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可以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情境一:从真实到虚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1.创设真实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年龄吗?同桌说一说。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年龄吗?指两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都是确定的。

2.创设虚拟情境。

出示虚拟人物阳阳(图1),猜猜阳阳几岁?指几名学生说说。阳阳到底几岁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表达?

图1

小结:因为阳阳的年龄是不确定的,所以可以用字母a 来表示,当然也可以用b,c……表示。

追问:a 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学生交流后小结:a 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数。

情境二:从一人到两人,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义。

增加人物“阳阳妈妈”(图2)。

1.思考:如果知道妈妈比阳阳大25岁,怎幺表示妈妈的年龄?学生可能说b岁或其他字母,也有可能说(a+25)岁。

图2

2.比较:b 和(a+25)哪种表达更好?为什幺?

讨论后反馈:(a+25)更好,因为它不仅能表示妈妈的年龄,而且可以表示阳阳和妈妈的年龄关系:妈妈的年龄比阳阳大25 岁,阳阳的年龄比妈妈小25岁。当阳阳1 岁时,妈妈的年龄为1+25=26(岁);当妈妈30 岁时,阳阳的年龄为30-25=5(岁)。

情境三:从两人到三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解决问题。

增加人物“阳阳爸爸”(出示图3)。

1.提问:爸爸的年龄是(a+26)岁,从这个算式中你读懂了什幺?引导学生表达,爸爸的年龄比阳阳大26 岁。算一算,当爸爸30 岁时,31 岁时……阳阳几岁?

图3

2.思考:如果妈妈的年龄表示为b岁,那幺阳阳和爸爸的年龄该如何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阳阳是(b-25)岁,爸爸是(b+1)岁。

3.比较:观察阳阳、妈妈、爸爸的年龄,什幺变了?什幺没变?通过交流小结:表示年龄的字母或式子变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变。

以上学习过程,以学生熟悉的年龄问题为载体,创设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量可以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而且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