能力,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引导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分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模块:

2.1 理论课程

第一,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应该是整个创业课程的基础性模块,旨在普及创业教育,往往是《创业基础》、《创业与人生》等常识类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旨在普及创业基本知识,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内容主要涉及:创业概述、创业环境、创业要素、创业者与团队、创业准备等。

第二,专业类创业课程。专业类创业课程是创业课程的关键。创业离不开专业,必须依托本专业,打造专业类创业课程,强调在专业基础上的创业,往往结合专业开设如 《互联网趋势与创业》、《电子商务创业》、《建筑公司创建》、《设计工作室的创办与管理》等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寓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综合与升华创业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创业项目选择、公司创建、团队管理、商业模式、风险管理等。

第三,创业体验课程。创业体验课程是创业课程的升华。创业课程强调来自实践的经验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创业经验分享非常重要。这类课程一般开设为选修课,开设于大三第一学期,如创业案例分析、企业家讲座等。内容主要涉及:创业历程、创业素质、创业管理、创业感悟等。

2.2 实践课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是强调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促进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应建立起包括模拟平台和实践平台在内的工学结合创业教育实践课程。

模拟平台。即创业实践模拟平台实训。通过引进创业实践模拟平台,提供一个创办公司与经营公司的仿真环境,通过实战运营,模拟公司内部与外在市场之间的矛盾,学生通过各种调查、决策解决企业市场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对运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增强自主创业能力。这类实训一般与创业基础课程同步进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模拟平台中遭遇困难后的积极解决,一般开设于一年级第二学期。

实践平台。仅仅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创业还不够,必须建立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参与实际创业。一是校内专业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普遍建有校内实训中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训中心,拓展创业实战。如通过学院装饰技术中心、服饰展销中心、多媒体实训中心等创办经营实体,在实体创业中,体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二是社团实践。高职院校中普遍设有社团组织,如创业协会、KAB 协会、电子维修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结合社团性质,展开如创意夜市、维修与贸易等创业小活动,体验创业;三是校园活动。如通过组织创业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营销大赛等方式,选拔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支持基金,指导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四是校外就业基地。众多的校外就业基地是高职办学的特色亮点,创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学生开展生产实训和定岗实习时,结合创业项目,选择实习基地,在实习中调研项目、推广项目,拓展创业实践。

3 课程保障体系

3.1 政策支持与氛围营造

从学校层面来讲,必须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出台相关创业政策,引导、鼓励在校生积极创业,将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全面推动创业教育工作;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专项资金,切实推动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积极正面宣传创业教育,多方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业实践进校园等营造浓厚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真正将创业精神内化于学生成长意识之中,提供最强有力的“创业遗传密码”。

3.2 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开展的保障,高水平的创业教材则是创业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既有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相应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专业培训,或举办“创业课程教师大赛”活动等途径,提高创业教育实践指导能力;打造贴合高职人才培养实际的创业教材,提高课程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学习提供基础服务与保障。

3.3 实践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院校所在区域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建立校园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免费出租、承包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实体经营,进行项目孵化。学生可以通过有条件的入住,开展创业实践,实践基地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针对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是否真正创业,是学生自身禀赋和自主选择的结果,但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做好高职创业教育工作。

[1]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编写,2013,7.

[2]于晓燕,常新.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商业文化,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