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溦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在智慧城市领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手指一点,能够随时随地查看政府公开信息;能够预约挂号和预约检查,并且远程查看检查结果;通过手机和终端可以进入手机图书馆,查阅图书、阅览短文学,等等。今天,这些智能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和特征。可以说,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信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转型提升的新支点和新动力。2014年,智慧城市越发火热,不仅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测绘局等在继续沿着各自的路径推动,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领导也首次发出声音,智慧城市的国家部委层面的积极性达到空前高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为40万亿美元,中国估计将有4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

事件 政策频发,支持智慧城市

2014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相当重要的一年,是中国智慧城市落地的元年,是我国按照统一理念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年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如是说。

智慧城市需要有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制度支撑,令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在2014年,智慧城市可谓政策利好不断。年初以来,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若干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也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智慧城市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

2014年1月15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信息惠民正是从民生服务的视角来践行推动智慧城市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其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节,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在“开展试点示范”一章中指出,要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镇试点。

2014年8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

2014年9月,财政部发出《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项目示范,并进一步将示范项目重点锁定在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领域内的项目。这无疑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全国首部《智慧城市系列标准》于2014年11月18日正式发布。这是一个由企业制定,协议执行,通过专家评审的事实性标准,第一批发布25个专项标准,涵盖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医疗卫生、节能规划、管网规划等领域。今后将每六个月公布一批标准。本次标准主要希望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这两大主要问题,并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试行。

所有的政策文件的发布,可以说已经全面部署了关于智慧城市的政策,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背景 各国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的扩张,现代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中本已有限的资源和服务譬如能源、医疗保健、住房、交通和水等都将受到巨大的压力,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整个地球的安全都在面临着挑战,而智慧城市恰恰是解决这些挑战的极佳方案。一个理想的城市,对管理者而言,要易于管理,而对于城市的使用者——居民——而言,城市需要生活方便、设施完善、服务齐全而且价格合理。这正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图景。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由于智慧城市可以帮助发达国家维持知识经济,同时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全球各国都在致力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在美国,政府用财政资金推进重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而以IBM、Cisco等大的信息企业集团作为主体,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业务和产业模式等的创新。欧盟的智慧城市更多的是关注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的作用,希望借助知识共享和低碳战略来实现减排目标,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于2012年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先后公布两批共193个试点。数据显示,这些试点共涉及重点项目近2600个,投资总额超万亿元。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委于2013年下发了《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选择了2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试点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城市政府表达出申报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的明确意向。所有这些试点城市的成果将凝聚形成我国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并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从而扶持和培育我国智慧城市创新链和产业链。

所有这些数字都证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

焦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各地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尽管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相对落后,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和探索阶段:目前中国宽带排名世界98位,物联网传输刚起步,法律和标准规范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存在。

首先,智慧城市的规划缺乏顶层设计。目前很多智慧城市的规划都是把太多的目光和焦点集中在了技术层面,这种做法有失偏颇。诚然,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智慧城市建设更加需要做好全面、长远的规划,需要从城市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顶层规划。只有提升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能力水平,才能保证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最缺的就是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

其次,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开放程度亟待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心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需要将处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海量数据融合和互用,形成新的支持决策的数据源。但是,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是各部门多头推进,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国家各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标准和政策意见各有侧重,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地方政府面对多条线上的试点示范和不同的标准规范,较难判断和选择。因此,在“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下,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处于“有规划、无设计”的状态,虽然在长期的信息化应用中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因为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缺乏开放和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数据割据”,信息难以产生价值,从而严重妨碍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再次,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不够成熟,这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是个巨大的困扰。目前智慧城市的大部分项目建设运行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吸纳社会资本投入。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明显,但是如果一些项目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实现投资与回报的平衡,那么,一旦政府的财政资金难以为继,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短期福祉将很快随着资金链的中断而夭折。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第一轮智慧城市规划已经编制结束,但却没有得到完整有效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与产业、金融、服务的有效融合。缺乏具有可持续性的建设模式,会让智慧城市成为昙花一现、空中楼阁。

另外,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不清,盲目跟风。部分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成解决所有城市发展难题的“万能药”,或是当作招商引资的手段或政绩工程,而不顾及自身特点和条件,造成许多项目未经统筹规划及可行性论证,即盲目上马,导致难以控制风险、成效低下、资源浪费。据统计,现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将近一半不具备智慧城市建设的成熟度。

最后,一个不容视的事实是,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核心技术,加之法治不健全,信息安全隐患大。这极大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启示 建设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对于政府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要提高政府治理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低碳和绿色的发展目标;对于市场来说,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整合互联网资源、整合企业资源上进一步探索,企业的跨界组合是关键。不同的人对智慧城市有不同的解读。事实上,包括日本、欧美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也没有在智慧城市方面拿出令全球信服的成绩。那么,如何才能建设真正的智慧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首先,要强化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突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要覆盖全域,突出经济、产业、民生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既要体现出全面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要兼顾到智慧产业发展、投融资、建设与运营等专项规划。另外,要在总体规划中着重突出顶层设计问题,准确把握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和共享机制,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和网络化汇聚。要让智慧城市变为现实,各地政府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大数据所依赖的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步伐要加快。这一方面需要尽快制定信息开放共享与应用协同的管理办法,促进信息开发、共享和利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制定公民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在医疗、政务等方面的信息安全。

再次,要加快技术开发,掌握核心科技。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在智慧城市领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目前在诸多相关领域尚未掌握核心技术,给我们的智慧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加强对其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和完善产业集群,并结合扩大信息化消费的政策要求,以市场需求来引导和激励技术创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必不可少。

最后,要加强服务,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在智慧城市的下一步推进工作中,要尊重我国城市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分阶段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逐步达到城镇生态完整性、服务多样性、资源安全性、管理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