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翎洁 曹巍魏 刘芳/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财政部于2021年颁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纲要》,提出推进“以变革融合”为特征的会计改革,以此推动会计工作与经济业务深度融合、会计智能化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又熟悉信息技术,既具备战略思维又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会计工作须向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的改革发展目标。对于高校财会专业而言,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加快缩小高校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改变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应将高校财会类专业学生培养定位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智能财会人才概述

智能财务(会计)的发展是随着数字化、科技智能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很短。因此,对智能财会人才的定义还很抽象。“智慧财务”是指,在“数智”的背景下,财务人员不但要有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而且要有财务分析与决策、财务策略管理、交流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有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智慧财务(财务)体系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财会专业仍旧以培养专业型财会类技术人员为主,复合型财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还处在起步状态,亟待深化财会专业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数智时代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现状

课程设置滞后于“数智”发展

智能财会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会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涉及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和审计等多个专业。高校财会人才培养应适应数智时代企业的财务转型发展趋势,将智能财会纳入专业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向这一方向靠拢。但目前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智能财会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部分高校虽已意识到智能财会是未来发展趋势,但缺少针对智能财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规划,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定位不清晰。各高校均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制订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与数智时代相结合。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部分高校仅设置了传统财务会计类、管理会计类两个专业方向。二是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会计、税法等课程设置与智能财务会计无有效衔接。这两类课程仅关注财务信息处理或数据分析,较少涉及企业智能决策应用,因此难以为培养复合型智能财会人才奠定基础。三是智能财务领域相关课程多为在线学习课程,且与传统财务会计课程体系尚未完全融合。其次,智能财会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智能财税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前沿技术内容是智能财会人才培养内容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大部分高校未将其纳入财会专业培养方案,仅仅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类、税务会计类等划分了财务和税务方向。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各高校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仍局限于传统财会专业范畴,无法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标定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实现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明确定位财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理念上更多是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对数智时代财会工作的新形态、新趋势研究不足。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科体系构建、轻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方式上,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例如,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进行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当前数智时代对财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想满足数智时代对财会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对传统会计学科进行转型升级,形成“数智”财会学科体系。在目标定位上,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不合理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财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都需要调整,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从课程内容来看,应将智能财会知识融入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应该结合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了解数智时代对财会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当前财会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应重新构建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际财务管理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高校开设的财会专业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会计领域,没有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纳入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即便开设了智能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也多是从传统财务会计中提取出来进行简单补充。同时,高校开设财务管理相关专业时并没有将智能财务管理看作一个独立板块,而是在大一、大二开设财务管理基础课程,学生们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后并没有进一步学习智能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促使学生将新技术应用于专业领域中。

教学模式不完善

传统高校财会人才培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进入数智时代,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财务工作的内涵发生变化,不断丰富。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新技术、新应用等缺乏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案例讨论等形式已无法满足数智时代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财会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基于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有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财会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师资建设比较滞后。首先,缺少复合型师资队伍,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存在一定脱节。其次,教师缺乏大数据技术的实践经验,很难准确把握企业财务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决策过程中的数据关系处理和建模。因此,数智时代,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以应对智能财会带来的挑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为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保障。

数智时代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

建立数智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框架体系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新的数字化经营管理挑战。因此,高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人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财会专业人才应具备专业学习能力、财务处理能力、业财融合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等硬核能力。此外,还要具备岗位胜任能力、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工作素养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抗压力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在数字技术能力方面,应具备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数据收集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数字化素质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资料的高度敏感性。

应立足当前的教育资源,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利用独特的“模块式教育系统+实训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通过可视化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RPA 财务机器人原理应用与开发、大数据财务分析等信息类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实践教学,满足企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构建新生态财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练、赛、训、考”的理实一体化多场景实训平台,对财会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方位培训,如战略规划、风险管控、内控设计、企业运营、数据处理应用分析及税收管理等有关的知识和实务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业财税一体化技能的新型综合财会人才。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学体制的类型。鉴于此,各大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联系,通过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明确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从而获得理想的改革效果。一方面,学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会计岗位需求明确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便为教学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争取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此外,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需要聘请行业专家提供科学指导,以便将行业需求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从而为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改革提供可靠保障。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财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满足财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必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融入计算机课程、云存储、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学校还需要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训的机会,以便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强化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也能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会计人才,拓展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当下,各大高校需要不断拓展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为学生构建多样性的网络平台,以便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需求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增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全面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争取在强化教学评价实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当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深入协作。最近几年,教育部及省级各个部门都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进行了新的指导,并开拓了校企之间新的协作方式和途径。例如,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作育人项目、省级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省级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品牌项目、省级重点现代工业学院建设项目、省级特色行业学院建设项目等,都有助于推动高校探索新的人才培育方式。高校应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科研开发等方面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以凝聚专业发展特点、培养学科优势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始终保持产学研用的合作方式,实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共享共建。

打造特色化师资队伍(“双师型+差异化培育”)

拓展“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年轻的教师到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业务全面、体制灵活的企业进修实践。“走出去”有助于培养师资队伍的实际操作与经营技能,拓宽学科思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引进来”,就是引进财务方面的专家,不仅要精通商业,还要擅长交流,更重要的是有高智商、高素质的管理者。高等学校在人才培训方式上应该更具弹性,既要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还要使其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技能。高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人士担任企业指导或特聘教授(二次课堂),将企业经营知识纳入人才的日常教育和实习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所面临的经营问题,以及怎样运用管理思想来处理经营问题。通过对“一门学科”基本特征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与实践,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创造力得到提高。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学科发展趋势,大学也应该努力培养已有教师的差异性,整理和分类已有的学科。教师也应进行自我提升,与本学科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不仅要对大数据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具备实际教学技能。与此同时,学校要抓住“金课”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的机遇,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财会行业正面临巨大的变革,数智时代已经来临。会计领域的应用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会计领域的岗位职责发生了较大改变。新技术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财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财务会计领域,应该积极应对数智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培养面向未来发展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财会人才。同时,高校应当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