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双

在当前注重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和共享理念的推动下,各地对农耕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浙江省历来重视对农耕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各级政府和当地村民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和传承理念。但依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存在着须深入挖掘和创新农耕产业发展模式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浙江农耕文化的展现形式,提出新时代农耕文化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意设想和探索思路,以进一步加大新时代浙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

一、农耕文化发展的契机

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最早体现,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典型代表,沿续至今,它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人类进步的有力证明。农耕文化是农业文化的一种形态,建立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是人们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日常农耕用具、农耕生活方式、农耕社会制度、社会道德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我国古来以农为产,不仅历史悠久,也铸就了农耕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断层。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现有15处农业文化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也被列入其中。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以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新农村建设。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同年,农业部举办“中华农耕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中央部署的方针政策,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大好契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和生产作业方式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当前,各地的农耕文化陆续开始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发展要抓住这个新的转折点,充分展示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浙江农耕文化的展现形式

浙江省农耕文明发展历史悠久,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等,都体现着浙江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早期认知,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贡献力量。当前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农村社会生活、农事活动、农耕文化传承。浙江省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体现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也各不相同,农耕文化发展的展现形式也是形式多样。

(一)浙江农耕用具文化

农耕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农耕用具,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带有时代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这些农耕用具不仅是浙江农耕文化的特点,也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赋予的特色。根据乡村农耕生活发展的历程,浙江农耕用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农耕耕地工具、农耕播撒工具、农耕加培工具、农耕灌溉工具、农耕收获工具、农耕装载运输工具、农耕产品制作工具、农耕产品售卖工具。

农耕耕地工具,从浙江古代发展至今的农耕整地农具,历经了自然耕作方式(石器)到铁制农具(耒耜),到人畜结合的耕作方式,再到现代的机器化操作系统,由古代犁、耙、耱为主的旱地配套耕作和犁、耙、耖为主的水田耕作的农耕整地体系,演变为今天的智能机器一体化的农耕整地体系,形成新型农耕整地工具文化。农耕播撒工具,主要用于水稻秧苗麦苗的播种、插秧之用。如秧马、犁等,在今天的浙江田头山地依然清晰可见。农耕加培工具,主要用于农耕作物播种后的培育阶段,用于除草、育苗、培土等田间山地作业,如铁锄头是最常用的除草工具。农耕灌溉工具,主要是育苗蓄水之用,在长苗、缺水之间会频繁使用,如水车,现代的抽水机器等。农耕收获工具,主要用于粮食的收割和清洁,工具包括镰刀、稻桶、风车等为主。农耕装载运输工具,担、筐、手轮木板车是农村主要的装载运输工具。担筐在山区使用量大,手轮车主要用于平坦地。农耕产品制作工具,主要体现从农耕作物到产品形成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包括粮食产品制作工具和其他农作物产品制作工具两大类。粮食产品制作工具,主要有石磨、倒臼、竹筛、竹篾、食品制作模具等,其他农作物产品制作工具如棉车、纺车、棉织机等棉丝制作工具。农耕产品售卖工具,主要指后期产品的售卖所需使用的工具,包括包装工具和称量工具。包装工具包括:纸包装、手轮木板车、篮筐等,称量工具包括:杆秤、升、斗、斛等。这些传统的农耕用具使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依然在浙江农村地区流行和使用。

(二)浙江农耕文化特色与类型

浙江各地产业鲜明,从古至今,杭绍嘉湖为鱼米之乡,盛产粮、桑、茶等自然作物,温宁台舟渔业海产发达,衢州、丽水和金华也是经济类自然作物丰富,勤劳的浙江人将这些农副作物制作成了各色产品,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传承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结合当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追求,各具特色的浙江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耕品尝文化、农耕食堂文化、农村礼堂文化、乡村旅游文化、农耕智慧体验文化。农耕品尝文化,主打浙江农产品吃食文化,倡导绿色、健康、养生理念,推导浙江各地农耕文化的同时,也继续推行新时代农村特色生活方式。农耕食堂文化,与城市的餐馆一样,农村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馆子,不仅用材新鲜,用料天然,口味清新鲜美,而且价廉物美。农村礼堂文化,乡村(镇)建立农耕礼堂文化,以体现农耕文明历史发展和乡村历史沿革,是乡村人生活学习的好地方,也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最好之地。乡村旅游文化,主打农村旅游方式,包括:农家乐形式、民宿生活方式、体验生活方式,可以让参与者再次体验乡村生活,体验旧时的劳作乐趣。农耕智慧体验文化,新时代,农耕旅游形式各地体现不少,比如有些乡村景区设立了智慧旅游系统,不仅提供旅游者的实时状况,还引入智慧导游系统和服务系统,让游客们充分掌握旅游景点的由来和特色。有些乡村民宿设置了智慧系统,不仅有效地接待了游客,同时也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能适时调整接待计划,增强接待能力。

三、浙江农耕文化智慧旅游产业形态发展模式

农耕文化智慧旅游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主体的参与联动性,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当地农村、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组成发展共同体,并形成闭环,建立智慧旅游主体系统;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产业的智慧运作系统,引入“互联网+”、“智能+”企业运作模式,使旅游运作认知直观性、操作简便性、开放共享性,真正让农耕文化走入大众,走近游客。

(一)智慧旅游产业形态和系统模式

1.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形态

(1)绿色农耕旅游产业

利用乡村最常见和最具代表的颜色——绿色系,抓住当前人们的生活热点:绿色、健康、美味、新奇。建立有别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绿色农耕旅游产业,形成不同地域和类型的产业园区。以体验为特点,建立绿色农耕长效体验区,引进智慧农耕产品系统,以吸引更多向往绿色生活、爱好乡土文化的人士;以观赏为特点,设置绿色农耕观赏景区,以提供本土绿色植物和创意绿色产品为主,以吸引外来人士;以品尝为特点,建立全新的旅游“舌尖”产业网络,主要提供本土产品,但注重不断创新。

(2)农耕休闲旅游体验产业

形成多区域农耕休闲旅游产业特色发展,创设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体验产业模块,有产业相似性和共性的地区间可以抱团联盟和合作。借助浙江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创各类农耕休闲旅游体验园区,弘扬和传承浙江农耕文化,可以通过地区主载、地域联合等形式体现,也可以根据农业产业类型形成不同的休闲旅游体验园区:

田园农耕休闲体验产业:主食生产功能体验园区:南方水稻类、玉米类、甘薯类、麦类、其他类;辅食生产功能体验园区:南瓜类、芝麻类、藕类、其他类;蔬菜生产功能体验园区:绿色类、紫黑色类、红色类、其他类。

渔场农耕休闲体验产业:河湖生产功能体验园区:鱼类、虾蟹类等;海洋生产功能体验园区:海鲜类。

山岭农耕休闲体验产业:经济果木生产功能体验园区:各类果木经济林类;农桑生产功能体验园区:棉丝类;茶叶生产功能体验园区:茶叶类。

(3)互联网+农耕旅游产业

浙江交通建设迅捷,纵横向网络布局合理,可直达很多的市县镇村,极大助推了各地经济发展。然而与城市发展不同,农村地域相对还是比较封闭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地不断应用,农耕产业也不再局限于当地传播和发展。打破原有的农耕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建立互联网社会背景下的“农耕旅游产品外销直达车”,形成互联网+农耕旅游发展产业,借助于电子商务、虚拟网络、智能信息等手段,让外来的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目的地感受区域乡土文化的特色,同样,在旅游客源地和其他地区也可以体验到农耕文化和产品的魅力。

(4)活动节+农耕旅游产业

形成浙江各地不同的农耕节气活动,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活动安排,可以相应地制定浙江地方农耕活动节。传承各地农耕文化的同时,也加大宣传和体验,让农耕活动从原来的农村生产和农事收获方式,变成新时代的时尚文化活动,成为人类不会遗忘的农耕文明。包括:清明农耕活动节、五一农耕忙活节、端午农耕活动节、中秋农耕收获节、冬至农耕收获节、春节农耕休息节。清明农耕活动节,这时节是农耕活动之始,万物复苏,活动之始,传递的是劳动讯号。田间地头苗木下种,可组织农耕种植体验活动节,吸引各地人民参与。五一农耕忙活节,一年中的早忙季节,也是起苗插秧的最佳时候,所有的农耕劳动者齐聚耕地,齐抓并进,田间山头一派齐乐融融忙农活的共事场所。活动节可以将各农忙活动分解成各个环节,并组建农耕工匠才艺表演PK环节。端午农耕活动节,端午节气,正是上半年劳作的一个休息期,闲暇之余可以赛赛龙舟,品品端午佳肴,如三角和四角粽、绿豆糕、麻花、茶叶蛋等,用雄黄酒、艾叶等清屋尘辟虫邪。可形成各地龙舟活动节、端午佳肴体验PK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节日中来。中秋农耕收获节,中秋,家家团圆,也是农活秋收季节,绿油油的蔬菜遍布田头,金灿灿的稻花成熟了,红彤彤的黄橙橙的各类硕果挂满枝头,渔船中活蹦乱跳的鱼虾贝类让人眼花缭乱。以现有的农名收获节为基础,深入挖掘收获节的元素,做大做强各地的收获节品牌,并形成新时代常态。冬至农耕收获节,冬至,冬天里农耕的又一个收获,香喷喷的晚稻碾压后做成的麻糍团,早米蒸成的头粳饼,番薯做成番薯粉、麻片、蒸成凉粉饼,并且农民们开始储存过冬的食物。冬至节的农产品吸引力较强,如麻糍、头粳饼等,即是稻香诱人的美食,又是不可或缺的南方主食,因此,可形成冬至农产品体验活动节,使其得以传承,并产生影响。春节农耕休息节,一年一次盛大的欢庆是农耕活动收获的印证,也是农村生活最清闲和舒适的时刻。购年货、买年画、剪窗花、贴春联、扫污尘、拜财神、走亲访友、逛城隍庙等休憩活动比比皆是。因此,这阶段可以丰富农事展示活动,提高社会对其的参与度。可以展销各地区农耕活动产品,可以组建农耕工匠才艺大展示活动,春节迎习俗体验活动,充分展示当地的春节创意和特色。

2.智慧旅游系统模式

(1)农耕文化发展主导

当地政府是农耕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也是主导力量。浙江省各级政府一向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从乡村环境、乡民生活、乡村产业、乡村民俗等角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也评选了一些乡村先进典型和形象。因此,进一步发展农耕文化需政府多部门联动协作,如工商、卫生、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共联,形成农耕文化传承的主导体。从政府层面,肯定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进一步传承的决心和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2)农耕旅游产业智慧引领

农耕旅游产业智慧引领主体是行业企业,这也是一个联动主体,包含了旅游行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要将“互联网+”、“智能+”与旅游中的最新理念运用到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行动中来。从行业企业层面,研究农耕产业的特点和互联网的碰撞,研发农耕新产品,利用智能技术和手段大力推广农耕产品的宣传和营销,这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非常必要的。

(3)形成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

当地农户是确保农耕产业和农耕文化传承质量的主体,只有当地全体树立对农耕文化的保护意识,才能最大程度上保存好农耕产业和文化。因此,形成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全体农户形成产业保护与发展共识,与行业企业联手,开发学习利用好智慧旅游系统,自觉从行为上去维护各地农耕文化产业。

(4)智慧旅游参与

社会大众是智慧旅游模式的参与群体,也是受益群体。通过形成智慧农耕产业,建立各地区的智慧旅游体验区和体验活动,通过网络营销和智慧体验模式,号召社会大众理性参与,并建立反馈评价体系,使农耕这项传统的活动旧颜变新貌,赋予上时代的新气象。

(二)建立浙江农耕文化与智慧旅游发展模型

通过对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形态和四维一体的智慧旅游系统模式的研究,建立浙江农耕文化与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模型。如图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