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展要素外流破解机制研究》课题组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将内蒙古稀土从“世界级储量”变为“世界级产业”,离不开科技的强力加持、稀土全产业链一体化创新发展研究、以及“稀土+”高端人才基地建设。包头是“稀土之都”,稀土研究院是本地最具实力的专业研究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主要专业也与“稀土+” 产业相关。因此,对这两个单位人才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能够了解稀土领域高层次人才流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政策提供改进参考。

一、稀土人才调研基本情况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7月,包头稀土研究院共有在职员工40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139人,博士22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任教师有1433人,博士493人,副高级职称以上709人(见表1)。

表1 包头市现有稀土人才队伍结构

(二)人才引进、流出基本情况

近五年来(2017-2022.7),包头稀土研究院引进博士13人,流出7人;引进高级职称6人,流出8人(见表2)。内蒙古科技大学引进博士154人,流出61人;引进高级职称10人,流出35人(见表3)。

表2 2017-2022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引进(流出)人才情况统计表

表3 2017-202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引进(流出)人才情况统计表

二、稀土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总体需求大、储量不足、学历偏低、断层明显

稀土是国家战略资源,内蒙古包头市是国家千亿级稀土高端产业基地,需要大量专业科研人才支撑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磁谷”的重任。包头稀土研究院是“稀土之都”最具实力的专业研究机构,但是科研人员学历职称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包头稀土研究院(本院)在职员工407名,直接从事科研的为350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仅139人,占比34.15%(内科大为49.48%),正高级职称为42人,占比10.31%(内科大为16.33%),博士仅有22人,占比仅为5.4%(内科大为33.78%)。因此,作为专业研究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的高层次博士、教授比例明显偏低。与内科大教学科研型高校相比,也显示出严重偏低的特征。另一方面,未来5年,大量60后科研人员逐渐退休,但70后断层明显,目前80后占比最高。

(二)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共享的途径尚未完全打通

内科大师资队伍中,博士占34%,高级职称占50%,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人才基础,其中多数是从事与“稀土+”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但调研发现,人才资源并未有效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特别“是稀土+”产业)贡献率低的总体特征,存在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不紧密的现象。许多人才政策仅针对企业,学校引进的博士无法享受相关待遇。事实上,内蒙古科技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体的院校,引进的人才主要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学科,与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但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培育不足

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可采储量和产量最大的稀土矿,稀土储量占全球已知稀土储量的40%以上,占全球稀土产量的近一半,但是并未吸引最优秀的领军人才集聚,更未培育出自己的高端领军人才和院士。高端人才引进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性引进、柔性引进均不足。近五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引进高级职称10人,包头稀土研究院主要引进人才途径为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两者均没有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柔性引进方面,依托各类国家级平台,柔性引进兰州大学校长等15名院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队伍不稳定、贡献度低、带动性弱、功利性强的问题。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缺乏,支持力度不足。虽然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均在加快制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计划及管理办法,但并未真正出台实施。

(四)高层次人才存在流失问题,但影响有限

近五年来(2017-2022.7),包头稀土研究院和内蒙古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均呈现流出状态,尤其是成熟的正高级人才呈现出绝对流出状态。包头稀土研究院引进高级职称6人,流出8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引进高级职称10人,流出35人。考虑到部分人员流出地仍然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的情况,该领域人才流出对自治区实际影响不大,主要问题在于引进、培育不足。

(五)学科建设与自治区战略定位不协调,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有限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这一战略定位中,包头市占据着重要位置,而稀土更是当之无愧的战略资源。内蒙古科技大学承担着“稀土+”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任务,包头稀土研究院承担着科学研究、技术转化的任务。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相关学科专业在自治区各大高校中位于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契合了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总方向、大布局。但是由于学科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人才链与教育链对接不畅,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学研究并未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内蒙古战略资源建设。

(六)人才培养平台短缺,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

虽然有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平台,但没有自己的硕士点、博士点或者博士后流动站。人才流动性较大,本土培养较少,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另外,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保卫事件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出现其承担的重大项目搁浅、设备闲置、团队科技人才流失、重点实验室建设受阻等问题。在坚决拥护对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技人员容错纠错机制。

(七)人才政策的关注度不够,满意度一般

两个单位共收回1538份问卷,其中,92.33%的被调查者对“内蒙古相关人才政策(如‘一心多点’)”选择一般或者不了解,说明对人才政策的关注度不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58.68%的被调查者对“目前自己收入与付出的关系”表现为一般或者不满意,选择“非常不满意”的选项中,包头稀土研究院为10.45%,内蒙古科技大学为6.21%。

三、内蒙古“一心多点”高层次人才政策完善建议

(一)以“稀土+”产业为“心”,围绕人才引育,多点全域聚才

稀土是我国国之重器、战略高地。稀土+产业是包头优势特色产业,是内蒙古两个基地定位之一,是国家战略资源。其地位应该重新被审视,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该被重点支持。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对外以首都为中心,对内以首府为中心,这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具体到包头市,应该以优势特色资源稀土为“心”,打造包头、自治区以及全国“稀土+”产业核心区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区。以最大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内蒙古,全力支持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以最大的力度鼓励和支持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抢占稀土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让科技赋能,推动稀土“老招牌”持续绽放“新光彩”。

(二)尽快推进直接培养博士、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目前,稀土人才培养依然定位在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采取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协议培养等模式,而没有上升到自己培养的高度。包头稀土研究院不应该只局限于人才引进、联合培养、灵活工作站模式,而应该直接培养包头稀土自己的博士生,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这就需要在自治区层面协调,与国务院学位办、科技部、人社部、教育部、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进行对接。事实上,各大企业、研究院招收博士,特别是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不胜枚举。包头稀土研究院完全有实力建立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应该重点推进,加紧落实,为稀土行业培养专业人才。

(三)引导高校服务地方,实现校企人才共享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战场,深圳的全职院士中约六成来自高校,15所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比69%,为深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最强大脑”的支持。今后,内蒙古科技大学应立足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一是定位为行业一流、地方一流的应用研究型高校。培养国家和自治区稀土战略人才;二是依托稀土、材料、冶金等优势学科,为稀土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后备人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好稀土产业学院,推进校地融合,实现人才共享。

(四)高层次人才重在引进,次防流失,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调研发现,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幺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层次人才本身比较稀缺,引进不足、存量不多导致流失不多。二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出地仍然在自治区内,不算真正流失。在“您认为所在单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时,薪酬福利待遇低排第一位,占比75.76%,晋升空间窄排第二位,占比70.89%;在“您对防止内蒙古高层次人才流失有哪些建议? ”中,按照顺序依次为:公平公正对待人才、优化城市环境与服务、解决配偶工作与子女入学、允许校企人才自由流动、配套资金政策落实、制定地域特色人才政策。这说明,人才之所以外流的根本原因就是本土没有施展的空间,也提供不了相应的待遇。

我国稀土储量、产量、出口量、消费量均全球领先,包头市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白云鄂博是天然的实验试验基地。因此,对于高层次领军人才来说,人才政策的资金支持并不重要,他们更看重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包头市城市吸引力和基础服务能力,助力各大企业“筑巢引凤”。

(五)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行非竞争定向人才项目支持

2022年4月出台的《包头市支持促进稀土产业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新增支持措施8项,力度较大。但也存在支持力度不够、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不具体、政策制定级别不高等问题,应该以“稀土+”产业为“心”,自治区层面出台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实施重点突破。加强对稀土特色产业的扶持,将稀土产业包装成自治区独有的名片,甚至形成一种文化。一是自治区在重大专项项目、科技成果奖项申报方面适当向稀土领域倾斜,为培育国家奖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制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内蒙古科技大学有研究潜力的博士、有研究基础的副教授、有研究能力的教授等高端人才建立新型智库,服务产业发展;三是支持搭建产融创新港建设,构建“包头七校”“自治区八校”高校资源实质性融通的创新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