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娟,赵 菲,张 娟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长[1],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致残率呈直线增长态势[2]。该疾病一旦出现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受损,常会造成病人肢体功能障碍,一方面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另一方面也对病人自身生存质量造成较大影响[3]。院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发病后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普及使病人可以得到长期的延续性、个体化、细致性护理,对病人康复具有积极意义[4-5]。本研究应用“医院-社康中心”模式对我科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进行延续性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病人血压情况,重视病人全程护理,促进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还可以改善病人预后。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1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80岁;②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病人颅脑病理变化经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试验。排除标准[6]:①患有慢性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各种急性感染;②既往存在恶性肿瘤、肺纤维化、血液疾病、动/静脉血栓等;③患有免疫系统、风湿疾病。试验终止标准:①病人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问题;②在治疗过程中,方案有重大失误或疗效太差,无继续试验必要;③干预药物使病人感到明显不适。病例脱落标准:①病人自行退出;②失访;③依从性差;④存在其他疾病症状由医师令其退出。脱落病例应说明原因,如有基线数据,可将其最后1次的主要疗效指标结果转接为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研究病历应保留备查。研究过程中无病例脱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病人病情稳定达1周后实施常规护理:给予入院指导、生命体征监护、常规健康教育等;给予饮食指导,嘱病人卧床休息,常规给予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治疗药物,同时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及营养类药物;住院期间保持病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院病人复诊时,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向其说明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对病人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等。

1.2.2 试验组

采用“医院-社康中心”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病人在院期间护理方法同对照组,出院后护理内容包括:①在社康中心建立病人档案,以社康中心为护理干预重点;社康中心护理人员及时了解与记录病人各项指标,如精神状态、服药依从性、治疗情况、饮食习惯等;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人病情,在准确、及时了解不同病人血压及脑梗死情况的基础上,为病人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向病人解释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相关反应,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不同病人用药方案。②在区域内指导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社康中心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宣教相关注意事项。③为病人制订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嘱病人自行进行上肢康复运动,同时对病人记忆力进行训练。④保持病人治疗期间情绪稳定,在进行护理时应尽可能为病人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主动与意识清醒的病人沟通,给予其鼓励。⑤病人从社康中心出院后第2周开始,社康中心护理人员每周对病人进行电话或家庭访视,了解病人疾病情况、训练情况及服药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告知病人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疾病治疗;对病人并发症等危险因素进行筛查,控制病情,以降低再次发病的可能,促进病人康复。

1.3 评价方法

①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7]对病人进行认知评价。该量表共有19个条目,其中条目1~5是对时间的定向评估,条目6~10是对地点的定向评估,条目11是对语言记忆的评估,条目12是对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的评估,条目13是对短时记忆的评估,条目14是对物体命名的评估,条目15是对语言的重复叙述评估,条目16是对阅读理解的评估,条目17是对语言理解的评估,条目18是对写作的评估;条目19是对图像的描述。总分30分,27~30分表示正常,<27分表示认知功能障碍。②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8]对病人进行测评。该量表共10个条目,具体内容参照Barthel指数[9],总分100分,参照生存质量评分方法,得分高表示生活能力强。③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后采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OL)[10]对病人进行测评,QOL主要包括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及日常生活4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高表示生存质量好。④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对病人收缩压及舒张压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见表2)

组别例数 收缩压 干预前干预后 舒张压 干预前干预后试验组80148.92±21.42121.16±7.6795.27±10.5374.26±6.97对照组80149.25±20.85132.16±18.6394.23±10.9785.23±9.93t值-0.982-4.0361.036-4.265P 0.869 0.0200.956 0.018

注:1 mmHg=0.133 kPa

2.2 两组病人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比较(见表3)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试验组8033.64±26.8446.35±27.97对照组8029.74±16.9138.65±22.32t值1.1153.234P0.6850.036

2.3 两组病人MMSE得分比较(见表4)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8023.85±2.4725.45±2.25试验组8023.87±2.4828.54±1.54t值-0.869-3.036P 0.956 0.030

2.4 两组病人生存质量比较(见表5)

组别例数 日常生活 入院时干预后 物质功能 入院时干预后试验组8021.37±1.2425.66±0.8516.43±1.2725.77±0.94对照组8021.36±0.9723.43±1.2316.27±1.7721.38±0.88t值0.23410.4470.27715.130P0.3720.0000.3650.000组别 社会功能 入院时干预后 心理功能 入院时干预后 总分 入院时干预后试验组15.74±1.1725.72±1.2413.83±0.9721.56±1.4265.37±1.3496.14±1.57对照组15.78±1.2422.38±0.9813.81±0.7318.53±1.1865.72±1.9348.35±0.98t值-0.18510.7120.22713.610-0.45784.576P0.4860.0000.3560.0000.2360.000

3 讨论

高血压和脑梗死均是临床常见疾病[11-12],病人常存在较多的基础疾病,为病人的病情控制造成阻碍[13-14]。临床中很多高血压病人都合并脑梗死,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偏瘫以及吞咽功能障碍,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给予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施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病人治疗效果,促使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15]。研究显示:延续性治疗和护理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的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传统护理方法由于针对性不强,对延续性治疗与护理关注度不够,其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发生后的干预效果有限[12,15,17]。本研究采用“医院-社康中心”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可督促病人服药和进行康复训练,给予病人长期的康复指导,其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中具有较高可行性[18-2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通过1个月的延续护理干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认知功能得分及生存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社康中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护理干预优势,在病人出院之后持续给予护理干预,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优势,让更多病人受益[21-22];另一方面,通过病人所在社区医院的双向合作机制,可以让治疗与护理效果持续[23-24],使规范化治疗与护理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让病人接受全程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4 小结

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实施“医院-社康中心”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良好地控制病人血压,使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