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蓉

(阿拉善左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00)

草原退化泛指受到一定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导致草原地区的生物、生态平衡、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劣化,致使草原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草原退化直接导致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影响到草原的载畜量,影响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深入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积极探索合理的质量措施,有利于促进草原环境的和谐、稳定地发展。

1 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1.1 气候原因

大多数草原位于半湿润与半干旱的地区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草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且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1]。大部分的草原与冬季风的风源地距离较近,且在冬春季节交替时草原地区土壤容易受到大风天气的侵蚀进而风沙天气居多,常年降雨量较少。此外,草原地区牧民长期无节制地放牧导致近年来草原地区风沙天气增多,尤其是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增加,是当地草原退化的主要成因。

1.2 草原地区人口增长的压力

近年来人口持续增长,草原地区的人口增长总数严重超出了草原地区的全区增长率。以牧区为例,大部分的人口增长数值来源于非自然外来、有组织有目的性的迁徙、部分自发性的流入式增长,迁入、流入草原地区的人口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的问题,且人口迁入草原地区的总数已严重地超出自然资源可承载力范围,导致自然资源不断被蚕食、不科学利用、开发,这是自然资源更新能力不断降低,草原地区的环境退化以及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草原地方产业结构压力

目前,草原地区的三大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依旧是畜牧业,乌拉特前旗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总数约占我国总数的35%,草原地区居民大部分以放牧为主,这体现出草原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自然资源承载着较大的压力。现阶段的草原地区工业化水平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牧民的收入来源较低,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们可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仅有土地、森林、草原、植被等资源,同时由于部分地区补助资金短缺、技术限制,使部分草原地区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1.4 鼠害、虫害因素

近年来草原地区的虫害、鼠害逐年增加也是导致草原地区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鼠虫害一直以来是草原生态发展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生物灾害问题,草原地区的虫害、鼠害具有种类多、暴发频、危害性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严重的鼠虫害对草原的生态平衡、草原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加剧了草原沙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大幅度破坏了当地草原的生态平衡。虫鼠会大量啃食牧草并与牧民家养殖的牲畜争夺食物,我国草原地区的鼠害多以草原鼢鼠、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为主,其特点在于会挖掘洞穴进而抬高草原地区的土丘,严重减少了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草原土壤裸露,导致草原退化,丧失原有的放牧地功能,引发草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对当地草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是蝗虫自然灾害的多发地,而蝗虫所到之地寸草不生也是导致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进而引发严重的土壤裸露、草原退化、草原沙化问题[2]。

1.5 滥挖偷猎因素

在草原地区的人民属于半农半牧,牧民的日常生活主要的燃料是草产品,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柴火问题,要大量地樵采沙柳、柠条、乌柳等林草,牧民每年每一户在生活上所烧毁40亩的草原林草。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为例,具有丰富的野味山珍、珍奇植物、名贵药材[3],当地部分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在经济利益等因素驱使下,滥挖甘草、黄芪以及麻黄等名贵药材,定期挖取冬虫夏草、天山雪莲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因大部分冬虫夏草根系较为脆弱且扎根不深,采摘即对当地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此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发展迅速,部分草原地区建厂采矿活动不断增加,这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 草原生态恢复措施探究

2.1 提升认知水平,转变固有理念

通过提升草原地区的认知水平,转变固有的传统认知观念,进一步加强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工作,逐步提升现阶段草原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促进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发展以及草原生物多样性。同时,加速推进草原土地法律法案、草原防火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使当地牧民群众充分意识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其维护好地区生态安全、生态平衡[4]。

2.2 积极发展人工种草、人工养殖模式

积极发展人工种植、人工养殖的效益模式,大力推进人工种草、人工养殖,进一步改善草原地区的环境,科学的人工种草方式每年的亩产量能够达到天然草场总产量的10倍甚至更多,通过种植更多的优质牧草,有效减少地区放养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牧民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原环境的破坏。结合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科学合理利用辖区内荒地使用率,落实人工种草的工作,科学搭配牧草品种,促进草原地区畜牧业、养殖业的平稳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一定设施化、规模的养殖模式,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减少天然草场当中的放牧行为,并形成完善的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草原资源补偿机制,缓解草原沙化、草原石漠化、草原荒漠化以及草原退化等问题,实现天然草原资源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3 提高现有草原土地利用率

提高现有草原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逐步加强对于本辖区内的草场调查,着重调查并分析草原地区中所有有毒、有害的杂草,并掌握具体的种类。在相关农牧民群众中大力宣传与推广有毒有害杂草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手段,保障草原地区牧民充分参与到处理有毒有害杂草的防治工作中,实现群防群治的工作目标。

2.4 着重针对草原虫鼠害开展防治工作

着重针对草原地区的虫鼠害开展防治工作,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推进草原蝗虫鼠害监测预报机制,并对少数基础数据采取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的防治手段[5]。密切关注并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内部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草原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

2.5 以草定畜,科学利用草原

施行生态修复技术,改善草原退化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资源利用制度,对畜群种类以及数量进行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单位面积内草原的载畜量,根据草原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区轮牧,实现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的目的。

以现阶段乌拉特前旗的草原退化生态修复为例,乌拉特前旗天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草原退化情况,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办法对草原进行科学的管理。针对草原退化较为严重的草场地区,应当禁止放牧,延长休牧时间,为草原植被的生长与生态恢复提供充足的时间,促进天然草原生态群落的逐步改善,促进草原植物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生长与恢复。针对草原退化情况较轻或者中度退化的草场,首先需要确定草场的返青期和结实期,在这两个时期内,科学合理地规划休牧和轮牧,通过控制草场放牧频率和承载量,有效保护牧草生长的关键时期,加速牧草的生长与繁殖,从而进一步提高草场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草地生产能力的提高。此外,还需转变草原退化地区的传统养殖模式,降低牧民以及畜牧对草原的依赖程度,提高牧民对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改良与保护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当地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建立饲草料基地,引导当地牧民转变传统的放牧养殖模式,向半舍饲或者舍饲养殖方式进行转变。通过建立饲草料基地,在春冬季节草原资源相对较少的时节,利用舍饲进行养殖工作,而夏秋季节草原资源丰富的时节采用放牧养殖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草原生产力压力,并且使得草原退化地区能够得到充足的繁殖生长时间,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环境。

2.6 以生态补偿政策促进草原发展

在草原生态修复过程中,以内蒙古地区草原为例,通过生态补偿政策促进草原发展。如以草地承载力分析报告为基准,纯牧区家庭饲养1只羊需要3.7 km2的草地面积,纯牧家庭达到草畜平衡标准时,可获得平衡奖励。当地有关机构应采取因地制宜的补偿标准、奖励标准,考虑地区草地类型、草地面积、草地承载力、纯牧家庭的人口基数并结合自然因素、内蒙古不同地区的牧民实际生产生活现状,划分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区域量化生态补偿标准。有效落实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可促进草原流转,由分散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转变成集中的、科学的规模化经营[6]。

2.7 以围栏封育的方式促进草原持续发展

对草原退化、草原沙化、草原盐碱化的草原采用围栏建设工程的防治措施,针对草原所在地区的草原退化等实际情况对围栏封育时间进行合理划定,结束时间以草原资源和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情况而定,避免有所缓解后便立即投入使用的情况发生。对退化的草地进行封闭式管理,消除不良的人为因素干扰,并禁止保护地区割草、放牧等经济活动,为保护地区的植被发育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减少地区草原植被的受损情况,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平稳发展以及天然植被的恢复。解除放牧压力,使草地自然恢复,是一种简便易行、低投入、见效快、易于推广的技术措施。同时,采取围栏封育方式更有利于草地上土壤线虫群落的恢复与重建。

3 结论

保护草原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夯实草原地区畜牧业稳定平稳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当地畜牧经济效益发展水平的有效前提,应进一步加大草地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及资金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结合,推动当地草原地区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