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昕 谢腾飞 朱丽君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已是经济发展道路上不可忽略的一大现实,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响应政策号召、适应行业竞争和市场需要,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文章聚焦于建筑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通过分析该企业数字化协同平台的建设历程和平台特点,进而调整管理系统化模块组件,构建多边数据服务平台。在平台中建立起稳定的价值主张和价值闭环,通过以动态能力在网络与系统层面的探索,实现突破固有路径依赖、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的三大实践意义。

关键词:建筑企业;数字转型;信息管理;数字平台

数字化是基于提取信息系统的数据价值,以用户的经验和数据分析为中心,不断使业务逻辑与数据分析的结果保持一致,使用户体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全球Top100的企业中,有67%的企业已经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而近年来,受疫情持久性对经济的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应用日趋完善,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迎来全新发展时期。建筑设计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建筑设计企业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数字化管理现状问题

本企业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在项目、档案、经营等管理模块实现协同办公。目前企业各项管理大多依托于集团总部的OA系统,其顶层设计核心是为了行政、生产管理而构建。由于缺乏对建筑设计企业特殊性考量,企业管理还依赖于过往经验做法,心智模式难以转变。可以说与业内领先企业相比,仍处在相对原始阶段。基于对本企业数字化应用现状分析,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管理系统仍不完善

项目管理系统以项目为基础,存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设计过程性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则将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文件归档保存。OA系统主要以保存洽商性过程文件为主,设计成果文件大多由设计人员自行保存,对于后期数据处理、报表等统计性工作也主要依赖人工操作,耗时耗力,容易出现缺漏。因此,信息化管理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但总体还不完善,企业运转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工程档案存储方式陈旧,利用不便

工程档案通过项目建立节点,以设计阶段、子项名称和图名图号存储于集团档案部门,按项目编号进行相应的顺序罗列,档案资料存储匹配信息少,图纸内容元素无法形成结构化的数据资料库。这种储存方式只有经办才能准确查找所需资料,一旦时间久远或经办变更,资料数据的复用就会造成很大困难。而对于跨边界项目、需要参考原有方案设计的项目等,同时因其缺乏关联方式,原有项目难以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仅仅只是实现了将档案电子化归档,远远无法满足如今大数据的档案管理需求。

(三)图档信息数据保密性存在漏洞

考虑到建设工期的需求,企业对于工程设计档案的管理仍然是以生产为主的,为方便员工使用设计文件,企业管理系统往往不设立或虚设使用权限限制。在某些情况下,在面对如建设单位、主管单位等上级单位的需要,设计人员可能随意取用这些电子文件或直接交付电子档案,这也使得工程设计档案的保密性难以得到保障。为此,根据涉密程度来确定数据档案的开放范围和内容,规定查阅调用的权限,势在必行。

(四)设计质量管理缺少信息化的抓手

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分级校审操作不规范,没有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到位,专业间配合沟通系统性较差,推诿、扯皮的情况长期存在。另外,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设计质量标准,图纸质量高度依赖设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因此,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改善目前设计质量管理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化平台特点与价值

(一)数字化平台特点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平台。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向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商业模式转变,通过改变产业内原有数据流转方式,将企业各个阶段的数据连接起来,让它们流动,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数字化能够有效解决海量建筑工程资料的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以及展示等问题,及时了解工程全过程进度,并为相关管理提供集管理与分析于一体的决策平台。同时,把企业中的人、财、物、设计、合同、资产等业务数据进行贯通,既保证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地,又实现了各类事项的辅助智能决策和合规性监测,有效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管理成效。数字化平台为企业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对企业管理、研究、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见图1)。

(二)数字化平台应用价值

有研究显示,数字成熟度越高的公司业务增长动力越大。数字整合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是其他样本的平均值。通过对企业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在履行项目和内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挑战,包括项目进度控制、设计品质保证、项目成本核算、专业间协同、员工绩效核算、数据管理与利用、数字安全性保证等。数字平台所创造的企业额外服务能力体现出其应用价值,包括基础支撑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提升生产创新能力和智能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数字办公平台和云服务器,为企业的线上办公和数据收集提供基础;企业运营能力则通过数字办公平台合理调度人力资源,使项目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生产能力在加强协同设计、资料调取、数字设计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平;智能保障能力则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进行智能化分析,提供管理决策、数据安全保障。企业应进一步了解,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后,对于集团内部的决策体系将会带来哪些变革,引进自动化的智能决策系统,达到以数据作为制定企业决策体系支撑的转型目标。

三、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路

(一)数字化平台整体构建

数字化转型满足现状各部门管理及人员的协同设计需求,有效打通各系统软件,解决信息孤岛与管理规范化问题,并对各项数据及资料进行储存、分析,满足后期调用及管理层的指导、监督和决策需要。考虑到设计类企业部门相对简单的特征,对现有一般数字化平台基本架构做了简化。因此,本平台整体由终端设备层、数据云平台与智能处理中心、功能模块应用层等三部分组成。

终端设备层是针对企业管理与运营、设计到施工生产过程等数据采集所需要的智能设备及软件,可定时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汇总。数据云平台借由服务器存储海量数据,智能处理中心作为系统的大脑中枢,对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分类管理、统计与发布,实现全方位动态管理项目单元信息、文件处理、图文互动以及数据可视化。应用层形成项目管理、经营状况监测、数字档案管理、协同设计以及财务管理等五大功能模块,为各部门提供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管理服务,为制定项目动态方案、宏观决策和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从而提高设计类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另外,平台还重视系统的可拓展性,以便后期可以不断延展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求。

(二)数字图档及协同设计加速产品创新

过去纸质成果耗费大量耗材以及储存空间,也不便调用查阅。数字图文档案馆则利用数据云平台网络储存和发布设计成果,下载查阅文件不受时空限制,文件可永久保存,为设计、审核人员以及业主单位提供便捷的图文展示效果。同时,建立存储成果与查询需求之间的关联性。该项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的便利性,设计人员可从中选择已有的设计素材,有效打通图形数据储存、查询、复用的闭环,形成知识沉淀的基础,加速设计产品的创新发展。

设计业务数字化还将提供标准化、流程化和共享化的专业集成化协同设计平台,平台实现文件共享、设计标准化、工作流程化,为项目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平台支持。各专业设计人员须在同一设计平台协同进行操作,以BIM、CAD等数字化软件为数据标准化方向,明确各自职责,使用规范流程,减少专业交互时间。协同设计平台的深度应用在各专业、各类型的设计文件管理上显得更加高效有序,能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和贯通,达到设计数据的互联互通,多专业协同联动设计与校验,以提高员工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

(三)驱动管理优化达到降本增效

数字化平台从六个方面优化管理水平。

第一,实现产品为中心向业主为中心转型。将业主需求、设计交互、审核审批、质量保障、使用反馈、技术改善纳入管理评价全流程,提高设计产品与业主反馈的互动。

第二,对经营状况实时监控。利用底层项目运作数据,通过数据联动分析实时了解企业整体项目运作状态,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信息透明度,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直接高效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出现,能迅速地把优质的市场信息和第一时间的行业动态直观清晰地呈现在管理者和决策者面前。拥有一套完备的数字化平台,集团内部的经营、生产、人力、财务等业务信息的收集统计才能拥有更为准确、及时的渠道,企业经营管理层也能通过这条渠道获得更直接高效的服务。

第三,审核审批流程的智能化。针对成果审核、项目审批环节中会出现的审核内容过多、审批标准不清的问题,平台针对项目类型设置标准统一的审核内容,利用智能平台实现对关键核心内容的自动提取,构建标准客观的审核审批评价指标,并实现人工智能预审,为优化审批环节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第四,实现高效协同工作。设计人员运用协同平台将有效提高各专业沟通效率,有效集中校审、管理图纸,实现数据互通互享,做到一处修改、处处修改,自动建立版本列表进行历史信息追溯,形成一个覆盖上下游项目的全面服务模式。

第五,数字化平台将实现多部门、跨地域的资源整合,以此提升企业组织的成熟度和灵活度。设计集体传统的办公、生产、经营流程依旧是以人力作为推动动力,这样极大地降低了生产管理效能,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流程自动化、底层数据互联互通,将有力提高生产力。

第六,推动设计质量提升。针对设计成果,无论是图纸还是文本,平台将实现对文件版本的统一管控存储,并提供可视化的手段对设计验证过程的校审意见自动留痕,基于大量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可梳理典型工程质量通病,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校审要点,提前规避同类错误,为新人入职培训提供素材和案例。

(四)保障质量及数据安全

作为设计类建筑企业,设计成果的质量保障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传统设计主要还是依赖员工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来推动工作流程,而企业数字化平台根据ISO质量体系要求,规范设计人员依照标准完成设计任务,使作业文件的填写、流转、审批、保存依照系统要求,质保管理更加严格。针对设计成果的图纸或是文本,数字化系统实现对文件版本的统一管控存储,并提供可视化手段对设计验证过程的校审意见自动留痕。同时基于大量意见的智能分析,系统还可梳理出典型工程质量通病,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校审要点,提前规避同类错误,为管理部门实行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为新人入职培训提供素材和案例。

数字化平台赋能安全保密风险防控: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制定个性化协同平台,搭建在大集团网络环境下,配有防火墙、堡垒机等安全设备,加强对服务器数据的保护,并通过强制加密、落地加密等技术功能打造核心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实现安全闭环并在后台得到全域监管;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组织架构梳理,进行分级分角色管理实现核心数据全方位梳理;对生成的PDF图纸进行数字认证方式,将图纸进行标记,实现从管理静态图纸向管理动态图纸的过程转变,判断图纸是否被审核、是否被篡改等,有效判别图纸的合法性,实现了图纸的可控、可查,为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运营管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图纸的安全可靠;通过对文档实现用户读取、修改、分发、复制等权限定制,以达到数据实时防护的保护目标;对未经许可使用、编辑的,数据将不可见、不可用,从数据的源头进行加密保护,保证在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锁定责任人。

基于数字化平台系统以上功能,通过安全网络环境、分角色权限访问控制、图纸认证等实现了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机制的主要手段,厘清核心数据,从而在合法范围内被访问和使用,提高数据安全防范和处置能力,为企业在各业务场景下数据流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护航,有效提升内部管控能力。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

(一)系统内外兼容

企业数字化平台开发基于企业发展创新形成一个对内完善、对外开放的系统,但是企业内部循环系统与外部开放系统的兼容性和连通性还不完善。如何把市场风向、业主诉求、行业变化、政策导向及时引入企业内部,并实现智能化识别筛选,就目前而言研发团队还需要不断发展探索。

(二)智能技术的难点突破

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还有较大阻碍。首先,作为设计类建筑企业,虽然数字图档管理系统可以对已有数据进行智能化分类识别,但分类效果不佳,还无法达到设计人员对数据的使用要求。其次,涉及从设计到施工全流程监控、业务管理与质量监控,企业设计还难以全方位地对经营过程中各类数据进行自动化收集与智能处理。最后,企业经营状况智能化分析还缺少动态情景模拟能力,无法对企业动态化发展做出科学预测,这导致企业管理者难以做出更清晰的决策。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智能化应用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关于数据智能化分类、精准数据处理以及企业发展动态模拟等方面。

(三)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转型,更是人才队伍的数字化转型。由于大多职工对平台不理解、不愿用、不会用,数字化成果价值难以实现。在平台初期研发试用过程中,开发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也需要不断沟通交流,以持续改进系统功能。数字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整体上数字化人才短缺,企业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运营的人才。因此,未来企业亟须发展一支综合型技术研发人才队伍,系统培训和完善规章制度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数据价值

在数字经济中,数字平台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一环。数据和算法正在成为这个平台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对数字平台参与市场和创建垄断市场而言,分析和模拟价值链是数字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极其重要的。数字平台与其他价值链不同,特殊性依然很大,数字平台能使企业从数据到实际效益的转化,获得超额利润。

聚集在数字平台上的数据数量越多,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整合的价值就越高。数据平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吸引巨大流量、收集海量信息、附加数据价值等方式提高进入壁垒和转换成本,实现超额收益、胜者通吃的新形式垄断。

六、结语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拥有了未来。在疫情的化学催化下,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技术手段进一步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实现企业业务转型、创新、降本增效。该平台以数字化为基本方向,从生态视角整合发展资源,从组织和人才视角增加发展动能,从场景视角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本文结合建筑企业经常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及问题,提出了对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它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各个方面,激发企业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刘淑春,闫津臣,张思雪,林汉川.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能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吗[J].管理世界,2021(05):170-190+13.

[2]陈冬梅,王俐珍,陈安霓.数字化与战略管理理论——回顾、挑战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05):220-236+20.

[3]黄孝章,刘鹏,苏利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熊元嘉.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J].计算机与网络,2022,48(01):12-14.

[5]卢博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魅力中国,2020(34):216.

[6]王剑虎.企业数字化平台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22(04):65-69.

[7]李宠一.数字化助力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01):225-226+229.

(作者单位:漳州城投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