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斌

(内蒙古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突出质量元素 提高质量服务供给 引领光伏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高斌

(内蒙古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组件产量、电站装机总量、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光伏产业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其质量和效益问题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引领我国光伏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要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立足点,增强质量供给,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我国光伏制造业迈向强国行列。

光伏制约因素质量供给

我国是全球第一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在资源约束日渐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急需调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提高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比重。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的能源战略选择,依靠一系列政策、资金扶持,光伏产业迅速发展。

1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光伏产品制造、出口和应用国。2015年,光伏产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多晶硅产量超16.5万吨,同比增长21%,硅片产量超过100亿片,电池片产量超41GW,同比增长10%,组件产量超43GW,同比增长20.8%;全年光伏产品出口约为145亿美元,占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60%左右;新增太阳能电站装机15GW,连续三年新增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约43GW,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一,但傲人的业绩掩饰不住繁荣背后的隐忧,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尖,结构性产能过剩,高质量、高技术供给不足,质量隐患开始显露,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2 光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产业结构不合理,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现象并存

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结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研发环节由发达国家把持,特别是高纯度多晶硅、关键光伏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高质量、高标准、高技术光伏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受欧美“双反”政策影响,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等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环节产能过剩,光伏产业低经济附加值环节的产能过剩与高质量、高技术的供给不足同时出现。产生这种供需错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粗放,缺乏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重复投资、恶性市场竞争导致价低质次的产能严重过剩;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成果转化缓慢,转型升级动力不足,高质量、高标准、高技术的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2.2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质量问题逐步显现

2015年,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对425座太阳能电站进行了检验,30%建成3年的电站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部分电站设备衰减率甚至高达68%,电站生命周期远远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25年。电站光伏组件背板开裂、涂层减薄、背板燃烧等质量问题,致使国家补贴资金流失,光伏产业投资信心降低,严重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降低质量标准和装机质量要求,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未能严格遵循规范开展作业;二是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计量测试技术滞后产业发展,标准“老龄化”现象严重,关键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标准差距较大,检验检测技能力不强,技术支撑力量薄弱,认证认可国际互认程度不高;三是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市场环境严重恶化。

2.3“弃光弃电”现象严重

2015年国光伏电站弃光率超10%,特别是西北地区弃光率达到17.08%,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表面上看,我国电力消费增长趋缓,电力行业整体供大于求,但是从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上来看,光伏发电仅占2.4%,火电依然是我国电力的主力军,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光伏发电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光伏发电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光伏电站大多位于西北地区,当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电网输送通道、智能电力输送系统落后,导致发电被“窝”;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较弱,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传统“计划”的调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市场和机制没有完成落实,电力市场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原因是导致光伏电站“弃光弃电”的根本原因。

2.4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吃政策的饭,做烧钱的生意”曾是光伏行业的行话,我国光伏产业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发展严重依赖政策资金补贴和外贸市场,由于政策补贴机制不健全,导致大量重复投资产业发展大而不强、生而不长,通过财政补贴虽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捷径面对国际市场风险弱不禁风。同时,光伏出口贸易壁垒力度不断加大,内需不足、出口不畅造成双重压力,严重挤压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空间。由于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光伏产业以补贴"唯马首是瞻"的发展模式,抵御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外贸风险的能力极度不足,一旦发生大幅度的调整,整个行业波动极大,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调控政策。

质量是我国的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转型之要。推动光伏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要要坚持“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突出产业发展的质量元素,把光伏产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以质量提升促进技术标准的提高,以质量提升塑造良好品牌提高我国光伏产业市场竞争力,以质量提升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3 突出质量元素,推动光伏业发展

3.1加强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能力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工人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设施,是提升国家科学技术和制造业水平的技术支撑,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来往的“通用语言”,加强光伏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计量科研与服务,提高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能力,加强关键计量技术和测量设备研发,为光伏产业提供“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系统”的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强化光伏产业标准引领,完善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国家标准与先进国外技术标准的对接,加强光伏标准研究,制定一批由我国主导的先进技术标准,用先进标准倒逼光伏产品升级;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加大认证认可推广力度,推广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我国与贸易国的互信互认水平,形成互联互通机制,掌握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促进我国光伏产品走出去;强化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作用,搭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以检验检测大数据为光伏产业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光伏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3.2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促进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开始了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规划,光伏产业装备制造是新能源装备领域重要方面,实施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就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坚持质量为先,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源头提高。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研究攻关平台,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为导向的科研体系,组织攻克一批遏制我国光伏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技术,使光伏产品的可靠性、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推进光伏产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技术基础雄厚、产品质量过硬、管理水平先进的产品制造企业、工程施工单位、设计咨询部门,打造全产业链的标杆企业,带动光伏产业实现质量提升。

3.3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监管机制,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协调性差的管理现状。清除以政策补贴和资源占有的小规模、无技术储备的企业,培育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加强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社会的监督力度,减少建设投资方单方主观评价,让市场得到充分竞争,提振投资者信心,激活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构建光伏产业社会共治格局,引导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光伏产业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健全光伏产品制造商、光伏电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咨询单位的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在国内外政治、经济、贸易的深刻变革下,我国光伏产业粗放型的数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提高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唯一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就要提高质量,培育品牌,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的新路子,要突出质量元素,以质量技术基础为支撑,以质量提升为抓手,以加强监管为手段,全面引领我国光伏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高斌(1987—),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助理工程师,工学学士,质量管理、质量检测、质量技术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