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蕾 余秋燕* 苏玉娟 施春芳

原发性痛经是指经盆腔检查无阳性征象,来月经时体内释放大量前列腺素刺激子宫收缩而引起的痛经,约占痛经90%以上[1]。国内外文献显示,原发性痛经发病率约30%~80%[2],其中青年女性患者的痛经发病率约占43.6%,21.8%的人因痛经困扰而失去社交活动[3]。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青年女性容易生闷气,又养成贪食生冷的生活习惯,导致自身痛阈降低,更易出现PD,严重影响女性健康与正常工作学习生活[4]。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受寒阴冷、素体阳虚、寒凝气瘀等引起,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应用“五字诀”中医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2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本院门诊就诊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 例。(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8 版)[5]中相关标准:妇女出现周期性的经前或在经期到来的数小时后发生下腹痛,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腰酸、腹泻等症状,甚至晕厥,影响工作与生活者。妇科B 超检查未发现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及《中医妇科学》[7]制定,每逢月经期间或在月经前后,出现反复小腹痛,或痛连腰背,痛剧可晕厥者。寒凝血瘀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阴冷作痛,遇热稍缓,疼痛拒按。次证:月经后延;经血量少;经色紫暗而有瘀血。(3)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无基础疾病,认知功能正常;能配合中医疗法;年龄18~30 岁;月经周期规律;病程在半年及以上者;加入本研究前1 个周期未服用治疗痛经的药物,及半个月内无镇痛、激素类等用药史。(4)排除标准:合并严重重要脏器疾病;正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有精神疾病等无法配合;对本研究使用的中药过敏;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者。(5)退出与脱落: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影响本研究结果;未按方案配合治疗或疗效评定记录不全;发生不良反应以致无法继续参与研究;治疗期间出现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或病情加重,无法继续治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

1.2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中药少腹逐瘀汤治疗,药方组成为小茴香10 g,肉桂10 g,炮姜10 g,五灵脂10 g,枳实12 g,木香10 g,蒲黄10 g,延胡索10 g,当归10 g,川穹10 g。在月经来潮前7 d 服用,1 剂/d,持续治疗7 d,用3 个月经周期。(2)观察组:中药少腹逐瘀汤治疗基础上,月经前10 d 采用“五字诀”法治疗,一推、二揉、三按、四灸、五摩。隔天治疗1 次,连续3 次后改为1 次/d,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1 个月经周期为1 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五字诀”法操作方法:①一推:采用推法自下而上作用于背部膀胱经,每侧1 min,约2 min;②二揉三按:按揉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双手同时按揉,两个步骤联合操作,揉三按一,按揉1 min/穴,约8 min。③四灸:中药采用醋延胡索15 g,乌药10 g,桂枝10 g,制吴茱萸6 g,赤芍12 g,艾叶20 g,大血藤20 g,小茴香8 g,肉桂10 g,川穹20 g,附子10 g,炒丹参20 g,煎煮为100 mL/包中药汤剂。先灸督脉、膀胱经:患者后背裸露,俯卧于治疗床上,观察皮肤无瘢痕、水泡、出血点等。铺上干毛巾,留出以督脉为中心的宽约15 cm 皮肤。将中药加热至37~41℃,用浸透中药的温热纱布平铺于督脉大椎至腰俞皮肤。用消毒毛巾在40~45℃温水中浸透,挤干四周边缘,平铺至中药纱布上。将95%酒精均匀撒在操作区域内。用点火棒在腰骶部点火,火苗顺着酒精往上至颈部酒精处,询问患者感受,患者感觉温热时,用湿毛巾盖上,询问患者感受,如过热之处操作者及时提起毛巾散热。患者无温热感时继续撒酒精、点火、盖火循环,操作至20 min。20 min 结束后,用温湿毛巾将后背清理干净,督脉、膀胱经灸疗结束再灸疗腹部,留出以脐为中心直径为15 cm 皮肤,其余操作相同。全程操作约40 min。该操作开展前治疗室由保卫科评估环境,放置灭火毯、灭火器,治疗室内无氧气设备装置。④五摩:灸疗后围绕神阙穴进行摩腹1 min。两组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经期腹痛评分>4 分,给予散利痛片口服。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相关内容制定:月经量少,与正常经量比较(无变化、减少1/3、减少1/2、减少2/3);小腹冷痛(无、时有时无、经常出现、总是存在);怕冷(无、时有时无、经常出现、总是存在);腰膝酸软无力(无、时有时无、经常出现、总是存在),分别记0、1、2、3 分,按积分值大小判断。(2)口服散利痛片剂量:记录每个月经周期患者散利痛口服的量,按口服量的多少进行判断。

1.4 疗效评价[8]①痊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治疗后积分为0 分;②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也能坚持工作,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 以下;③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 以下;④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2 散利痛服用剂量比较 观察组各疗程散利痛口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散利痛口服量比较[(±s),片]

表3 两组患者散利痛口服量比较[(±s),片]

?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疗程结束,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多与起居不慎、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及胞宫失养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之实痛;或气血两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致不荣则痛之虚痛[9]。临床上以寒凝血瘀型多见,常见于不小心感受凉邪,气血失司,冲任不调,导致经前、经期出现气血下注冲任,气血不通,导致血流不畅,出现剧烈疼痛感[10]。

督脉是阳脉之海,为奇经八脉之一,可统领机体阳气,在督脉腧穴上进行灸法可提高寒凝血瘀体质患者的代谢热值,沟通阴阳,阳气随之振奋,调节机体内环境,体内免疫力随之升高,增强患者的外防御功能[11-12]。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均属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主表的作用,用肘部推拿足膀胱经至皮肤发热,皮肤发红充血,腠理得以开泄,风寒之邪通达于外,从而达到散寒祛风的目的[13]。三阴交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按摩此穴可调肝补肾、健脾益血,对妇症甚有疗效;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是脾经脉气所注之处,具有通经活络、健脾理气、益肾调经的功效,对月经类疾病有较好的作用。血海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按摩血海具有补益脾气、养血助运、祛瘀调经的功能,有调理月经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口服散利痛剂量、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五字诀”中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优于单一中药汤剂服用。

原发性痛经在治疗上应遵循辨证分型予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区别治疗原则。基于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五字诀”法可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改善寒凝血瘀的状态,进而持续改善原发性痛经中医症候,提高治疗有效率。“五字诀”中医疗法安全、简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