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兰 胡成义 唐江红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质量大部分在2 500 g以下,头围在33 cm以下。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都较足月儿差,呼吸功能不稳定,易发生呼吸困难和缺氧,消化和吸收能力差,易发生呕吐,免疫功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死亡率也较高,通过静脉注射为早产儿供给营养是治疗早产儿成活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新生儿的血管比较细,血流速度比较慢,在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时,很容易发生药物渗漏。若发生药物渗漏而未及时发现,恰当处理,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如甘露醇易造成静脉炎,葡萄糖酸钙、多巴胺易造成组织坏死等。药物渗漏在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隐患、医患纠纷的风险[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诊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0例)中,男婴14例,女婴16例,平均胎龄(35.2±1.4)周,平均体质量(2 300±160)g,PICC 7例,四肢不同部位静脉穿刺16例,头皮静脉穿刺7例,静注时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中,男婴17例,女婴13例,平均胎龄(34.9±1.1)周,平均体质量(2 400±1100)g,PICC 2例,四肢不同部位静脉穿刺14例,头皮静脉穿刺14例,静注时采用常规护理。患儿静注药物包括葡萄糖酸钙、20%甘露醇注射、脂肪酸加氨基酸、多巴胺、抗生素、球蛋白、氯化钾等。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静注药物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如选择静脉,加强巡视等。

1.2.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1)实施前准备:成立由护士长为组长,3名主管护师和2名护师的预见性护理质控小组,制定相应的职责,对新生儿监护室所有护士进行早产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渗漏发生皮肤坏死的相关知识培训;(2)评估患儿全身情况: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实行双人对患儿要做好全身及血管通路评估,包括了解患儿的病情,用药是否用禁忌,对生命体征、血液循环、血管通路是否通畅等情况随时监测,四肢活动、皮肤颜色、温度、弹性、有无水肿临床症状等,根据评估报告合理给药[2];(3)穿刺方法及部位的选择:平时加强对护士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率的增加,可避免反复穿刺,有效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为患儿提供持续的营养供给。若静脉注射的血管较细,在注射强刺激药物前涂抹山莨菪,促进局部血流。输注营养液时,由于时间久,液体渗透压大,必须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最好选择PICC置管,也可选择血流快,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不易靠近关节附近有静脉瓣的血管。头皮静脉穿刺时,以易固定且方便患儿休息的血管为佳[3];(4)合理安排药物顺序:护理人员要熟知常用药物的用量、物理特性及不良刺激,在使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时需更换管道或用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液体隔开,刺激性强或浓度大的溶液应先输入,再输入刺激性若或浓度低的溶液,小剂量液根据不同的液量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加入,如营养液先加入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后加入脂肪乳等。输入甘露醇、化疗药物等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4]。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渗漏发生率以及重度炎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其中轻度炎性改变临床症状和体征:局部皮肤出现发红,血管分布出现条紊状的红线,继而出现红肿。重度炎性改变、局部皮肤苍白,甚至出现小泡,或皮肤由红变为紫黑色[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3.3%,高于对照组的83.3%;研究组患儿渗漏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26.7%;研究组患儿中度炎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10.0%。对比上述数据,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产儿血管比较细,药物输送比较慢,皮肤比较薄,对药物刺激的耐受性比较差,药物在局部的停留时间长,增大了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而且多数早产儿的静脉营养供给中需加入KCl以及NaCl等高浓度强刺激性的药物,且需要24 h持续的供给,这对早产儿的血管造成了持续而强烈的刺激,以至于会导致内皮细胞的破坏[6]。

护士在为早产儿做静注尤其是葡萄糖酸钙等强刺激性药物时,一定注意静滴的速度要慢,且要随时留意患者的皮肤变化,若患者皮肤变红或变白,一定要仔细判断是否为药物渗漏所致[7]。少数护理人员经验的不足,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对静注过程中患儿的皮肤颜色的变化及药物的渗漏未能及早的发现或未引起重视并有效诊治,导致皮肤坏死严重后果的产生,此外部分护理人员对药物相关知识、患者评估、穿刺技术及对穿刺器材的正确使用都有所欠缺,也容易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8]。

早产儿给药时,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渗漏不仅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还会引起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纷争。本人通过对早产儿静脉注射引发药物渗漏的原因,机制及其治疗措施加以探讨,发现采用预见性护理,对可能发生的药物渗漏进行预防,减少由于药物渗漏而引起的轻度及重度炎性症状,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提升患儿生存质量。

[1]周敏,邱岸花,赵洁,等. 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J]. 护理学杂志,2013,28(21):44-45.

[2]黄美兴,徐月玲. 新生儿静脉应用钙剂的预见性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91-192.

[3]唐海红. 早产儿静脉营养外渗的护理及预防[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0):77-78.

[4]伍柳丝,陈金爱,黎小燕,等. 早产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的防护[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3):27-28.

[5]周正雄. 护理程序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9(5):28-29.

[6]薛雅卓,张敏,付霞,等. 外敷治疗外周静脉输液外渗致肿胀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09-1211.

[7]刘经飘,谢春燕. 早产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的护理[J]. 现代医院,2014,14(5):90-91.

[8]左雪梅,齐悦,黎红梅,等. 三药联用改良湿敷法在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外渗损伤的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2015,14(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