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巧玲 王勃

(1.渭南市精神病医院心身病区,陕西 渭南 714000;2.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勉西精神病医院,陕西 汉中 724200)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精神健康的追求日益严苛,精神科就诊患者人数逐年剧增[1]。临床使用抗精神疾病类药物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率高,影响患者严格遵医治疗,部分患者甚至因为ADR而放弃治疗[2]。精神科疾病患者是ADR的高风险人群[3]。而医学治疗药物监测(TDM)手段是精准医疗得以实施的有效管理工具[4]。本文分析药物浓度监测对指导精神科安全用药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就诊的患者200例。选择是否接受规范血药浓度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57.84±8.63)岁,平均体质指数(24.07±3.25)kg/m2;精神科疾病类型构成:精神分裂症54例、抑郁症17例、双相情感障碍12例、阿尔茨海默病8例、血管性痴呆4例、精神发育迟滞3例、躁狂症2例,用药方案情况:单一用药42例,联合用药58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55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57.73±8.66)岁,平均体质指数(24.12±3.24)kg/m2;精神科疾病类型构成:精神分裂症53例、抑郁症17例、双相情感障碍13例、阿尔茨海默病8例、血管性痴呆4例、精神发育迟滞3例、躁狂症2例,用药方案情况:单一用药43例,联合用药57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制定的《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5]中对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及分类标准;均为初次确诊患者;年龄≥12岁;患者能理解医护人员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用药医嘱护嘱、随访等方面的要求,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有对医师开具处方用药禁忌症、既往有过敏史者;入组前有其它抗精神类药物使用使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年龄低于12岁儿童患者;随访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定期规范血药浓度监测,对照组患者不接受规范血药浓度监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资深精神科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共同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由临床药师与主治医师参照《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7版》中对本方案所用抗精神类药物的监测频次、方法、进行观察组患者所用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血药浓度监测。所有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实施首次血药浓度监测,参照AGNP推荐的不同精神科药物的治疗参考浓度范围,明确患者用药后血药浓度是否在此范围内,同时观察患者用药的应答情况,临床症状是否出现变化、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征象等综合信息,决定是否调整处方用药及剂量,之后根据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所用药物类别等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明确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浓度,确保患者能得到有效、安全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若出现异常反应则报告主治医师,明确原因,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处方,使治疗方案适合患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要求。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随访两组患者入组后1年,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期间随访医生治疗方案调整满意度。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1年随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治愈17例、显效35例、有效43例、无效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治愈12例、显效31例、有效38例、无效19例)(Z=3.647,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心血管系统12例、神经、精神系统8例、代谢系统3例、消化系统5例、泌尿系统1例、其它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00%(心血管系统7例、神经、精神系统6例、代谢系统2例、消化系统2例、泌尿系统1例、其它2例)(χ2=4.697,P<0.05)。

2.3两组患者对治疗方案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随访期间医生治疗方案调整总满意率96.00%(十分满意48例、一般满意58例、不满意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0%(十分满意33例、一般满意54例、不满意13例)(Z=3.519,P<0.05)。

3 讨 论

精神疾病患者治疗难度大,患者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具有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高的临床特点,同时精神科患者患者需长期接受抗精神疾病类药物治疗,大多数情况下需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率高、情况复杂[6]。据我国ADR监测中心及《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对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抗精神类药物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可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累及的器官系统广泛,是临床安全用药的重灾区。做好精神科患者治疗期间的药物疗效及安全管理是精神科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7]。同时,由于精神疾病患者个体差异大,即使相同疾病类型的患者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很多患者的疗效感受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改进现有药物应用方案,倡导精准医疗是近年来临床应对患者差异的重要举措。而TGM是实施精准医疗最为有效且关键的环节[8]。神经精神药理学与药物精神病学协会(AGNP)于2004年首次颁发了《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04版》,并于2011年、2017年先后颁发《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7版》[10],其目的旨在提升精神科疾病患者用药疗效及安全性[11]。

本文结果显示,行规范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其在入组1年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提升、药物不良反应率降低方面优势明显,且显着提升患者对治疗期间药物方案调整满意率,提示规范行精神科患者药物浓度监测[12],可以提升精神科安全用药水平,值得临床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