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广林 蒋艳华 韦福佳

(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00)

0 引言

“大工程观”的“大”并不是指工程本身体量的大,而是指其涉及各方面的学科和知识远超过工程科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即指用以支撑复杂工程的基础科学知识系统范围的大。 同时,“工程”二字则是强调实践应用的重要性。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兼顾“水陆”两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

1 航海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国际海事公约及国内海事法规的修订对我国航海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交通运输部令2020 年第11 号[以下简称(20 规则)],自2020 年11 月1 日起生效。 该规则做了比较大的修改,比如对船员适任证书的核发条件相应进行了调节;适当缩短船员培训时间、成长周期,同时也优化了航海类学生是人考试;增加了高级船员上船任职机会,为满足航运事业发展需求,优化了证书再有效申请要求等。 该规则还对船员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设备、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员的“工程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0 规则)的实施将会对我国航海类教育带来较大的变革,对壮大和稳定我国的船员队伍,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2 高素质的航海人才是建设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

航运强国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航海人才的培养,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的教学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逐步超越发达国家,培养出适应航运市场变化及需要的高素质航海人才,是我们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船员作为航运大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保障船员群体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各方一直努力创造船员职业稳定发展的良好条件。 所以,这片蓝色的海洋上始终需要一批耕耘者,为构建海运强国战略而光荣坚持。

1.3 航海职业吸引力下降导致船员职业迁移现象日渐凸显

所谓职业迁移是指随着个人、社会、环境、竞争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打破一生只维系一种职业的静态模式,而进行跨越岗位、职业、行业的职业变动。纵观历史,航海类毕业生职业迁移的概率远高于其他行业,近几年尤为严重。 航海职业吸引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概括如下:

(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陆上工作机会、工作条件和薪酬的稳步增长,然而,船员的工资跟十年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海上与陆地的薪酬差距逐步缩小,航海职业的薪酬优势越来越小。 “90 后”的年轻人在择业和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个性发展、追求舒适的特点,在就业的方向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做船员或不愿长期做船员。 (2)随着“90 后”新生代的成长,校园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航海类院校招生难愈发突出,就算是就读航海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航海的比例也不高。以北部湾大学为例,最近三年,每年航海类毕业生从事航海职业的比例只约占毕业总人数的30%。在2020 年10 月份举行的2021 届航海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共签约了104 人,占航海类毕业生总人数182 人的57%。但是,在签约的这104 人当中,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毁约的人数应该有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独生子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航海这一艰苦而又高风险的职业或者长久从事这职业。

据信德海事统计,2019 年沿海三副活跃人数同比下降14.1%,三管轮活跃人数同比下降15%,丙二持证年龄分布中二管轮平均年龄达39 岁, 大管轮平均年龄达45 岁,驾驶员也相差无几。海员这个职业对年轻一代人的吸引力在降低。

综上所述,航海职业的吸引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进步,航海对船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就读于航海类专业,以及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航海类人才是国内各航海类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北部湾大学作为一所区域性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一直在探索着。 以“大工程观”的理论为指导,力争把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下得了海,又上得了岸”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重构以“大工程观”思想为指导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坚持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拓展知识面,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组建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与延伸,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求学需求,兼顾“水陆”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满足了当代航运企业对高素质航海类人才的需求,也照顾到航海类专业学生提高职业迁移能力的愿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航海类专业自身的特点, 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以工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为主,专业知识模块以航海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拓展模块以相近学科和本专业的前沿科学为主,具有一定交叉性与前瞻性。 每个模块又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组成,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2.2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教学质量是本科办学的根本,学校将继续完善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班级四级教学监控体系。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由质量管理专职人员定期组织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并根据评教的结果开展教研室活动,找短板,共进步。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每门课程每个学期都要开展一次以上的师生共同探讨会,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终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为了减少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冲突, 保障航海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已多次对原有的管理文件及船员教育与培训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订,以满足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越来越多的航海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即拿到了毕业证也拿到了航海的职业资格证。

2.3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

针对航海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依托校内的各种实验实训平台和科研平台以及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学生携项目进驻。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落实具体的奖励办法,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总的来说,学校已经从项目申报、经费资助、教师指导、创新培训、监控管理、考核评价等全方位建立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4 共情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共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由于船员长时间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加上繁重的工作很容易引发船员的心理疾病, 影响海员的身心健康,严重的时会影响到人员及船舶的安全。 因此,作为航海类的学生,不但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在情绪失落的时候能够懂得自我调节。 因此,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心理素质,减缓心理压力,预防和改善将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班级等三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及疏导体系。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鲜少顾及他人感受,受了挫折之后自我调节能力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学校陆续出台了多份文件,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队伍的建设。

2.5 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

怎样才能提高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实现从海洋到陆地的华丽转身,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坚持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拓展知识面,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组建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与延伸,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求学需求,把航海类专业所涉及的各种知识、观念、方法、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破学科壁垒,与多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为开阔学生的就业面或提高职业迁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项目的改革目标、特色与创新之处

3.1 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 在航海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中,构建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的航海类专业五维一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网络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其系统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图

参照该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图,学校重新修订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大工程观理论为指导,重基础,宽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半军事化管理、共情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的目标就是把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大工程观”的应用型人才。

3.2 特色

(1)针对性强。针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征,根据STCW78/10 公约及(20 规则)中的船员培训大纲要求和北部湾大学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行业升级的要求,以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模式,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工程素质”的修炼,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共情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努力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条件和保障,并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带动航海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2)多维度研究。根据航海类专业的学科特征,从学生与老师、学校与企业、制度与环境、理论与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审视、总体规划,系统地研究如何搭建具有大工程观的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3.3 创新点

(1)将共情能力的培养融入航海类人才培养机制当中。 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好的心理素质,减缓心理压力,预防和改善将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还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2)重视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以航海类专业教育内容为主线,适当为学生创造接触其他专业或行业知识的机会和渠道,使航海类的适当创造其他专业知识的接触机会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更大职业迁移能力, 以帮助他们将来更顺利地进入其他行业,实现“登陆”发展的愿景。

4 结语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思想去构建新形势下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航海,热爱航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航海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为海洋强国战略服务,更好地为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