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哈马卡排箫是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民间乐器种类之一,是卡哈马卡(Cajamarca)当地印第安克丘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音乐活动载体。在该地沿袭至今的民间土风中,这种乐器伴随其历史的传承不但拥有自身的形制样式,而且其音乐赋予了曲调欢畅的愉悦风格。进一步从深层次的意义上而言,卡哈马卡排箫更反映出了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文化气息。在此,本文接下来的书写以卡哈马卡排箫作为调研对象展开,主要述及探寻卡哈马卡排箫的民族音乐学考察研究。

一、放眼安第斯环境卡哈马卡山城景象

卡哈马卡山城位于南美洲秘鲁的北方地区,这里虽说是卡哈马卡省的首府所在地,实际上是一座位于安第斯高原环境下的山中小城。就地形面貌而言,整个山城依周围山势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延伸格局坐落于山间地势开阔的低洼谷地。接近城区外围地段,稀稀落落的安第斯低矮民居安静地点缀山间,附近多是开垦出来栽种了农作物的山间庄稼地。进入城中,街区巷道交错,沿街可以看到一些印第安或西班牙式的混合型结构房屋居所,特别表现在房屋中窗户和门框的样式更是突显出了典型的西班牙伊比利亚风格。城区中心主要街道上有很多的各种店铺买卖,一般日常漫步于街市总能不时地看到来往的人群中有一些顾客在某一店铺选购着富有当地特色的毛纺服装或手工制作物品。行走在城区中,你还会看到一些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天主教堂建筑。另外,城中知名的兵器广场是卡哈马卡山城的亮点所在,这里是供人们休闲或散步的好去处,每天都有众多的人们在此流连驻足,遇有节日更有一番欢天喜地的热闹庆祝景象。

卡哈马卡远在公元900年的时候就有了古老的文化。到古代印卡王朝时期,这里被国王卡帕克·尤潘基征服从而成为该帝国的一部分,并且在印卡文明中享有“印卡人的土地”美誉。在秘鲁历史的殖民时期,欧洲西班牙人的到来和开发使这里又成为当时的殖民山城。列国志《秘鲁》中有这样的描述:“1532年11月15日,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在这里抓捕印卡王阿塔瓦尔帕,数月后将其杀死。西班牙人在印卡建筑基础上建新城,发展农牧业和纺织业,并发现瓦尔加约克矿山,1772年起成为殖民地经济中重要城市。”[1]如今,卡哈马卡山城中手工业较为活跃,商贸活动也展现出了较好的态势,而城区周围的农业和畜牧业为当地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食物产品可靠的来源。

尽管卡哈马卡是安第斯山城,但现在高原上有公路和周边地区交通往来。从卡哈马卡出发,往南可达拉利伯塔德(La Libertad)省的很多地方,向东南可去圣马科斯(San Marcos)的圣马科斯城,往北可达乌阿嘎约克(Hualgayoc)的班巴马卡(Bambamarca)城,向西可通圣帕博罗(San Pablo)的圣帕博罗城。如此从交通情况来看,卡哈马卡是联系周边地带的枢纽,可以说这样的交通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寻访卡哈马卡排箫之旅叙事

2016年上半年期间,笔者去到遥远的安第斯地区进行实地采风考察。6月15日傍晚时分,笔者身背行囊在利马城走在通往长途汽车站人流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到达车站稍作短暂的停留候车后,晚上坐上了通往秘鲁北方地区的长途汽车。

是夜,汽车奔驶在夜色茫茫的近海公路上,行至天明不久到达沿海地区的一座小城近郊下车。经过向路人的多次打听后来到一处有些散落车辆停放的露天车站点,等候了一会儿很快就换乘挤上了一辆开往卡哈马卡的小巴士。一路上,和先前夜里在沿海地区行车的感觉完全不同,这辆使用有些年头的普通小客车在颠簸的崎岖山间路途中摇晃着前行,沿路顺着地势的弯弯扭扭爬上了越来越显高的安第斯山。临近午时,车子终于抵达卡哈马卡山城。

经过几经寻找查访后,终于联系上了当地的排箫乐手。当天下午5点多钟见面时大家相互之间都表达了真挚的问候,排箫乐手何塞·伊诺渗德·米羌·比阳努瓦(José Inocente Minchán Villanueua)和何塞·拉莫斯·米羌·比阳努瓦(José Ramos Minchán Villanu- eua)对笔者的远道而来表达了由衷的热烈欢迎。在笔者向他们说明来意之后,随即就展开了一场有关当地排箫乐器及其音乐话题方面的焦点访谈。当大家正处在愉快而又融洽的交谈兴头之时,两位排箫乐手为了表达欢迎笔者的到来,主动热情地表示他们要献演在庆祝场合中经常演奏的排箫音乐。继而,两位排箫乐手在演奏前先对排箫和鼓进行了简要的调试。这种调试即是拿起排箫通过熟练的试吹方式以检验乐器并使之能够发出恰当的音响。鼓的调试一方面是通过击奏从而知晓是否调节鼓膜的紧张度,另一方面就是尝试着通过敲击获得演奏需要的鼓点感和一些演奏中要表达的节律。之后,在正式开始演奏音乐时,其中主要的排箫演奏者通常开始稍微的先吹奏起来,随即,另一个排箫乐手一边击鼓,一边合拍紧跟并顺畅地进入合奏。一曲欢快的音乐演奏完毕,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向两位排箫乐手请教了其中的音乐。接下来他们又演奏了多首排箫乐曲,之中还热情不断地和笔者就这些排箫乐曲展开了探讨。就这样,我们的交流和音乐观赏在友好的氛围中一直持续进行到晚上8点多钟才结束。

在接下来的后续几天中,笔者就卡哈马卡排箫音乐事项一方面走访当地群众和有关的文化部门。另一方面就是采集排箫样本及其音乐表现情形,并对当地排箫与民俗活动的关联作了进一步的考察。通过进行相关的采风调研,从中对卡哈马卡排箫有了更多的深入了解。

三、理解卡哈马卡排箫乐器形制及演奏应用

在卡哈马卡,当地人称排箫为安塔拉。在排箫的形制方面,卡哈马卡排箫是一种单排组合结构的编管类乐器。在体态样式上属于一般的中小型号排箫,这种排箫的规格尺寸非常适合手持演奏。编管一般多以15管制式构成,在排箫的一面或称为正面部位通常使用两块小长条横板对排箫音管加以固定控制。一块水平置于排箫吹口端偏下位置,另一块则置在靠近排箫长短不同的闭口端附近。其中在编管和横板之间再用细小的线绳进行编扎以稳固排箫形状。在音位音响方面,卡哈马卡排箫的发音一般来说音域位在乐音体系的中声部位置,在音位安排的传统设计上,尽管能吹奏出一长串的不同声音,但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一种五声音阶的音响风格。就音色来看,卡哈马卡排箫因其制作选用自然的禾本科竹类材料,竹类特有的植物纤维结构决定了这种乐器在声音上具有的质地品韵,加之制成排箫乐器后所设定的特定音高位置,所以,卡哈马卡排箫在音色方面可谓是具有温和而又清秀的声音效果。

在卡哈马卡排箫的演奏应用方面,卡哈马卡排箫安塔拉作为乐器,它的形制结构形态在当地民俗活动中足以演奏其本身传承的曲调,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也就是说,卡哈马卡排箫是一种用作独奏的乐器。但在当地的民风中,卡哈马卡排箫通常情形下一般多与一种称为波维多鼓的乐器相配合使用。这样,卡哈马卡排箫就成为了合奏音乐中的主奏旋律性乐器,演奏时多由波维多鼓为之击鼓伴奏。在表演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卡哈马卡排箫的演奏多为小型组合形式。即一个排箫乐手在演奏排箫的同时,也演奏波维多鼓。或者两、三个排箫乐手共同组合在一起,其中只使用一面鼓配合演奏的组合形式。

从卡哈马卡排箫演奏的音乐来看,乐曲主要来自当地民间艺人传承的传统保留曲目,在音乐形态方面一般多为双数节拍,曲调流畅,起伏的旋律中常伴随附点或切分音型,音乐总体上多表现出欢快的风格。波维多鼓的配合演奏中鼓点动感较强,多有附点节奏,从而增强了演奏中音乐的欢快气氛。

卡哈马卡排箫演奏应用的环境有其当地民俗活动的空间场景。在卡哈马卡的民间习俗活动中,当地排箫常用在一些节日庆祝或日常的一些地方风俗性活动中演奏。节庆表演主要有当地的如笛管吹奏节、狂欢节、父亲节和国庆节等,风俗性活动中演奏排箫庆祝主要有生日聚会、朋友相聚或新居落成等等。在如此这些诸多的庆祝场合,排箫演奏的场景主要有户外场地中的演奏和庭院中的演奏形式等,其中的音乐表达给予了庆祝活动的美好语境。

四、体会卡哈马卡排箫音乐文化感人情怀

排箫安塔拉在卡哈马卡为人们所熟知。其久远的传统依然在当地的民间悄然留存。从采风考察中可见,卡哈马卡排箫与当地的民间习俗关系紧密,主要表现为排箫演奏与一些节日或风俗性的礼仪活动等相关。在这些场合中,人们演奏排箫音乐丰富了庆祝活动的内涵。

卡哈马卡排箫的类别及其音乐有当地的地域特色。在使用的排箫乐器中,排箫的形制结构有其地方传统。在音乐形态方面,排箫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表现在音乐的演奏形式和音乐的结构形式中都体现了卡哈马卡地域的音乐情怀。

透过卡哈马卡排箫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架起了当地的音乐“传统”和“当下”关联的桥梁。从乐器本身而言,排箫是当地人们长久以来用于节日或风俗性庆祝活动的有形实物。再从排箫音乐来看,排箫乐曲中来自民间传承的地方性音调在丰富庆祝活动的同时,其音乐的乡土情味和庆祝环节紧密结合,从而客观地把“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当下”的音乐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获得了音乐“传统”和“当下”的共时结合。若从庆祝活动和排箫音乐的关系来看可见,庆祝活动参与者和音乐演奏者通过排箫及其音乐进行着思想的交流,人们不仅在庆祝场景中享受着音乐的洗礼,而且更从深层获得精神方面的美好感受。因为这种音乐形式在当地有长久的积淀,传递出了其民风中惯有的音韵。由此可见,庆祝活动和排箫音乐这种二者相合一致的结合自然呈现出了音乐的“传统”和“当下”的紧密关联。

卡哈马卡排箫是通过人们在庆祝的语境场景中展现出来的,音乐的曲风格调欢快,而庆祝时又适逢欢乐的场景,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仔细品味其中可知,节日或风俗性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喜庆的氛围,加之排箫音乐有其欢乐的气质,故庆祝和音乐此时融合更是相映成辉,使得庆祝活动充满了情景和谐的喜悦色彩。

卡哈马卡排箫作为南美洲安第斯地区民间习俗中的一种音乐现象,反映了当地人们生活实践中的社会价值,它是人们认识当地民间音乐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引人瞩目的形式,具有十分有价值的音乐文化意义。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度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特色创新类项目“秘鲁安第斯排箫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WTSCX057)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白凤森:《秘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孙波 博士、星海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