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 郝大江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北冰洋暖化加速,同时伴随着航运技术和破冰技术的发展,北极区及北极区域的资源开发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2017年7月3日,由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报告,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http://www.gov.cn/xinwen/2017-06/20/content_5203 985.htm,标志着中国将北极航道正式纳入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框架之中。2017年7月初,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同俄方签署并发表了《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继续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道是指北极地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具体来说,该航道主要由三条航线组成,即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东北航道主要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西北航道主要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附近海域,中央航道指穿越北极点的航道。中俄合作建设的“冰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东北航道。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向国际社会明示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立场、原则、目标和主张,阐明中国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和愿景。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以及北极航运日益成为现实的背景下,《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也明确指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①《人民日报》2018年1月28日第003版。。由此,“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就从理念正式进入到了行动的阶段。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后的重要里程碑及标志性成果,也是北极地区有关国家及经济区之间经济合作的重要起点,更是中国应对当前单边和多边贸易对抗、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冲突实施的经济开放创新战略。“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实施极具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东北地区作为与俄罗斯毗邻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内陆城市与欧洲贸易及物流运输的又一重要门户,面对当前新形势与新机遇,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

2017年11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正式对外公布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506584.shtml。,这是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俄北极开发合作进入了重要的实施阶段。“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落实中俄双方高层已签署的“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中俄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新局面下的又一合作战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

1. 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延伸,展现中国开放型经济新战略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欧亚各国进行联通的传统路径,“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拥有历史情怀,也为所有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利益,更是中国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的重要方案。“冰上丝绸之路”向北开拓了“一带一路”辐射的地域范围,构建了与“一带一路”平行的货物运输新通道。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规模及国际贸易范围有了显著的增长,国际贸易的货运渠道也应有所拓展。目前国际贸易中有80%以上货物通过传统海洋运输渠道完成,“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影响世界海上运输的格局,向北极拓展海上运输新渠道,深化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北极开发及经济合作,从而影响各国的产业分工及经济布局。“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现阶段中国继续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的新方案。从战略价值角度看,北极航道开通将直接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布局,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和布局产生影响。

2.“冰上丝绸之路”开辟了通往欧洲的新通道,降低了国际物流成本

“冰上丝绸之路”穿越了北极圈,将北美地区、东亚地区和西欧地区通过海运航道进行联结,较之传统航线,能够实现较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及经济成本的目的。我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90%以上是经由海洋运输实现的,相比传统航线,通过“冰上丝绸之路”货物运输通道,中国上海以北港口的货物可以到达欧洲西部、北海、波罗地海等港口,从里程上,比传统经由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道总航程缩短3 000海里,时间上也有近30%的节省。如果沿着该航道继续前行至北美东岸,比传统巴拿马运河航线能够缩短近2 000英里,使国际货物运输成本节省30%以上。①人民网:北极东北航道打通中国构建航运新格局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919/c1057-25694502.html同时,通过该冰封海域航道能够有效规避海上季风危险,将海上运输中军事风险、索马里海盗等风险大幅度降低,并能够带来投资机会及制造业发展的机遇。根据预测,如果北极航线完全开通,我国每年可以节省533-1 274亿美元的海运成本,有助于打破海上通道单一性局面,实现中国国际航运的多元化。同时根据俄方统计数据,2016年通过东北航道即“冰上丝绸之路”的船舶达297艘,同比增长率为35%,预计2030年,亚洲至欧洲的货物约有25%将经由“冰上丝绸之路”航线运输,货物运输总量将达 5 110万吨,海上新航线建设迫在眉睫。②中国网-观点中国:“冰上丝绸之路”的魅力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_168706.html“冰上丝绸之路”航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多条国际运输航线相交,经由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联结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产业和运输密切联系,进而与我国传统“一带一路”其他航线形成关联效应,开辟了通往欧洲的新通道。北极航线相对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来说,因海运航程短而具有时间和运费的经济成本优势。

3.能够缓解中国能源紧张,为中国内陆外联提供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但也形成了过剩的产能与库存,还存在国内能源不足的内生缺陷。“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够将中国东北地区和欧洲地区通过“冰上丝绸之路”进行联结,从而一方面实现内部从西部到中部,最后到东北,外部从亚洲到欧洲的流通,打破北极开发瓶颈,实现内外部共同促进,完成贸易互通,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借助“蓝色海洋经济带”能够将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紧缺的天然气、石油等能源通过“冰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北极能源的主体是天然气,北极地区拥有占据全球总量约30%的天然气储量。例如俄中共建的北极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最早实施的项目,也是世界特大型天然气全产业链合作项目,整个项目包含综合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在该项目中,中国以29.5%的股份份额成为第二大股东。将于2019年全线投产,此后年均可向中国提供60亿CBM的天然气,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的“气荒”,使中国能源中心发生转移。同时,中国西部、中部的产能也会快速输出,从而改变中国国内经济格局。③图片中国:探访北极圈里的中俄能源合作——亚马尔项目 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05/06/content_3 8394921.htm对于俄罗斯而言,中俄合作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使俄罗斯从中国获得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打破美欧的经济封锁,实现北极建设的战略目标,使国际经济形式多样化,稳定化。

总之,“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北极航运商业化运营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北方港口的经济和外贸发展,同时进一步刺激中国内地货源地的布局改革和规划更新,整体产业布局将实现“北向转移”。“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顺应了当前的政治、经济新格局,与“一带一路”进行了较好的呼应与衔接,为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

三、“冰上丝绸之路”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北极航线的研究

“冰上丝绸之路”目前主要包括北极东北航道和北极开发两个重要支点,将推动北极国家和近北极国家在海上运输、极地开发和北极治理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逐步构建一条“冰上经济走廊”,并极大地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空间,创新“一带一路”合作模式与合作理念。北极航道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吸引了大量的关注,总体而言,较多学者围绕北极航道开通的经济价值、北极航道开通对我国航运业及贸易发展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指导我国北极航线战略的制定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北极航线开通的经济性价值分析

对于北极航线开通的经济价值,囿于货运量及航行运输成本,Verny和Grigentin(2009)以吨位航速和航距为参数计算,认为使用集装箱船在全年通航情况下,东北航道的运费较之传统航道高出80%。Mejlaender Larsen(2009)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假定燃料价格优势明显,且东北航道海冰对航运影响明显减弱,东北航道才能够迅速发挥在亚欧之间的主要航线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破冰船技术的不断改进,加之全球变暖,北极冰圈融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北极航道建设有了较好预期。Alexander Granberg(1998)根据通过北极航道的船舶与货物类型以及货运量研究,认为“北方海航道”将在西欧与北美、西欧与东亚之间发挥重要通道的作用。Borgerson Scott(2008)认为,东北航道与西北航道的运行里程有近40%及20%的节省。Liu和Kronbak(2010)针对一艘4300TEU的冰级、非冰级集装箱船的运营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北极航道的航行较之传统航线更具有经济性。任重(2011)和徐骅(2013)对北极航道与传统航道研究比较后发现,东北航道在航行里程及时间、燃油费用等方面有明显降低。李振福(2015)在研究中加入了在港停留期间油耗的成本分析,认为从长期、多航次运输运营角度分析经济效益比短期、单航次运输更加显著。

(2)开通北极航道对我国航运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王丹(2014)基于港口角度研究北极航道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认为北极航道通航后,我国北方港口的竞争程度等诸多方面会有明显变化,据此应有新的发展策略与之对应。王宇强和寿建敏(2012)确认开通“东北航道”能够为我国航运业带来促进作用,但也一定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考验。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海洋部部长И.H.贺梅利诺夫(2018)对北极航道通航的安全问题分析时认为,北极大部分地区缺乏支持海运安全通航所需的基础设施,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吸引外国运营商进行投资,这将为我国参与北极建设提供机遇。刘诗平(2018)认为“冰上丝绸之路”和“钢铁丝绸之路”的中欧班列将中国与欧洲通过不同航线进行联结,加强了中国和世界之间航运的联系。古尔巴诺娃·娜塔丽娅(2018)认为,由于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俄罗斯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到欧美等诸多限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因而谋求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中俄两国是共赢的,能够为双方带来极大的贸易利益。高世龙(2018)对2011-2017年北极航道的通航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对比“远东—北欧”航线的经济性差距,确定北极东北航道在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节省及航次效益。

(3)开通北极航道对区域间贸易影响的研究

目前较多学者利用空间引力模型对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中国与欧洲、北美之间的经济体量较大,90%以上的货物需经由海洋运输实现,经由北极航道在运行里程和运输成本上的大量节约,对于我国与欧洲和北美的贸易达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庞昌伟(2018)认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及实施能够打破美国在战略上的布局并化解“马六甲”困局,为世界开启新的国际贸易航线。窦博(2018)认为从图们江至海参崴,连接北极航道的冰上丝绸之路,可以寻求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战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戴春晨(2018)认为北极航道将以港口为支点,能够开辟贸易新格局。

2.“一带一路”与东北地区经济研究

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这不仅为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也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本文所研究的东北地区主要指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东北地区共36个地级市,占地124.14万平方公里。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相关研究也比较充分,但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持续低迷,因而研究的重点开始有所转移。具体而言,较多关注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原因、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路径选择方面的问题。

(1)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原因分析

刘洋(2015)对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原因展开分析,认定关键因素是工业重型化、投资驱动,此外还包括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宋玉祥(2016)对东北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重点关注人口因素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并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黄群慧、石颖(2016)总结了东北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李兴发(2016)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掣肘问题是产业结构趋同。

(2)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刘德权、邢玉升(2016)基于“一带一路”背景,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同化、产业固化、产业依赖、产能过剩等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马琳(2017)利用区位商对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及行业进行测算,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价值链升级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付云鹏(2016)、刘宇(2016)结合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3)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路径选择

董晓菲(2009)运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东北地区沿海与腹地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为海陆联动发展及构建海陆联动的产业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王业强(2013)强调老工业基地改造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意义重大,强调推进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李汝资(2013)针对东北地区经济现状,利用多种指标方法,对东北地区经济演变及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并提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政策。赵儒煜、韩冰(2016)对东北地区各产业进行分析整理,确定高端产业,运用产业转型升级思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实现东北经济再次腾飞。

现阶段,北极航道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研究成果仅限于战略本身的意义及作用,没有考虑到“冰上丝绸之路”对丝路沿线以及纵深地带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北极航运商业化运营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北方港口的经济和外贸发展,同时进一步刺激中国内地货源地的布局改革和规划更新,整体产业布局将实现“北向转移”。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问题研究迫在眉睫,然而,目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未能将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嵌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整体战略之中进行思考,尤其是未能系统思考“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经济空间格局、产业空间布局的深刻影响。显然,这种研究缺位,对东北地区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以及未来我国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北向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难以提供系统、可行的战略依据和路径选择。因此,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嵌入“冰上丝绸之路”格局之内,系统分析我国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北向转移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机遇,从而为东北地区顺利实现产业承接和结构调整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二)“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自2013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经济增速较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全年GDP为827 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但全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间分布不均衡,东北、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其中东北地区各省 GDP增长低于全国标准,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在本文中引入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指标,利用对外贸易占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所研究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2017年东北地区各省对外开放水平比较详见表1所示。

表1 2017年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对比

从上表比较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国家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差距最明显的是黑龙江省及吉林省,这与东北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及开放战略的利用程度较弱有极大的关系。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北方内陆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是东部带动中部,中部带动西部发展,东北地区获得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相对比东部地区较少。同时,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是以工业生产、出口加工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别是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受物流成本的制约,东北地区与欧洲及其他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有限。

借鉴以往经济发展经验,开放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中国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低迷状态,国家一直较为关注并致力于政策推动。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虽然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仍然不容忽视。“十三五”以来,国家继续坚持实施开放型经济政策。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对“一带一路”进行延伸,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议。俄罗斯作为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的国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东北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握国家战略,精准定位并融入这一战略,对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东北地区融入“冰上丝绸之路”战略框架的优势及战略定位

(一)中国东北地区融入“冰上丝绸之路”战略框架的优势

1.中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完整,工业制造业优势明显

在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承担着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备设施生产的重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集群。此后多年,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一直是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能源产业和制造业比重及产品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俄罗斯受欧美国家在航运业、造船业等方面的制裁,存在技术上和资金上的不足,而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首先需要对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入,东北地区完善的造船业及其他的装备制造业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设备及技术支持。

2.中国东北地区交通便利,沿海及腹地运输畅通

“冰上丝绸之路”以中俄共建为基础,形成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的北方通道,为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边界线约为3300公里,边界线上有15个边境口岸。东北地区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陆运、水运、航空运输能力齐全。大连、旅顺、营口、丹东等港口群;京哈、绥满、哈同、沈海、丹锡等高速公路网立体便捷;铁路东西方向、南北方向纵横,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 24%,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共有机场26个。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流基础。

辽宁有三条在建物流通道通往欧洲,具体是“辽满欧”线、“辽蒙欧”线和“辽海欧”线。“辽满欧”线:大连港、营口港—满洲里、俄罗斯—欧洲;“辽蒙欧”线:锦州港、丹东港—蒙古乔巴山—欧洲;“辽海欧”线:大连港—白令海峡—挪威海—欧洲。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已经分别由营口、大连和盘锦通航,解决了辽宁省过剩的水泥、钢材输出,加速了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

3.中国东北振兴政策与“冰上丝绸之路”政策对接

中俄作为东北亚区域中毗邻的两个重要的经济发展体,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常态化。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地缘优势明显,区域间产业上的彼此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强。2009年9月,中俄两国元首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纲要计划(2009-2018)》,决定在205个方案中具体展开合作,共同构建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推动毗邻地区特别是中俄边境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技术、旅游、科技、人文及环保等领域的深入合作。2012年俄罗斯正式加入WTO加速了中俄合作的步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俄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支点国家,两国之间的产业联动能够带来较强的经济效应。2017年11月,中俄双方首脑正式就“冰上丝绸之路”达成共识,同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开放型经济政策的推进,都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东北地区在“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的定位

东北地区应该审时度势,结合本地区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因素,找准自身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冰上丝绸之路”政策红利及机遇,发挥向北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各省的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东北地区在“冰上丝绸之路”中的具体定位如下:

1.东北地区是连接中国各地区与欧洲的重要枢纽

东北地区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位置极其重要,是中国内陆地区与“北极航线”衔接的重要枢纽。首先,东北地区既有沿海省份辽宁,内陆省份吉林,同时又有与俄罗斯接壤的我国最北方省份黑龙江。中、西部内陆地区货物可以利用庞大的公路、铁路系统运输到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再通过扎鲁比诺海湾,将货物经过“冰上丝绸之路”航线输送到欧洲地区。“冰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在东北地区进行衔接,开启了亚欧经贸往来的新格局。其次,俄滨海边疆区“滨海1号”线、“滨海2号”线国际运输走廊与我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连,同时又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通道相交汇。为此,东北地区可以利用其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和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新北方海上通道的作用,实现空间上和“一带一路”的呼应和对接,不断深化与欧洲地区经贸合作。

2.东北地区是深化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器

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大中部、西部的开放力度,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为实现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建设,东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冰上丝绸之路”政策优势,不断加快内外部区域间开放步伐,积极探索内陆区域开放型经济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区域间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显著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应避免出现“马太效应”,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一带一路”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提供了契机。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中国内陆地区经由东北地区进行贸易的进出口,同时也带动和促进我国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的地区货物到达波罗的海沿岸欧洲多国,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实现区域间经济的不断协调、共同发展。

3.东北地区是与欧洲国家及地区合作、参与全球经济的加速器

基于明显的区位优势及产业结构优势,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间开展了广泛的经济合作。从产业上看,东北地区与“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近年来,东北地区与欧洲主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欧洲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越来越大。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居于东北亚的核心位置,利用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不仅可以吸引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还可以不断加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促进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共荣。同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延伸到北极,使得中国参与北极圈建设与治理的行为合理化。“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更多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路径,从而达成北极经贸利益,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中。

五、东北地区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对策

“冰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形势下与俄罗斯合作的新方案,东北地区在深入实施“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时,将会实现东北振兴,并能够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但摩擦和冲突也如影随形,因而结合东北地区经济现状及产业发展水平,给出以下几方面对策。

1.拓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方式,增进区域发展共识

东北地区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要避免因为沟通不畅和误解影响战略的实施。中俄之间及中国与北极航线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语言、文化、习俗差别较大,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不同,在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切实改善相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的战略互信水平,促进多极化时代地区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与完善。借鉴“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宝贵经验,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旅游、影视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促进经济的深入合作。例如,哈尔滨市在2018年初拉开了2018-2019年度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活动的序幕,具体内容包括经贸、农业、工业展览会,研讨会,投资推介会,组织开展艺术节,不定期进行团组互访等。中俄地方代表还将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如在“东方经济论坛”与“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等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这些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企业、个人,加深了中俄两国的文化了解,增进了区域发展共识。

2.逐步完善现代化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机制

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东北地区要把握好机遇,起到“海陆枢纽”、亚欧海上通道门户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东北地区各省之间形成合力,与东中西部区域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客观上需要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作为保障,具体而言:首先,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政策性红利,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及优惠,如制定东北地区区域间合作的长期发展目标、向投资性政策的倾斜等。其次,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不断完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极大地发挥区域规模经济效应。

3.坚持建设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

致力于东北地区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开放经济体系,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与全球经济有良好的循环关系,不仅能够使东北地区的商品及要素高效输出,同时也可使本地区所需商品及要素能够多渠道输入,消除对部分国家及地区的过度经济依赖。

东北地区空间上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与东北亚、俄罗斯双向进行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使东北地区能够对接“欧亚同盟”、“草原之路”倡议,坚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抓住“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等诸多政策机遇将对东北地区对外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冰上丝绸之路”航线不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多条国际运输航线交汇,而且能够有效整合俄“远东开发”战略与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贯通东北亚地区的日、韩等国,形成运输与产业之间的深度对接,实现经济溢出效应。中国依托“冰上丝绸之路”与俄罗斯合作,进而建立“冰上经济走廊”,以此为样板,促进中国与沿岸更多北极国家地区的合作,并产生更多溢出效应。因此,政府层面应该尽快与各国及地区开展落地政策的磋商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创新贸易方式,降低通关成本。

4.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北极航线建设的重要基础,东北地区在造船业、重工业方面的优势为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高、产业结构集中度过高的现状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因而应借助“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深化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良性的三元经济结构。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升级,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建立农业基础稳定、制造业比较发达、装备制造业高级化、服务业种类齐全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六、结论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失衡失速的问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解决的新路径,“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可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实现公平、创新、良治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东北地区要抓住这一新机遇,结合自身优势,明确东北地区在“冰上丝绸之路”中的定位,优先与俄罗斯合作,主动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去,实现区域增长;与欧洲合作,并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同时,东北地区应该深入了解自身内外部特点及需求,制定相应对策,拓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方式,增进区域发展共识;逐步完善现代化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机制;坚持建设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拓展与“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