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荣 王雯倩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14 世纪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科姆在英国牛津大学率先提出,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通过给予本科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院生活、完成学业[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任务更加艰巨,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为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于2005 年1 月7 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 号),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2]。几年前,广州医科大学也在本科生中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遴选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5 年),并组成导师组,充分考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兴趣和意愿,匹配导师,发挥导师在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学生学业发展,服务学生个性成长。广州医科大学自实施导师制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为保持本科生导师制的持续向上发展,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推行,增强本科生导师制对促进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本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问卷调查统计时间为2022 年5 月。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0 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影像学本科生,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4 份,其中临床医学82 份,影像学22 份,年龄为18~22 岁,平均年龄(19.41±0.65)岁,男∶女为51 ∶53。

1.2 方法与观察指标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表使用问卷星制作,通过微信发布,由学生匿名填写后提交,共11个问题。

1.3 观察指标

问卷包括以下指标:学生与导师日常有效交流的频率和方式、对导师的满意程度、本科生导师对学习及科研的帮助、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否愿意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临床医学和影像学本科生对比及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交流频率及形式

按照学校安排,导师与匹配学生比例一般为1∶(4~6),本次回收的104 份有效问卷中,学生与导师每周都有交流的只占3.85%(4/104),每2~3 周1次的占22.12%(23/104),每月与导师交流1 次的占48.08%(50/104),25.96%(27/104)的学生和导师几乎无交流。学生和导师交流方式以微信群和线上会议的形式为主,分别占61.54%(64/104)和19.23%(20/104),线下交流只占14.42%(15/104),另有4.81%(5/104)为其他交流形式,包括QQ、电话、邮件等方式。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程度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32.69%(34/104)的学生对目前导师非常满意,47.12%(49/104)的学生对导师比较满意,对导师不满意的占18.27%(19/104),非常不满意的占1.92%(2/104)。进一步分析得知对导师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与导师沟通频率为几乎无交流的占95.24%(20/21),4.76%(1/21)为每月交流1 次。以上数据说明,对导师不满意的学生与导师几乎无交流,考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可能为学生对导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积极性还是导师责任心不强,需进一步去详细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总体来说,对导师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占79.81%(83/104),要尽量将满意度提高到90%,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3 本科生导师对学习及科研的帮助

在学习方面,30.77%(32/104)觉得非常有帮助,49.04%(51/104)认为帮助一般,20.19%(21/104)认为没有帮助。在科研方面,29.81%(31/104)觉得非常有帮助,44.23%(46/104)认为帮助一般,25.96%(27/104)认为没有帮助。以上结果表明,70% 以上学生认为在学习和科研方面,导师有一定的作用。

2.4 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57.69%(60/104)的学生认为导师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42.31%(44/104)的学生认为没有。本次调查的学生为2020 级本科生,目前为大二下学期在读,学习的课程以基础医学为主,对未来发展方向比较迷茫,而本科生导师大多数为博士毕业,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够给出很多合理化建议。

2.5 是否愿意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有94.23%(98/104)的学生愿意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哪怕牺牲很多休息时间,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参与科研、提高科研能力非常有热情,只有5.77%(6/104)的同学不愿意参与。结合对导师满意程度及交流频率分析,不愿意参与的同学对导师不满意的占16.67%(1/6),与导师几乎无交流的占50%(3/6),考虑学生不愿意参与科研课题可能与自身积极性不高或对导师研究方向兴趣不大等原因有关。

2.6 临床医学和影像学本科生对比

对临床医学和影像学本科生以上几个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导师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具有影响上,分别为51.22%(42/80)、81.82%(1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考虑原因可能为临床医学专业的老师三级学科差异较大,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上不是完全匹配,对临床医学本科生未来发展方向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有限。

2.7 对本科生导师的建议

该问卷题目为多选题,位居首位的建议为希望更多的参与课题87.50%(91/104),继而为加强与导师的沟通78.85%(82/104)、希望多了解临床72.12%(75/104)和希望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69.23%(72/104)。

3 讨论

3.1 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导师与学生沟通频率低是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每周应完成不少于1 小时的学业咨询和指导工作,可灵活采取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目前交流主要为线上的形式,以微信群、线上会议为主。但本科生导师多为临床医生,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往往身兼医、教、研等多种工作,甚至还兼职行政职务,工作强度大,自身也面临晋升、科研等巨大工作压力[3]、心理压力[4],还有家庭压力,很难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学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需要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有认同感,对指导本科生有较大的热情,愿意牺牲自己工作、科研、甚至是休息的时间,来指导本科生。有些本科生导师本身也是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平时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如果把本科生纳入其科研团队,由导师及硕士生、博士生共同指导,形成人才培养梯队,可以适当缓解导师的压力,并且硕士生、博士生更了解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5],并且时间相对充裕,可以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学业,更好地培养本科生,而导师在关键的节点、有难度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另外,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考评机制[7-8],如设置教学奖励、在教学职称的晋升方面给予一定倾斜等,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导师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

目前很多医学高校没有施行完全导师制,即在学生进入临床后而非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开展本科生导师制[9]。本校的本科生导师为全程导师[10],即本科生大一入学后进行导师匹配,跟随同一个导师至毕业。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就全程导师制而言,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本科生以在学校学习理论课为主,很多本科生对于基础医学学习和科研比较迷茫,有特定的本科生导师的辅导,对于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科研效率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目前本科生导师大多为临床医生,对本专业领域比较熟悉,基础医学知识面比较广,临床医生导师在这方面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科生进入临床医学阶段后,临床导师则可发挥其优势,更好的指导本科生临床学习、科研,培养学生临床能力。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因势利导,分阶段规划学生发展生涯,全程可配备两名导师,即“双导师制”[11-12],一名为基础医学导师,一名为临床医学导师,共同制定学生成长规划。对于基础医学阶段本科生,以基础医学导师指导为主,在思想价值、学业规划、学习方式转变、基础医学知识、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予以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尽早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对于临床医学阶段本科生,以临床医学导师指导为主,临床医学导师应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不同发展路径,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定期与学生交流,在临床学习、学术科研、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精准化、专业化的指导。

3.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5.96%的本科生与导师几乎无交流,该问题为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导师与本科生沟通率低既有导师方面的问题,也有本科生自身的问题,如何调动本科生的积极性也是导师制实行的关键[13]。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生的课业压力大,科目多,学习任务繁重[14],日常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自由支配的时间希望能够发展兴趣爱好、参加社团活动等,如果没有强大的意愿,很难认识到科研学习的重要性,也很难坚持科研学习[15]。其次,部分本科生对导师制没有充分认识,只当多了一项学校布置的任务去完成,或者对与导师沟通有恐惧心理,没有认识到与导师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6]。再者,匹配的导师的专业可能并非本科生感兴趣的专业,且未来并不想从事该专业,更加没有动力与导师沟通。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本科生入学时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使其充分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及必要性,对其学业、发展的巨大帮助作用,促进本科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与导师多沟通、多交流。其次,学校可提供一些方便师生课余、线下交流的场所,在硬件设施上给予支持。日常可组织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本科生导师分享会,学术交流会等,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取长补短,学以致用,促进本科生与导师平等友好交流。第三,学校尽量提前提供导师相关资料,给学生一定够自主选择自己意向科室或者导师的机会,改善本科生对匹配了不喜欢导师专业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9]。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很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加强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切改进,才能真正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