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牛宇涵,狄寒梅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对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金融服务难以落到实处。信息网络的发展带动了数字经济的兴起,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将传统的农村金融进行转型升级,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但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移动网络普及率较低的缺点,无法及时了解国家政策,落实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1 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合适的金融产品

我国古代以农耕大国着称,农业发展状况远超他国。近代以来,我国农业逐渐处于落后地位,直到今天,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异。技术水平是一方面,但农村金融产品的长期不适配性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服务的热情与信心。此外,我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提供抵押品到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农村金融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创新性不足,覆盖面小,导致移动金融的发展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社会认可度较低。

1.2 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以散户种植为主,但是个体农户的生产仍存在劳动力不足、生产设备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容易产生成本过高、发展缓慢等问题,一旦出现风险,农户将会面临极大的损失。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农户无法及时了解行业热点和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从另一方面看,分散经营无法保证该地区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批量生产的能力较弱,难以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难以凸显,市场竞争力较弱。

1.3 信息网络覆盖范围较小,对市场需求的掌握程度较低

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具有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夯实乡村振兴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类似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性金融服务逐渐进入大众视线,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网络技术发展较为缓慢,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尚未实现信息网络的全覆盖,对信息的获取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规模,导致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出现,损害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缺乏对信息网络的认知,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市场动态的掌握程度较低,无法及时调整种植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1.4 传统的盈利模式阻碍农村的发展进程

在传统的盈利模式下,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并且大多数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农民在生长期内缺乏收入来源。并且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水稻、玉米、小麦等基础农作物为主,以喂养牛羊等家畜为辅,但是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除此之外,由于农民对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缺乏充足了解,大多数农产品的宣传力度较低,消费者对其认识程度较低,大量农产品存在滞销的问题。此外,在该模式下,狭窄的融资渠道阻碍了资本在农村的流通,会使农村地区资金周转出现短缺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2 农村金融发展战略

2.1 发展路径——实现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2.1.1 结合农村实际发展状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服务

国家应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首先解决农村村民资金周转困难这一问题,降低抵押品标准,让农民有资金进行农作物种植。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允许私人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以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由小及大,不断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路径。

2.1.2 转变种植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的普及

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在全国展开试点,由原先的单一农户种植改为将土地委托出去,从原材料到生产收获均统一进行,与相关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专业化设备和人才,到农村指导农民的生产工作,提升生产效率,节省了成本的支出。此外,部分农民拥有土地但自身行动不便,长此以往存在土地荒废的问题,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将土地承包权仍留在农民手中,以托管的形式辅助农户管理土地,降低了土地荒废率,农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2.1.3 加强农村金融信息网络的建设,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当务之急,国家应重点建设农村金融信息网络,了解农村金融变化情况,才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政府要加强在农村地区相关的财政投入,增加农村地区光缆和信号基站数量,同时减免相关税费及利率,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金融信息网络,增加在农村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优势,改变传统的线下金融模式,通过线上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在推动信息网络建立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信息网络可能被不法分子侵入,获取大量信息以进行违法犯罪。因此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安全系统的建设,加强监管,为人民的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2.1.4 转变盈利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应转变农村传统的盈利模式。一方面,通过民宿旅游、直播电商、平台帮扶等方式,打破地域的限制,拓宽盈利渠道,丰富农民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吸引潜在消费者,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1)促进农业与民宿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链的延长

首先,与传统盈利模式相比,民宿旅游能够增加居民收入,解决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或无来源的困境。例如,2016年日照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康养度假资源优势,从大众旅游市场入手,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民宿产品的精品化转型,民宿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客房、导游讲解服务等额外收入,使得居民的收入不再局限于单一农产品的销售,即便处于农作物的生长期,农民也可以通过提供旅游产品、农家乐等其他当地特色服务来获得经济收益,保障生活水平。

其次,民宿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从而巩固乡村振兴的成果。村民结合当地特色将房屋改造成不同主题的民宿,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也能将当地的农作物宣传出去,提升经济效益。此外,民宿旅游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能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建设当中,各企业彼此通力合作,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流程,助推农产品品牌效益的形成,有利于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村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

(2)充分利用新型营销手段,搭建平台进行互助合作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为农村提供技术支持,构建大数据网络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合理控制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保证农作物种植全过程的安全无污染。一体化数据监测搭配机器运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让农作物实现了增产。

此外,可以通过将直播与电商卖货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与传统的销售不同,直播电商是多维度立体化的,更加直观,更加真实,互动性也更强。消费者不仅能通过图片来查看商品,还能通过短视频或主播对产品的体验,全方位了解产品。在直播间与主播的互动中可以实时讲述自己的问题和需求,主播看到可以及时做出回应,更真实的通过网络在消费者面前还原了商品的特性,提升了购物效率,增强消费者的满足感。并且在不需要开设实体门店的前提下,二者的结合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打破了地域限制。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与消费者直接交流,不但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程度,而且有利于农民及时掌握消费需求,调整种植规模,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模式提出——构建金融扶农产业链

首先,就是对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原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善,例如进行信用抵押,构建贷款体系等,以村为组织开展,将分散的农户变为集体,带动村民参与,解决农业种植的资金问题。其次,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注重搭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链条,通过平台帮扶,电商直播等方式,与民宿旅游相结合,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路径。运用5G等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再次,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同步进行人才的选拔培养,将其派往全国各地农村进行交流学习,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工作,加强对西部计划及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宣传推广,为维护乡村振兴成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解决农民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低迷状态,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农民在种植农产品的同时,通过借助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和闲置资源,将房屋整改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民宿,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能带动周边产品销售,农民也可以通过自身对当地环境的了解,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让游客对于当地的认识不局限于表面的景观,而是深入到当地的文化核心之中,游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利于广告效益的形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体验,最终实现农村盈利。另一方面,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同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线上指导,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产量。后期,配备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延长产业链。为了更好地将农产品推广出去,前期借助抖音直播、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推广作用,宣传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吸引潜在顾客。后期与企业合作,并进行直播、电商卖货,实现直播打赏等流量变现,最终达成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的目标。

3 农村金融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3.1 发展环境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国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0~2025年,我国乡村产业还将开展4项工程,包括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等,在不断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转型升级,增强农村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加大了涉农信贷服务力度。截至202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43.21万亿元,较2010年的11.77万亿元增长了3.67倍。在此基础上农业保险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对原有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加以改进,推动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2 发展规划

在发展初期,首先了解当地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提供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比如构建相应的贷款体系,以村落为单位进行贷款等。此外,要对当地的种植条件进行调查改善,因地制宜,提升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确保当地种植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对农户进行一对一帮扶,为农作物提供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可与一些线上平台合作,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扩展销售路径。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可以进行相关金融税费减免,增加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资金及人才支持。

稳定发展一段时间后,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已经有所提升,形成了以村为组织的产业链,并且有了相对固定的销售路线。另外,当地农户与企业合作逐渐稳固,企业可以提供相应技术支持,通过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提供新型农业设备等方式,帮助农户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便于其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了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辅助发展旅游业等其他产业,使农作物处在生长期时,村民仍有收入来源。之后可以此为模板,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试点,派遣专业人员对有农作物滞销问题的地区进行点对点指导,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总之,在当前大环境下,为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总水平,我们要密切关注农村经济走势,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加金融服务的种类与数量。将现代科技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的同时辅助发展旅游业等其他产业,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巩固乡村振兴的成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