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对水族动物的崇拜都可以归为鱼崇拜的广义范围。” 鱼是水族最为重要的崇尚之物,鱼在水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鱼图腾是水族血缘亲属、是祖先、是保护神、是子孙后裔等等。

关键词:水族,民间信仰,鱼图腾崇拜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2JD170)

《辞海》对民间信仰定义为“民间盛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信奉的心理和行为”。民间信仰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各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较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专着中论述了民间信仰的独有特点,即“多样性、多功利性、多神秘性 ”。

1 祖先的影子

水族认为鱼是祖先的影子,是人类的救命者。水族《人类起源》神话云:洪荒年代,避身于葫芦瓜中,在洪水恶浪里飘荡沉浮的兄妹俩,有幸得到了双鱼的承托,才逃过劫难而成为再创人烟的始祖。也就是说,没有鱼,就没有水族祖先,当然也就没有了水族后裔的繁衍。因此,水族墓碑上出现双鱼托葫芦的石雕,就是鱼和水族祖先永远连接在一起的象征。水族人在祈求祖先赐福免灾的祭祀中,通常使用鱼包韭菜或全鱼煮豆腐;水族人在祭祀保护神陆铎公时,要用6条鱼献祭神灵;水族人家亡人过世时,家中举办安魂镇宅的“点降”仪式要6条鱼祭;在选择墓地时以生鱼掷地为祭;当墓穴挖掘平整后仍以鱼祭;水族人为祖灵招魂时也是用鱼祭;若是请水书先生来择日治丧时,也要用鱼招待,故民歌有“系对草鱼来敬六夺,宰对螺鱼来敬咱六夺公。” [5]由此可以看出,水族的祖先与神灵都和鱼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失去了鱼,水族就失去了祖先神灵的呵护。因此,水族人将鱼作为图腾物,视之为水族的亲属、祖先和保护神,具有超自然的生命力,给水族人民的生存带来希望,水族人的生产或生活也因为鱼图腾而显示出它的神圣性,显示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6]

历史上民族的形成与居住地域和社会形态及生活习俗有关。《水族简史》称水族先民早期生活在邕江流域一带,在上古时代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鱼类资源丰富又充足,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为水族先民带来大量的生产产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氏族成员的生存需要。于是,人们就满怀感激,顶礼膜拜,把鱼视为本民族的神灵,甚至相信本氏族起源于鱼类,并认为是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鱼,成为水族的图腾。水族《端节的传说》中是这样讲的:先祖故地是一日三餐吃鱼虾,后来北迁到黔桂的现今住地。在水族先民迁移后,生产方式由“渔猎与采集”变成了“垦食骆田”,鱼就显得更加珍贵,水族先民对鱼类更加向往和敬畏,乞求能得到它,就通过图腾崇拜的方式将它固化下来,以期望能永久拥有它。[7]这样一来,鱼在水族心目中就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是实实在在能果腹的美味的鱼;二是精神领域中超现实的充满神秘的崇拜对象。“在原始人的心目中鱼的意义是双重的:它既是自然的,又是观念的。当以它作为食物时,它是自然的鱼;而把它当作某种观念意义的寄托时,它就成为一种神秘的崇拜对象。” [8]因此,鱼对水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2 祭祖的圣物

端节是水族同胞最重要、最独特的民族节日,水家又叫“借端 ”,其实就是“节端”、“年端 ”。“端”即开端、岁首的意思;所谓 “年”, 本义为“谷熟也”,其节日的主要礼仪是祭祀祖先,过节时间从水历十二月 ( 即农历八月 ) 的第一个亥日起,多以亥日分七批进行,最后的一个端节具体时间大约在水历正月下旬或二月( 即农历十月 )的上旬 ,即水族同胞是轮流过端节的。祭祖的供品最忌讳动物肉类和动物油脂,但鱼虾不禁。祭祖的供鱼加工方式有三种:一是鱼包韭菜,将大鱼破开,除去内脏,在鱼腹中撒上盐、辣椒 、蒜、糟辣酸、酸等,再将全根的韭菜、广菜一把填充,用禾草绑牢后清炖,这是传统的祭典供肴;二是炕鱼或干鱼,将大鱼破开除去内杂,抹上料酒、椒盐炕干;三是煮全鱼,将鱼放在清水中喂养2-3天,除去苦胆后整条下锅。[9]端节祭品中鱼是必备的至珍之物。“鱼包韭菜”是水族人祭祖不可少的供品,家内祭祖仪式完成后,其它供品可撤下,鱼包韭菜和酒不能动。在端节开始后,等到寨内游端的到家后,主人找来剪刀,请年高望重的长者剪断“鱼包韭菜”的稻草,喝完第一杯酒,主人便邀请众人吃桌上的“鱼包韭菜”。这样的游端仪式每到一家举行一次,直到参加游端的成员每家都举行了这种仪式为止。水族的游端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聚集在一起进行的祭祖仪式活动。[10]

需要指出的是,水族人在祭祀中分食鱼的活动并非是为了果腹,而是一种“图腾圣餐”活动,是为了使人与图腾合一:吃了它,图腾就会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的智慧、力量、勇气就会融汇到自己体内,并且会保佑自己。所以,水族人以图腾鱼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一种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11]

因此,水族人始终认为:如果没有水产的鱼类作为祭品,祖灵就不满意,也就难以庇护后裔。而且,水家后裔也只有吃上一筷献祭的鱼馔,才会认为真正获得祖灵的庇护和赐福。

3 族群的繁衍

众所周知,鱼腹多子,繁殖力强,成活率高,这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又十分低下的远古原始先民来说,无疑是值得羡慕的。鱼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是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很多初民临水而居,鱼不仅成了先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资源,而且鱼的强大的繁殖能力也受到先民的关注,因而鱼被视为匹配、生殖的象征。《小雅·无羊》说:“众维鱼矣,实为丰年”,以为梦见鱼是丰收的兆头,这无疑也是把鱼认作与繁殖相关之物的。

20 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说鱼》的文章,文章通过考证指出,中华民族从上古时期就有以鱼象征两性匹配交好的风习;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指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双鱼轮廓与女阴相似。”我国学者们对早期鱼文化的功能都有一致的见地。在希伯来语中,“鱼”字被解释为“生殖”、“萌芽”、“增殖”等,类似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早期文化中也大量存在。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将鱼作为生殖力的象征物而加以崇拜了,如在半坡人的“鱼”图腾崇拜中,就已蕴涵了这一层意义。我国出土鱼纹彩陶的原始文化遗址有二十多处,李泽厚先生指出:“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鱼类由于自身强健的繁殖能力,从古至今,它俨然已经成为人类渴望连绵不断、子孙繁衍的心理护符。

我国着名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认为:“图腾制最显着的特征有四,即:(一)原始民族的社会集团,采取某种动植物为名称,又相信其为集团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二)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损害毁伤或生杀,犯者接受一定的处罚。(三)同一图腾集团的成员,概可视为一完整的群体,他们以图腾为共同信仰。身体装饰、日常用具、住所墓地之装饰,也采取同一的样式,表现同一的图腾信仰。(四)男女达到规定的年龄,举行图腾入社仪式。同一集团的男女,禁止结婚,绝对的行外婚制。” [12]

水族婚姻遵循这样的原则:1、可和非鱼图腾的任何集团通婚。和其他民族通婚就不分鱼图腾和非鱼图腾信仰的关系,例如与非鱼图腾的汉、苗、布依等民族通婚,也可以和以鱼为图腾的侗族通婚;本民族内部有少数非鱼图腾集团,可以和鱼图腾集团通婚;2、鱼图腾内部若干久远血缘关系的集团可以互相通婚,其表现为:以鱼为图腾的地区,其年节为端节、额节、卯节、苏宁喜等,尤其端节、额节都属于典型的崇尚鱼为图腾的氏族集团。而端节过去按地域分为九批先后过节,现在尚分为七批过节。这七批端节的氏族成员可以互相通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支的繁衍、人口的增多,鱼图腾内部相隔年代久远的宗支又裂变为新的婚姻集团。如某地区原来是不能通婚的,后来通过祭神和倒栽枫杉存活的神判允许之后,破宗支开亲,形成新婚姻格局。[13]这样,鱼就充当了水族划分血缘氏族宗支亲疏的神圣物,并世代传承沿袭下来。

在水族婚姻中,新娘要“进亲踏屋”,正式进入新郎家之前,要求屋中所有的人都必须暂时退出屋外,然后由新郎家族中一位慈祥的老妇右手提着一只土罐,左手牵着新娘右手,由大门踏人新郎家,土罐中注入半罐井水,水中放人两条、四条或六条小鱼,而新娘的左手则手握一把糯谷稻穗,取子孙发达,家道殷实、饭稻羹鱼之意。这当中也有生殖崇拜的涵义。[14]在婚礼上,男方家会摆一盆水,盆中装上两条小鱼,摆在新房内或正厅中。在水族观念里,鱼是生育的象征,梦见鲤鱼更是孕育男婴的吉兆。水族人习惯将男婴叫鱼,女婴叫虾,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水族人在进行丧葬垒坟之后,有一种奇特的崇尚鱼的遗俗,即都要由孝子虔诚地将熟鱼籽撒在新坟封土之上,同时嘴里喃喃祈祷:子子孙孙要象鱼群一样。这种尚鱼的遗俗反映出水族的生存发展和鱼息息相关,也反映了水族人有这样一个潜意识:鱼籽是水家子孙后裔的变体,鱼象征水族的子孙后裔 。

我们知道水族人自称是“虽”,这与水书五行中“水”的音、义相同,也就是水的意思。“而鱼类由于它的强大的繁衍能力,数量很多,同时也由于它容易找到——凡有水处即有鱼。” [9] 正因为水是生命之源,而鱼是离不开水的,离开水的鱼是不能存活的;再加上鱼很机敏,繁殖能力又强,这使水族由对鱼的依存关系幻化成为鱼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从而形成了没有鱼,就没有水族;没有鱼,水族的子孙后裔就无从谈起的观念,始终希望自己的种群能象鱼群一样繁盛而机敏。[15]

4 结语

对鱼的图腾崇拜是水族民俗信仰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影响了水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遗传密码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水族人的脑海里,绵延不绝,永远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 丘振声.图腾------壮族图腾考[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8.138

[2] 摩尔根.古代社会(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2

[3] [俄] 普列汉诺夫. 普列流诺夫哲学着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63.第3卷 383

[4]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16

[5] [9] [13] [15] 潘朝霖.水族鱼图腾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1,(3):65--68

[6][7][10][11][14] 罗玲玲.水族鱼崇拜的图腾文化浅析[J].科技信息, 2009(12) :118-119

[8] [16] [17] 赵沛林.兴的源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8-29

[12]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1-3.

作者简介

罗玲玲(1966-),女,汉族,新疆新源县人,教授, 现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