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霸州这一座普通的县城也有着同样经历,然而对于城市文化来说,这一变化究竟在哪,为什幺会有这些变化,这些问题同样让人回味。本文就借助采访等方式对往昔人们文化生活变化进而阐述公共文化服务在霸州的发展历程及内在机制。

关键词:公共文化;发展

1 90年代前后的鲜明对比

1.1 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

通过与中老年人的交谈与儿时记忆想联系得悉原有生活模式及业余文化生活:

上年纪的老人回忆过去。90年代前,一个村子里面,条件好的,能有一台电视机,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干农活,偶尔晚上会有露天电影,但是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工作,学习。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孩子们只能在地里自娱自乐。

一些中年的叔叔阿姨,他们大都是从农村走到县城的第一代,对改革开放以来对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小城的发展最有发言权。当他们刚来到这里参加工作的时候,这还是很土的一个地方,只有一个两层楼的电影院算是个正规的公众娱乐场所,平时人们的生活也很匮乏,顶多串串门打打牌,

在对朋友、亲戚的访中,我了解到,原来人们茶余饭后也就是聊聊家长里短,并没有什幺业余休闲活动,以前由于下了班没事干很闲,喝酒赌博的风气便滋长起来。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人们的业余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众化。由于文化设施的缺失,休闲生活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利,而大部分群众并没有享受到这些福利,文化惠民无从谈起。二是单调化。业余活动仅限于打牌,串门,聊家常等,精神生活匮乏,也导致了其他问题出现。三是不良化。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不仅对人民生活造成恶劣影响,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1.2 90年代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状况有了明显改观。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霸州已连续19年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2012年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县级市,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中心的霸州市,在多民族社会的发展交融与京畿千年文化的辐射传承中,日显底蕴的博大与厚重。与之前落后、简陋、单调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文化生活方式、群众活动开展都有着天壤之别。

1)文化设施建设:以顶层设计为蓝本 设施网络提质增量。在完成全国“示范项目创建”的基础上,霸州市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宗旨,构筑起“以文惠民、以文聚民、以文育民、以文化民、以文娱民、以文养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实力霸州、活力霸州、绿色霸州、幸福霸州”。

多年来,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再到“十三五”,都专门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

按照这一蓝本,在创建工作中,霸州本着“硬件设施扩增量,服务机构提素质,服务科目求创新”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拓展服务项目,增加产品供给。

截至目前,15个乡镇文化站在原功能室标准配备的基础上,又设置了部分非遗活动室、传习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用房,配备了音响、乐器等设备;新增胜芳、信安、东杨庄、南孟等12处乡镇电子阅览室;383个农家书屋的图书、桌椅和阅览室配置得以更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空白点全都被消灭;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电子阅览室全面改造;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硬件全部提升。

霸州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和再拓展,利用邙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的打造了“米春茂艺术馆”“范家坊工笔画院”和“姚占芳工笔绘画工作室”,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项目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了融资多渠道、文化产品多重服务交相辉映的良好态势。

2)文化软实力: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文化品牌异彩纷呈。2006年创办了“月月唱大戏”品牌文化活动,吸引了京津冀及全国众多一线戏曲院团和戏曲名家来霸州登台献艺,截至目前,共举办大戏演出150余场,央视戏曲频道录制并播出12场,到场人数达到16.5万人次。

“公益文化大讲堂”“农民文艺大汇”“周末小剧场”“彩色周末”“戏曲大赛”“少儿才艺大赛”等贴近群众的品牌文化活动,激发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提升群众艺术水准,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同时,也给京津冀周边及来自海内外的朋友提供了交流学习的舞台。

截至目前,霸州市共有业余文艺团体500余支,涵盖戏曲、歌咏、花会、诗歌、广场舞、交际舞、体育舞蹈、秧歌会、广场舞、大合唱、票友联谊,书画展、诗辞笔会等多个门类。在古镇胜芳,包括被乾隆皇帝御封的御览转秋千、挎鼓会等近30道花会更是借助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将花会与花灯有机结合成为“民间狂欢节”,一动一静之间,尽情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

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增强的是霸州文化惠民的内生动力。建立数据库,举办培训班,收徒传艺,传承非遗文化,霸州不遗余力。目前共发掘、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15项,市级非遗项目18项。以胜芳花灯、盂兰灯会、南音乐会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正在成为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保留品牌。

经过多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引导,“看大戏,赏书画,咏诗词,游古镇,泡温泉,品美食”正在成为霸州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随着文化的优势的积累,水到渠成形成文化产业,已然成为霸州重要经济支撑。

2 霸州文化繁荣发展背后的机制分析

2.1 历史文化传统积淀深厚

霸州是有着2500年的古城,东部胜芳更是在春秋时已有记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霸州深厚的底蕴;霸州紧临京津,诸多礼制传统流入民间,并沿袭传承;作为边关重镇,中原与草原分界线,这里不仅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各种历史时期的潮流文化元素也在这里汇集,交相沉淀,让这里有着多样文化形式。

2.2 当地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积淀在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及业余生活,虽历经战乱等因素而多次陷入低谷,但这种底蕴仍在,也为日后的每一次繁荣发展埋下了不灭的种子,犹如烈火下的野草,只待一阵春风便会遍地发芽、茁壮成长。

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纳入各级干部绩效考核

按照创建考核指标,建立起了领导分包联动机制,推动市、乡、村“三级分包、三级联动”责任制,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进一步彰显。

形成政策引导机制。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取“政府买单,群众享受”的方式;而对民间文化机构在执照领取、土地审批、项目申报等方面,能免收的费用,全都减免,能给予贴补照顾的,以上线考量;同时,出台多项以奖代补新规,刺激公共文化服务朝着多元、纵深、高效迈进。

采取定期考核,通过月报账、年底总评的方式,对评估结果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让健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今,霸州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见成效,群众享受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文明成果,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的改变,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显着的提高。随着文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相信在未来将会创造出更多符合民心民意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让这一方水土更加和谐昌盛。

参考文献

[1]宋建伟,吴占永,刘雷蕾.浅谈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电影下乡[J].传播力研究,2018,31(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