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东方

摘要:文章利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指标测度了三亚2005~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三亚市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与常规经验研究相似,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数值却离零值较远。在遵循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框架下,对三亚市如何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好地进行协调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系数

一、引言

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故不同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相等的,经济增长要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生产技术进步才能获得。但现实经济发展中,完全竞争市场很难达到,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转移就会引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与之相应的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中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随着经济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产生变化,技术会进步,生产要素会从低增加值部门向高增加值部门流动,这就会产生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配套的劳动力的流动就会产生就业结构的变化。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和户籍限制等因素,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就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了经济效率。

范剑勇等(2001)收集了中国1978~1999年间的数据,测算出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7%~9.50%。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是一条必经之路。夏杰长(2000)通过对比“钱纳里标准”,指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差,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并提升就业结构的水平。刘社建(2005)指出就业结构的落后影响收入和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消费也就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掣肘,所以要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并协调发展。何德旭和姚战琪(2008)指出1978~2006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不同步,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数,逐渐偏离零值;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数,偏离零值较远,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相对很高;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逐渐向零值趋近。

研究方法对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分析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金碚、吕铁、李晓华(2010)选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分析,张华初( 2008)使用结构分解(SDA)模型。张车伟、蔡昉(2002),丁守海(2009)选用就业弹性分析,使用最多的是选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李冠霖、任旺兵,2003;常进雄、楼铭铭,2004;王晓君、刘爱芝,2006;樊秀峰、周文博、成静,2012)。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最早是周建安(2006)采用,研究显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状况关联程度较小,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就业状况关联程度较大。

二、三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情况

通过对三亚市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对比国际国内的数据趋势,给出合理解释及指出发展方向。本文重点考察2005~2015年三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据。

(一)三亚市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步降低,从2005年的25.9%降到2015年的13.7%;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变化不大,从2005年的22.8%降到2015年最低的20.6%;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51.3%逐年上升到2015年的65.7%,

三亚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对比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对比全国平均水平又高了许多,这与三亚市主打旅游休闲产业的品牌是有很大关系的。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规划中,三亚是一个核心城市,中国唯一一个热带海滨城市。但是跨越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直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工业基础不牢,工业建设中所培育的知识技能、优秀人才等要素就会比较缺乏。三亚建设国际旅游大都市,通过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引进城市发展中所未能积累的人才、技术、理念等生产要素,能够跨越第二产业的发展阶段,增强城市发展动力,这就会成为三次产业发展中一个独特的案例。

(二)三亚市就业结构演变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50.7%降到2015年的25.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005年的6.2%上升到2015年的8.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005年的43%上升到2015年的65.5%。

三亚市相对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来说,就业人员所占所有就业人员的比重过大,反映了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所吸附的劳动力过多,而产值却较小,也就造成人们收入的低下,生活的贫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文化的上升,这种现象逐步改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50.7%降到2015年的25.7%,但比起13.7%的产值所占比重还是偏大。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动不大,这反映出三亚市第二产业的发展符合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超预期的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增长较快,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005年的43%上升到2015年的65.5%,反映出大量第一产业劳动力从农村出来进入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较弱。

三、三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体现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协调程度的指标用“结构偏离度”表示,它的设计思想是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比重除以三次产业就业分别占总就业的比重减去1。指标“结构偏离度”越是趋近于0,越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比重相协调,即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相协调,劳动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结构偏离度若为负值,反映出此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超过了产值所占比重,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转移的潜在能力。结构偏离度若为正值则反映出此产业劳动生产效率较高,产值所占比重超过了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存在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在能力。结构偏离度向零值趋近,表示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逐渐好转。当劳动力在产业间、不同地区间流动的交易成本越低时,劳动力的流动才越通畅,资源才能得到更好地配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才能更接近零值,这需要政府改善户籍制度的弊端,减小进出某行业的行政障碍。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GDP逐步提高,消费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会使三次产业的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由表1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趋近于零值,但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并未向零值趋近。

图3是王庆丰(2010)做的研究,图中显示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数值向零值趋近,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没有趋近于零值。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和国际标准模式相似。

由图4可以看出,三亚市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演进趋势和国际标准模式和中国的结构偏离度演进趋势相比类似。三亚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2005~2011年逐渐远离零值,反映出生产效率的下降,从2011~2015年,结构偏离度又逐渐接近零值,但绝对值达到0.5左右,反映出三亚市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5年的2.68逐步降到2015年的1.34,向零值趋近。这反映出三亚市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相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的生产效率有优势缩小的趋势,但离零值还是有很大距离,这反映了第二产业的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还是偏弱的。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5年的0.19逐步降到2015年的0.003,向零值趋近,并且很好地接近零值,反映出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第一和第二产业都要好。

四、三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分析

三次产业分别考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指标用“结构偏离度”,但无法从整体上考查整体三次产业的协调程度,要从整体上考查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情况需要借助“协调系数”指标。我们借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指标设计思想,来设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指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指标源于198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它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比较两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令:

Cie=(IjEj)/

Cie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并且0≤Cie≤1。Ij为第j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Ej为第j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总就业人数比重,j的取值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Cie越趋近于0,显示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程度越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均衡;Cie越趋近于1,显示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程度越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均衡。

如图5所示,三亚市第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从总体上反映了三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从2005年的0.887上升到2015年的0.972。这反映出近年来三亚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尽管从整体上看2005~2015年三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得到了改善,但是三亚市的第一产业的协调系数远离零值较远,反映出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第二产业的协调系数远离零值也较远,反映出第二产业的生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要对第二产业进行集约化发展,既要避免造成环境不友好,政府又要培训待就业人员以适应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协调系数较好,今后政府还要大力发展三亚的旅游休闲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以适应三亚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范建勇,颜燕,王加胜.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1(09).

[2]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01).

[3]刘社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J].社会科学,2005(06).

[4]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05).

[5]张华初.中国就业结构演变的SDA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02).

[6]金碚,吕铁,李晓华.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08).

[7]王庆丰,党耀国.基于Moore值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管理评论,2010(07).

基金项目: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SYKE 2015-17)。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