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音 王雪芹

【摘 要】在我国通往“智造强国”的道路上,高素质技能型设计人才缺口很大。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得高职设计教育更应落实“工匠精神”,给“匠作”之才以清晰定位。针对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高职设计专业“匠作”之才的建议与途径,强调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社会急需能用的“匠作”之才。

【关键词】高职设计专业;“匠作”之才;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TB47-4;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1-015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1.074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目标引领下,中国正加快步伐向着精品制造强国奋勇前行。纵观德国、日本、芬兰等当今制造强国,也同样是非常重视设计教育的强国。在通往“智造强国”的道路上,真正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设计人才缺口很大。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针对设计专业特点,高职设计教育更应落实“工匠精神”,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真正所需的“匠作”之才。

1 高职设计专业“匠作”之才的定位

由于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就是需要艺术与技能的结合,加之国家要求高职院校“知识+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既非学术理论型人才,也非传统工匠之才,而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匠作”之才。

1.1 非学术理论型的“匠作”之才

设计专业本身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直接服务大众生活,服务市场社会。在企业向着精品制造升级的进程中,设计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国人高品质生活的保障。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一定的契合。在设计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将重点放在实践性教学上,在探索“匠作”之才的各类有效实践性教育研究上多下功夫,从而区别于本科学术研究型大学,彰显高职设计教育特色。

1.2 非传统工匠型的“匠作”之才

传统制造行业下,传统手工艺匠人的培养大都是一对一、手把手地师徒传授。现代“匠作”之才培养是在继承传统工匠精神基础上,更强调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多样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 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高职设计教育无论在高品质服务于社会,还是高质量就业方面,都不能满足和适应国家转型升级的需要,很难担当起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重任。

2.1 高职设计人才培养缺失工匠精神

教育产业化暴露出部分高职院校浓重的功利色彩,只重招生数却不重培养施教。很多设计专业不经过市场深度调研与考察就盲目扩招,造成大部分设计专业生源没有专业基础和专业热情。扩招还带来师资、设备不足,形成粗放式教学管理,学生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能力弱,发展空间局限。

2.2 特色化培养定位模糊与人才观念偏颇

面对多样的生源结构,人才差异化教育与分层次培养意识与定位模糊,造成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特色不明,社会对高职生的不认同等问题。不考虑学生设计基础,机械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自信不足,对专业学习兴趣降低,创造力与专业热情度大打折扣,创新创业更无从谈起。

2.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本应是高职院校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是流于形式。实践技能训练较单一,一线设计项目无法在教学中得以开展实施,校企对接程度并不高,就业真正达到无缝对接的很少。

3 培育高职设计专业“匠作”之才的建议与途径

培育高职设计专业“匠作”之才需要改变人才观念,细化人才培养,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出发,注重设计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建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开展,真正有效的服务于社会。

3.1 改变“匠作”之才偏颇观念

通常在国人眼中,“工匠”代表的职业群体社会地位较低,设计界“匠气”、“匠人”一词还带有某种贬义色彩。加之社会“一考定终身”、“以分数论高低”的人才教育培养观念,造成社会对高职生的偏颇认识与评价。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人才评价体系也应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更是今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工匠精神”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高职设计专业应从专业角度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实践一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匠作”之才,改变现有社会及企业对于高职设计人才的狭隘理解。

3.2 认真细化“匠作”之才培养

3.2.1 定位高职人才层次,特色化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定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为高技能人才,针对地方企业,服务于区域社会。这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应攀比本科综合型院校的大而全,更应追求小而精,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特色上下功夫。近些年,随着“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的试点与推进,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将逐步成为高职设计教学的一大亮点。高职设计教育需要像传统工匠细细雕琢作品一样,用“匠心”打造特色,把更多精力与资金放在特色与内涵建设上。

3.2.2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培养人才

就个体而言,人本身就存在差异性。随着高职生源的多元化,学生的设计基础参差不齐,这给高职“匠作”之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高职设计教育工作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与教学要求,面对社会各个设计需求层面,分层次精心培育高品质人才。同时,借鉴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分流、分层、上升发展与互通的空间。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对各层次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激励。

3.3 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出发,注重设计职业意识培养

在设计人才培养中,应考虑企业与人的发展需求,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渗透对学生敬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公民意识等职业意识的培养与修炼。

3.3.1 敬业意识

敬业意识是一种对设计作品的专注、耐心、精益求精以及视行业声誉如生命的职业精神。相对于设计技能,敬业意识直接影响着设计从业者的表现与发挥,最终影响设计产品质量。在高职设计技能培养中应始终贯穿对敬业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事业观、人生观、荣辱观。

3.3.2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创造、求新的意识,是创新创业的基石。设计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针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高职设计教育更应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就业需求变化,能接受新事物并转化应用的能力,真正培养敢于创新创业实践型的高技能人才。如:伴随着科技进步,制作作品的工具与电脑软件不断升级换代,推送着未来设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设计专业的人才就必须不断接受掌握新工具、新软件,并大胆运用创新,呈现创意作品的多样化呈现,满足社会更新的需求。

3.3.3 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是团队的每个成员将个体自身融入整个团队,为共同的目标,发挥个体的优势,相互支持合作,将团队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的一种主观意识。这需要每个成员相互尊重,顾虑他人感受,这也是一种职业情商。现代企业需要能适应跨专业甚至跨行业合作的复合型人才,良好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对今后职业的适应与发展。例如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某广告设计项目为导向,将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从调研、策划、文案、设计稿、解说等工作,以团队形式学习、交往与展示成果,教学中每个成员个体能充分发现自身优势,在相互协作中锻炼培养职业能力。

3.3.4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做人应具有的基本属性。日本知名的匠人学校秋山学校校训《匠人须知30条》的第一条就是: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1]。先做一流的人,再做一流的匠。高职设计教育在培养“匠作”之才时也一样不能忽视学生人品的塑造与培养,德艺双馨的现代工匠人才才能成为真正的未来国之大匠。

3.4 建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加强实践性教学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就已开设,它避免了学院教学出现闭门造车现象,将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教室也是设计工作室,是高职设计专业加强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适合设计工作的良好学习环境与企业实践氛围,推动了项目式教学与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合作教学优势,将教学与实践以及今后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是真正深度化的“校企合作”。

4 结语

在全球商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随着国人追求“品质生活”时代的到来,经济转型升级期的中国更需要“工匠精神”。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找准定位,针对设计本身综合性与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特点,细化人才培养,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落实“工匠精神”,解决现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真正为社会培养急需能用的“匠作”之才。

【参考文献】

[1]秋山利辉(日).工匠精神[M].中信出版集团,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