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第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哈尔滨150040)

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认识生命、尊重自然、防病治病和维护健康的思想和方法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吸收、改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中医院校要从大教育、大中医和大文化视野出发,结合实际,系统梳理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和价值诉求,研究全过程、全方位、全口径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互动,探索其教育规律和实践创新,以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建设践行长效机制和教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选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突破口

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催生地,要努力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积极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教育路径,形成教育合力。

(一)选准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中医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破口的必要性

1.解决思想困惑,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在世界各国交流广泛、文化碰撞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宣传、教育和传承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真信、真学、真用是中医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任务。在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打下中华传统文化思维的文化基因,筑牢中医文化底色。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做出科学判断,主动迎接挑战和冲击。

2.增强责任感,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需要。高校是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观的发源地和传播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抢占宣传和舆论阵地,主动传播主流文化。教育者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和传播者的使命意识,增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发挥应有作用。

3.明确价值导向,实现新时期教育目标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要加强大学生中医药传统文化修养,锤炼中医品质,坚定“仁和精诚”的中医信念,就要明确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导向,明确中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明确人才成长规律和国家需求。中医药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二)选准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中医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破口的可行性

1.源流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医传统文化价值观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源流一致,传承合一。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基本功能、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道德要求和共同的行为期待,存在内在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2.目标一致。中医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价值诉求方面具有目标一致性,其本质、使命和路径等方面具有契合性。中医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本情怀,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智慧,中医药“致中和”的价值取向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思想,中医药“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要求[2]。

3.操作合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来概括。中央党校省部级班课题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概括为“公、信、仁、和”[3]。不难看出,中医药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互蕴涵、彼此渗透,相互催生、彼此牵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关涉、相互带动和相互发展的功效。

二、从大视野和教育规律入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创新

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搞好此项工作必须要从全局着眼、从大视野入手、从教育规律出发,探索实践创新。

(一)从大视野出发,把握互动规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在中医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源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是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的实践教育,是我党革命和建设取得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传统教育,因此,在中医院校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在教育、中医和文化等视域下,在内部与外部、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等大视野中,审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站位高远,才能视野广阔,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需求、把脉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构建符合中医院校特色的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体现中医院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基本内容

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既具有深层根基,又包含现代性。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整合,形成合力,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产生“共振效应”,从而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医药传统文化所遵循与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医精诚”的伦理道德,“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4],对于如何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要重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当前,中医院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单一模式,在主体参与、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入心入脑、问题意识、路径方法和认知转化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存在“三多三少”。即:内涵研究多,原理研究少;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面上研究多,落实研究少。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在实践基础上我们提出契合中医院校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等操作系统。即:突出一个目标:立德树人。协调两种关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借鉴吸收国外文化优秀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三大主旋律的关系。梳理三个层次:国家、集体和个人。坚持四个原则: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科学谋划、合理推进。把握五个维度:理论引领是前提,舆论宣传是手段,文化熏陶是基础,实践养成是目标,制度保障是条件。做到六个推进:教育主体专业化、教育对象具体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政策法制化、教育发展规律化。达到用理念约束人,用信念鼓舞人,用医德规范人,用典型引导人,用文化陶冶人。

三、实现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发挥中医院校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使价值观教育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优秀文化思想和中国革命成功经验基础上,构建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行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坚定了理想信念

中医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属性焦点,有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有共同的教化与管理功能和共同的和谐精神追求,共同的道德诚信追求,共同的敬业行为期待。通过中医院校科学规范地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中医大学生更加系统全面深刻地领会、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从内心真信、真做和真用。

(二)巩固了专业思想

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调和致中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智慧才能。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友善观和诚信观等集中表现为对亲人之孝,对人民之爱和对国家之忠。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和诚信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是巩固中医专业思想的定位法宝。

(三)掌握了方法路径

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一致,路径合一。通过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相统一,可以使教育主题专业化、教育对象具体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政策法制化、教育发展规律化。在路径探索上通道合一,整合推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

中医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要把握中医院校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秉持特色突出、底线明细、高度契合的理念,充分利用好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制度资源等五大优势,建设一支优质教研团队,打好教材和专题数据库建设两大基础,构筑好教学与科研平台、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彰显中医药专业个性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

四、几点启示

一是中医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回答“培养什幺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首先要视野宽阔、占位高远,要从大教育、大中医和大文化出发,科学把握育人规律,找出中医院校各项工作间的内在关联和律动规律的有机联系,整合、互动与融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实效。

二是不忘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教育初心,大力加强知识供给侧研究,丰富理论,用理论解释现象、指导实践、把握发展方向。在高校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一点在于贯彻落实的理论研究能否先行和前期到位,没有理论的指导,落实工作就会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一阵风过后一场空。

三是再好的政策、理论也需要人来实现,因此,队伍建设是根本,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是保障。在明确全校总体目标、搞好顶层设计基础上,要使全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支队伍交叉在育人上,既分工明确,又责任共担,全过程、全方位、全口径、全时空,形成合力,抓好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