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旺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老龄化风险和老年保障需求同步显现。与城市老年人口相比,农村高龄老人患病几率更高、身体机能衰退更快,有着更高的日常照护需求和精神关爱需求。根据课题组2021年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存在政府养老金供给水平低、看病难、看病贵、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和福利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对问题分析后发现,是由于政府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弱势等原因造成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大政府的财政和服务投入、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大力促进社会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等政策性意见,希望能为提高农村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我国农村养老现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养老;高龄老人;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6-0057-03

一、农村高龄老人老年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养老金供给水平低

根据课题组2021年在江苏省淮安市抽样200名农村高龄老人进行调查发现,农村高龄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有固定的退休金,这部分老年人口占比较低,仅占19%;另一部分由子女补贴,81%农村高龄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没有固定收入,大多要依靠子女每月供养。目前,淮安市基础养老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每个月只有180元左右,水平偏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如果子女失去了供养能力,他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一旦患病需要治疗,就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对农村高龄老人月收入进行调查时发现,农村高龄老人退休金收入偏低,且存在城乡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城市老年人获取资源的机会多,除了领取基础养老金外,社区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在农村,高龄老人年轻时主要以务农为生,年老后没有能力劳作也就没有收入,村里没有副业,难以提供经济支持,自然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基础养老金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一些本该享受低保待遇的低收入高龄老人,由于老伴有退休金或者子女较多常常被排斥在体系外。

(二)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

农村高龄老人相较于城市老年人身体健康状态更差,医疗需求更高,医疗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更大。本次调查对象中65%的农村高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该部分人群月均医疗支出达到335元,占其所有生活开支的一半以上。其中,患高血压的老年人最多,占35.50%;其次是患有糖尿病的高龄老人,占29%;冠心病、脑卒中等其他疾病占比较小。这些慢性病需要长时间的药物维持,这无疑给这些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访谈中发现,由于某些特殊病种政府补贴力度小、药品价格高、患者自费费用高,不少老人为了节省开支,抱着小病忍一忍、大病扛一扛的态度“得过且过”。遇到住院或者手术,医疗支出动辄上万,严重超出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并且部分手术报销比例不高、部分药品不在报销范围内,“七八十年积蓄七八天被医院‘没收”,使老人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望洋兴叹”,引发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难题。长此以往,农村高龄老人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忧,会引发焦虑等精神问题。此外,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加重了农村高龄老人看病难问题。城市医疗基础设施健全,看病有保障,许多人选择到大医院看病;农村医疗资源少且卫生院距离较远,高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很少去卫生院或者只能等子女有空才能去,以至不能得到正规的医疗服务,享受的医疗资源也较少。在淮安市某农村卫生院得知,该卫生院只能提供挂水、打针等基本的医疗服务,服务项目少且药品种类也少。

(三)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单一、福利保障不健全

在调查时发现,农村养老机构数量较少,当前农村主流养老模式仍是子女照料,随着农村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多,很多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愈发沉重,因此,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刻不容缓。农村养老机构设施较为薄弱、没有娱乐活动的场所,农村高龄老年人这一群体对于日常护理的需求较高,但是专业护理人员较为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农村俨然成为老年人聚居地。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统计,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淮安市现有的老年保障制度呈现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各项活动设施完备,如老人购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即使长期与子女分开居住,老年人也能得到社区的帮助与支持,社区会组织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并且会定期开展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比如组织老年人旅游、钓鱼、跳广场舞等。但是农村地区的老人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尤其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来说,他们行动不便,活动场所局限于家中,只有逢年过节子女才会回来看看,生活枯燥乏味,社区也没有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上门服务,无论是物质保障、精神保障,还是社区服务、福利保障都较少。因此,应提高农村高龄老年人的保障水平,要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二、农村高龄老人老年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虽然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对老年保障给予支持,但是照顾老年人的实际责任仍由家庭来承担。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并不意味着淡化政府责任,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基层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来建立服务站及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基本能做到服务的全覆盖,甚至将费用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而在发展欠缺的农村,基本的养老、医疗服务都难以提供,也未将费用列入财政预算。虽然在农村地区也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但是大多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资金投入不足,未将保障服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政府虽然对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包办管理,但是存在机构人员工资低、流动性大问题,仍须进一步改革。政府对民办机构扶持力度不够,民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近50%的民办机构大抵收支平衡,近40%的机构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民办机构发展困难重重,亟需政府采取措施破解困境。

(二)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加大了对基层医疗的需求,冲击了现有的医保体系,因此,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迫在眉睫。而目前的医疗保障方式单一,无法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采取自愿方式,不少身体健康人群不愿意参保,因此覆盖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不稳定。农村高龄老人本身收入来源单一、退休收入偏低,因此对医保之外无法报销的费用有时无力承担,并且一贯节俭的作风也让他们不愿意去承担,以至总是采取小病忍一忍的态度。高龄老人往往伴随着多种疾病,对于农村高龄老人来说,农村的基础医疗已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如若治疗则需要往返于城市各大医院,但他们又不愿麻烦子女,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三)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弱势

由于受到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影响,农村高龄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大多数老人认为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养老,由自己的子女照顾最好,甚至认为去养老机构就是子女不孝顺,这也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农村对于高龄老年人的老年保障大多停留在物质帮助、日常照料阶段,对精神慰藉关注少。调查发现,年龄越大,照料需求、精神需求越高。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严重退化,许多慢性疾病慢慢显现,不少高龄老人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需要得到子女的悉心照顾;另一方面,由于行动不便,社会交流圈缩小,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加上疾病对身体和心理的摧残,难免会出现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另外,人到老年,会出现听力、视力障碍,孤独感与日俱增,这就需要社会给予老年人精神关爱,比如组织志愿者经常陪老人聊天、定期开展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农村高龄老人老年保障改进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和服务投入

尽管基层政府越来越注重民生保障,但是还需要继续扩大对老年保障的财政投资。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满意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市、乡(镇)两级政府必须加大对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投资。首先,政府要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双轨制改革要求尽快落实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并不断提高养老金待遇;要求增加养老机构财政预算,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满足农村老年人服务需求。

其次,市、乡两级政府不仅要扩大对老年医疗保障的财政投资,也要积极向社会融资,使政府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两级政府要定期委派专业医护人员下乡对疾病预防进行宣传,同时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能有显着提高。市级政府要定期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派具备老年疾病诊治经验的全科医生,要加快基层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尽可能为农村高龄老人医疗服务提供便利;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地方高发疾病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部分高发疾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老龄化的基础在于健康。当前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和看不起病”的难题。农村高龄老人患病几率大,因此,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适当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减轻农村老年人医药费负担,特别对于80岁以上农村高龄老人要提高报销比例。第二,完善农村贫困老人救助体系,使低收入农村高龄老人不因疾病而陷入生存危机,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第三,不断完善护理保险制度,满足高龄、失能和空巢农村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认为老年保障要起到促进健康、注重疾病预防的作用。农村老年人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日常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造成的。可以通过预防避免其发生。政府可通过电话、入户、海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农村社区可定期组织老年人体检,并进行跟踪检查,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

(三)大力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目前农村现有的社区服务机制不够健全,而且社区工作者参加服务工作门槛低。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正能量的社区服务机制,首先要进行理论革新。理论是一切行为的先导,但是仅仅有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农村地区应在社区服务方面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在理论指导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服务。其次,对社区的党建服务以及各种保障机制进行建设和加强,增强其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使社区的工作更加贴近民生、服务民生、了解民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最后,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服务机制,建立以志愿社区工作者为主、专业社区工作者为辅的农村社区服务机制,由专业社区工作服务者带领志愿服务者定期到农村社区开展公益性活动,如慰问农村社区的空巢、失能、高龄老人等。

(四)创设“积极人口老龄化”的保障条件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农村老年人的价值,减少有能力的老人参与社会的阻碍。在政策方面,政府应组织再就业培训,拓宽再就业渠道,帮助农村老人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应对雇佣老人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老人的合法权利。让身体健康、知识经验丰富的老人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将丰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当中,社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角色)。社区可以依据不同老年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或者采取“时间银行”,让低龄健康者为高龄人员服务,并且将服务的时间进行记录,当他们高龄时也能得到相同时间的服务。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接触社会,还能让他们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社区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不容忽视,比如经常举办象棋赛、看大戏、钓鱼、唱歌等文体活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群体文化活动,丰富老年生活;此外,社区还可在综合考虑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比如村内调解员和管理员,让乐于工作的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

参考文献:

[1]   徐婷婷,魏远竹.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及测算[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98-109.

[2]   刘进,陆钰凤,许庆.农业补贴、养老保障与农地转出[J].农业技术经济,2020(12):23-37.

[3]   魏后凯,郜亮亮,崔凯,等.“十四五”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政策[J].农村经济,2020(8):1-11.

[4]   杨来胜.国际化视野下的江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走势分析[J].西北人口,2012,33(4):110-114.

[5]   卢茜.“优势视角”下的丧偶老人养老服务路径选择[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5-18.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