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召开

2017年4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科学》编辑部协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六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约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者共报告了8篇涵盖劳动经济学的各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唐琦及其合作者通过对中国家庭收入调查1995、2002、2013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城镇家庭消费模式在2002—2013年有明显变化,家庭消费总量上升显着,不同类型消费之间价格弹性绝对值显着上升,家庭消费结构随市场价格的变化更为明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赵达及其合作者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在修正不同阶层的报告误差和测量误差后,重新测度了1993-2010年中国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程度,发现消费不平等程度在18年间上升了67%,远高于基于原始数据所得的36%。其中,1993-2007年间是快速上升期,在2008年后所有缓解。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陈燕凤及其合作者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1995、2002、2007、2013年数据对中国农村消费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消费贫困率一直在下降,其中农户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贫困率的下降影响显着,教育回报越来越小,甚至出现“因学致贫”的现象,而非农经营对农村减贫的作用则越来越明显。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同龙及其合作者使用微观调查数据分析1998-2015年中国农村劳动市场的变化情况,发现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导的劳动力转移趋势没有改变,没有证据显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并且非农就业以年轻劳动力和男性劳动力为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有显着提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吴晓杭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使用倾向所得匹配法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健康会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但有12岁以上哥哥姐姐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则没有显着差异,有明显的照顾效应。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斌开及其合作者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和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在省份之间实施差异作为外生冲击,发现义务教育显着提高了代际的教育流动性,但是由于家庭背景越差的孩子教育回报率越低,所以义务教育未能进一步地提高代际的收入流动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张欣及其合作者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发现空气污染降低了受访者的语文和数学测试分数,对中国居民的大脑产生了一定的伤害,并且这一伤害对于男性相比女性更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博士生职嘉男及其合作者通过构建家庭生育决策模型,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第二期数据对其进行估计,发现女性相对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数量越少,总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数量越少。

(唐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