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珉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换的必然过程,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逐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桃花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本地实际作初步探讨。

1 基本情况

桃花江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名桃江镇,1964年更名为城关镇,2005年,由原桃花江镇、花果山乡、牛潭河乡合并至今;现辖29个村、9个社区,人口18万、面积182平方公里;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桃花江竹海、黄金塘竹林低改示范区等旅游景点。县城频临资水,有500吨级货运码头经资江进洞庭湖通江大海;距益阳市区23公里,距省会长沙90公里;石长铁路座落该镇,319国道横穿境内,并与建设中的二广高速相连。近年来,该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万亩堤垸3个、防洪大堤32.8公里,硬化街道52公里,小街小巷改造近2万平方米;兴建自来水厂2个,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完成了沿江风光带主体工程和西侧附属设施建设,兴建了约26公里城市管道天然气输管线工程。

2 城镇化演进过程及其规律

建国以来,该镇城镇化建设经历了初步成型期、加速发展期和扩容提质期三个阶段,并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2.1 初步成型期(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

2.1.1 发展规律与模式

县城骨架初步形成,城镇建设处于村庄式发展水平,以小农经济为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粮食、布、油等实行计划控制,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户籍制度等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严格区分城镇和农村户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1.2 具体体现

城镇建设方面,全镇人口由建国初期的4000余人发展到2.38万人,面积由800亩扩展为90592亩;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发展,由建国初期的肠子麻石街扩展到七十年代的桃花路、资江路、花桥路、太平路等主干道,主街由1000米扩展到2200米;社会事业方面,各级教育体制初步形成,卫生事业处于自筹自支的小集体模式,医务人才奇缺(全镇仅10多个医务人员),远不能满足群众看病需求;产业结构方面,农业占据主要地位,主要种植粮食、棉花、油菜等,县城的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公务服务业的发展,兴建了水电设备厂、县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县氮肥厂、磷肥厂、机械厂、水电设备厂等工矿企业。

2.2 加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

2.2.1 发展规律与模式

由于打破了城乡割裂状态,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房地产开发的提速和私房的大量兴建,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吸引了农村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县城招商引资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加速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2.2.2 具体体现

全镇人口由1979年的2.38万人发展到8.71万人,城区面积扩展到3.87平方公里,为建国初期的6.6倍;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扩大,道路总长16.85公里,其中主干道6公里,为建国初期的6倍;修建了防洪大堤(长7.5公里)、桃花江二桥、自来水一厂、二厂和120多个公厕,硬化了桃花路、文化路等主干道和小街10多条。水陆交通方面,石长铁路县级站建成,桃长、桃益、桃安三条省道贯通镇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住房方面,金凤小区等房地产开发得到蓬勃发展,全镇改、扩建和新建住房96.2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着改善,1999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农村广播、电话覆盖率达100%。公共服务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中小学生辍学率由28%下降到12%;教育资源得到整合,由100多所中小学缩减为23所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2%,比1979年提高12个百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56%,比197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竹木、旅游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3 扩容提质期(2000年至今)

2.3.1 发展规律与模式

城镇化建设处于高速稳定发展期,实行了新一轮的城镇规划修编,强化了规划管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快了城镇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了市容市貌和秩序的整顿。同时,随着户籍制度、信用贷款等政策机制的调整,大量有识之士到县城投资兴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3.2 具体体现

全镇人口由8.71万人发展到18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87平方公里扩大到13.44平方公里。按照“西改、东接、北扩、南延”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基建投入力度,增强城区的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方面,县城主干道扩展到22条,小街小巷改造近2万平方米;新修了垃圾房4座、水冲式公厕3座。

3 主要经验与启示

桃花江镇走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先后被省评为“文明村镇”、“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单位”,被市评为“双文明标兵单位”、“清洁工程先进单位”,被县评为“五好乡镇单位”、“优秀领导班子”、“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等。

3.1 注重统筹兼顾,创新城镇建设机制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桃花江镇坚持以“一化三基”战略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着重将产业二元(工业和农业)、区域二元(城镇和农村)、劳力二元(工人和农民)推向一体化。二是创新城镇建设机制。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进行科学决策,开创城镇建设“三位一体”机制,由县城建投公司负责融资、县建设局负责建设规划、镇政府负责征地拆迁,有效地整合了现有城镇建设资源。

3.2 壮大工业实力,夯实以工补农基础

一是培植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植以铸造、矿冶业、竹木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洼地”,如重点做大做强新兴管件、红星机械等一批龙头企业。二是推进工业增速提质。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工业项目,如引进了湘虹木工机械制造、宏威搅拌站等11个重点项目,实现到位资金1.28亿元。三是打造园区板块经济。通过加大协调和征地拆迁力度,推进了牛潭河工业园及站前路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向园区集中,如桃花江竹工业园、桃花江民营创业园等园区工业成为引领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3.3 实施产业富民,增强以农促工能力

一是用工业的组织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壮大基地,跃宇实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10多个村、社区居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种植小区。二是用工业的市场观替代农业的市场观,着力培植现代品牌农业,如桃花江竹业引进外地先进生产线,产品畅销全国。三是用工业的聚集效益理念指导农业,着力促进农业产业连片生产。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以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理念引导种植、养殖大户发展。2009年,全镇共流转土地12651亩,新增种养殖基地4个、种养殖户30户,积极扶持文湘桃等50余户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

3.4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以城带乡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品位。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镇的目标,着重规划建设县城功能区。维修改造了桃花路、资江路等县城主干道,新增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如2009年架设路灯186盏,城区亮灯率达98%。二是实施“电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2009年株木潭村新增变压器1台,并对线路进行了整改。三是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该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休闲旅游产业,2009年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8481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16家。

桃花江镇的探索,对贯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发挥乡镇核心作用。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树立全局观念。要树立“大工业、大农业、大城镇”的理念,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发挥好产业聚集效应。要把加快产业聚集作为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聚集升级,着力解决富民、就业、城市化等问题。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尤其是科学决策、组织动员、统揽全局等方面的能力,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