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临床实习是中医类专业学生跨向医生至关重要的一步,对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环节时间紧凑,仅在实习前两周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临床操作有较大差距,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较差,对于临床实习存在畏难情绪。基于以上原因,通过校院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锻炼临床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结合,将岗前培训教学内容项目化,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达成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实习质量的目的,满足医院对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

关键词:中医;岗前培训;项目化训练

1 概述

临床实习是中医类专业学生跨向医生至关重要的一步,对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的岗前培训时间紧凑,仅在实习前两周进行,培训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对医院各个科室及相关制度的介绍;培训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与真实的临床操作有较大差距,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较差,对于临床实习存在畏难情绪。针对中医类专业岗前培训教学环节凸显出来的问题,从提升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出发,基于校院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锻炼临床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相结合。学校与医院深化合作,医教协同,以岗位需求和综合能力为重心,立足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等要求,从临床能力分析入手,共同制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编写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材,做好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教学设计和规范项目化操作流程,增加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以项目化任务为驱动,模拟真实临床实践环境,进行医患沟通、角色扮演,形成总体教学方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根据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模式的特点,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达成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实习质量的目的,满足医院对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3]。

2 研究现状

2.1 学生方面

通过走访发现,中医类专业的学生在系统学习完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后,都期望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素质过硬的医务工作者,对于临床实习非常向往,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理论根基尚浅,见习和平时操作训练的次数较少,导致临床操作能力较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学生无执业资格,在遵守相关医疗制度的规定下,在实际临床实习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

学校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校期间有来自辅导员、专任教师的关心,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医院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主体位置发生转变,医学生转变为实习生,加之在校期间的传统岗前培训未系统介绍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各科室日常运行模式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导致学生对于临床诊疗还处于初步阶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感到焦虑紧张。所以进行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使学生能够从心理—认知—实践锻炼全方位加强学习。

2.2 学校方面

传统岗前培训的教学模式是安排在学生实习前两周,授课教师主要从中医四诊、病历书写、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与步骤、西医操作(刷手、皮肤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戴手套)及掌握无菌操作等临床技能方面进行培训。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统一规范的教材和培训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未规范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知识点散乱无章节,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在进行听取讲解、训练时无教材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无培训教材进行复习回顾,大部分学生对于培训内容印象不深,无法独立进行临床实践的基础操作,教学效果不佳。

多数医学类大专院校在中医类专业学生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大会,发放《实习生轮转手册》《实习大纲》等资料让学生自学,学生缺乏从“医学生”到“医学实习生”的心理角色转变、实习生纪律、医院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基于临床工作的专业性,实习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工作同时进行的时期,实习生不了解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紧张等时有发生,反映出实习生在传统岗前培训期间缺乏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急需将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设置成一门独立的专业拓展课程,纳入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解决师生的教学需求,满足医院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达到教学相长。

3 研究思路

通过对学校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院规章制度、医疗环境的研究,中医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医学专业实习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对其在职业道德、岗位胜任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了解,根据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学生学情分析和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校院合作编写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材,确定项目化教学内容。针对每一个项目再细分为具体的训练任务,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载体,项目化任务为驱动,通过医患角色扮演、诊疗流程模拟、小组讨论和病史采集情景再现等方式对各个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创新的考核评价方式也不再“唯分数论”,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最终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

4 实施方案

4.1 教学设计

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目标如下图所示,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将项目化训练总体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知识板块(项目1—4)和专业技能板块(项目5—8)。将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融进各个项目任务中,每个项目包括具体的任务,任务的设计紧密相连。基础知识板块包括4个项目,主要使学生了解常用医疗法律法规、18项医疗核心制度和实习安全知识,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同时融入医学人文的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感悟大医精诚,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专业技能板块包括4个项目,结合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进行展开,利用实训中心资源和临床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临床操作步骤,提升岗位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4.2 教学过程

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实施以小组合作和小组间竞赛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每组5~6人,实行组长负责制度。小组成员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训练之后进行互评,再根据互评结果重新认定组长,实现“组长轮流制”,以提高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及合作能力。

4.2.1 课前

教师根据项目化训练教学目标和教学项目,在学堂在线课程平台发布项目任务和教学资料,学生登录平台进行预习,有疑问的在平台提问,按时完成课前测试题,提交后授课教师通过平台查阅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设计[4]。

4.2.2 课中

教师明确本次教学项目,在讲完理论后,学生分小组训练,教师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对每组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记录,为后续期末评定提供依据。

(1)教师示范:授课教师对项目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讲授,如讲“望舌”时,教师取坐位,分别在正向光线、侧向光线、背向光线三个方位伸舌。提问学生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舌色是否有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完毕后组长总结舌诊时光线的条件和对患者正确体位的要求。期间教师穿插错误的伸舌姿势,提问学生是否正确,引导其做出正确的伸舌姿势。训练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舌诊体位及伸舌姿势,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

(2)学生训练:每组学生两两结对,采用对比观察法开展舌诊实训,要求边说边做,并记录所观察的舌象特征。观察舌质、舌苔及舌下络脉等。教师对各组的训练进行记录,对操作不当的同学予以纠正。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操作情况进行互评,实训重点在于对望舌的正确操作方法,为今后实操打下基础。

(3)舌诊图片辨识训练: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舌诊图片,要求学生辨识出教师指定舌象的图片,再分组讨论该舌象代表的临床意义,实训重点在于辨识不同舌象及其临床意义。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报,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汇报完毕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并选出优秀小组。

4.2.3 课后

教师通过学堂在线课程平台推送课后作业和发布预习内容;学生对于本次课所学的项目任务进行归纳,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践报告,并利用平台讨论区发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互相答疑;教师后续进行补充。

4.3 考核评价

传统岗前培训的考核形式以学生随机抽题,再演示操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这种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完全展现出学生的能力。本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如表2所示。教师不再以总结性评价作为最终成绩,而是综合考量学生在三个评价中的表现,采取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互评等方式。项目化训练教学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的临床操作,还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临证思维等综合能力。

5 实施成效

5.1 校院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内容,紧密贴合临床实际

结合国家执考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单位的技能要求,校院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制定的项目化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

5.2 校院合作共同研发临床典型案例,实时更新和调整

选取临床典型案例,按照临床诊疗的任务形成资源库,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校院合作共同研发项目化教学模式,学校根据医疗规范和医院不断新增的临床案例进行实时更新和调整。

5.3 临床医师进课堂,专任教师上临床,组成医教协作教学团队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填报规范,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从事临床教学的人员一般按照兼职教师进行管理[4]。在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教学中,专任教师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临床兼职教师以临床操作教学为主,将前沿技术及临床病案带到课堂,使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成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连接的桥梁,组成医教协作教学团队,也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目前我校2020级中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在正式参加实习后能够熟练运用临床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使命感。中医类专业岗前综合能力项目化训练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效果,有助于医学生实现角色转变,使其能无缝衔接临床实习,提高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玉.中医辨证施护联合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5):43-45.

[2]陈卓群,曾元儿,潘华新,等.中医专业人才临床能力提升理念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3):1-2+11.

[3]方旭,韩锡斌.高校教师教学大数据技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清华“学堂在线”的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6):76-86.

[4]吕少春,宋汉君,栾海艳,等.基于医学模拟教学的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03):294-297.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13032);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建设项目(渝中医[2021]16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102702)

作者简介:吴巧(1993— ),女,苗族,湖北利川人,硕士,助教,中医学专业秘书,研究方向:中医临床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