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李光杰

深度阅读和深度学习一样原本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概念。最早提出“深度阅读”这一概念的是复旦大学GDM 实验室,随后“深度阅读”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阅读领域。教育学领域的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共同开掘的阅读方法。在深度上透过文字表层,逐层深入抓住文本核心,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在广度上联系社会生活,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并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1]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深度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中突破,关系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视野和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深度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深度阅读的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课堂生成的教学实施困境,以及教师忽视文本解读的传统阅读思维困境两方面,这些都影响着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推进。

(一)实施困境:学生缺乏课堂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生成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缺乏主体参与的教学是徒劳无功的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阅读和积极参与,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却常常陷入被动接受知识的困境当中。

一方面,教师迟迟不肯把课堂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高分,仍然我行我素地进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另外,由于“双减”政策颁布时间尚短,有些教师把“双减”政策错误理解为“双减”就是要减少“提分”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直接接受整理好的知识,这就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学”。另一方面,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在课堂上学生遇到提问就低头,遇到提问就闭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学生脱离了学校的学习环境,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形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后续的人才培养。

(二)思维困境:教师忽视文本解读

深度阅读教学的推进还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文本是教师授课的依据,课程的开展、教学的推进都必须以文本为重要凭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本这一授课之本却时常被忽视。

一方面,受传统知识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解读文本常常是浅尝辄止,他们往往把教学参考书和多媒体当成授课的救星。这就造成了一种教师未读课文,先读教学参考书的现象,变成了脱离文本的语文教学。另外,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深度阅读就是无限度地提高知识的难度,以考试为导向,为了考试、考题而深。另一方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教师的模式化备课反映到教学实施上,就会极大地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深度阅读教学困境探因

当前,深度阅读教学困境重重,而造成深度阅读教学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师生疲于考试考核,二是教师应试观念固化。

(一)师生疲于考试考核

受应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一种疲惫的状态。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考试为导向,以取得高分为目标。正如特级教师程翔所说:“应试教育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和老师的功利思想都很明显,老师显得很浮躁。”[3]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但仍有不少家长担心学校的教学效率低,孩子无处辅导得不到高效的指导。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会更高。“双减”要成效,考试要绩效,这使得一线教师的职业压力剧增。素质教育见效慢,应试教育的效果却立竿见影。两相比较之下,教师们往往会选择继续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另外,学生在多年来的应试压力和升学压力下,为了一次次的考试疲于奔命,消耗了学习热情也失去了学习活力。“题海战术”看似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带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应试观念固化

深度阅读教学之所以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究其根本是因为部分教师的应试观念根深蒂固。能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都是蕴藉深厚的优秀文本,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这些优秀课文当成训练应试能力的材料。还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文本解读以偏概全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都给深度阅读教学造成了困难。

文本内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时代背景、作家心境性格等因素都会给教师的文本解读造成困难。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一位读者的身份阅读文本,以一位研究者的身份研习文本,以一位教师的身份讲解文本。

三、深度阅读教学困境突破的路径

尽管在“双减”政策下,深度阅读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深度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上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在深度阅读教学困境中突破也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教师应当抓住转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这一深度阅读教学的前提;抓住深入文本这一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抓住多重对话这一深度阅读教学的门径,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一)转变观念:深度阅读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念,实现由“应试”到“沉浸”,由“示范”到“探究”,由“浅表”到“深层”的观念转变。

1.由“应试”到“沉浸”。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摒弃“应试”的老路子,深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沉浸”式的阅读教学指向的是阅读的充分深度,与阅读对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思维逻辑息息相关。朗读是促进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曾说:“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4]深度阅读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收获几何,都可以通过写作的表达得以显现。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读”更要关注“写”,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深入探究文本,深入扩宽思维。

2.由“示范”到“探究”。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示范”式的教学方法,少些知识灌输,多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示范”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呈现的是“标准答案”,教学进度固然快,但学生实际的收获却少之又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符合学习发生的自然规律,有着天然的学习优势。深度阅读教学期待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对教师的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要做到钻研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处理,选取适合学生学情的授课角度,使教学活动的安排有要点、有层次、有步骤、有节奏。

3.由“浅表”到“深层”。同传统阅读教学相比,深度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帮助学生从文本浅层到达文本内核,并通过一系列提问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和主动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读文章最忌浅尝辄止。”[5]教师要有沉潜的毅力,有钻研的精神,深入到文本的内里和中心,从表层抽丝剥茧进入文本深处。例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与情节毫无关系的小店员来叙述?为什么没有人同情孔乙己?通过这些问题可以逐步深入文本内部,实现由“浅表”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教师也要扩宽教学视野,课内促进学习探究,课外进行阅读展示活动,推动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二)深入文本: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

深度阅读教学要以课文文本为凭借,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在于深入文本。深入文本要挖掘文本的切入点,关注文本的反常点,探究文本的矛盾点,以点带面推动深度阅读教学的开展。

1.挖掘文本的切入点。文本的切入点是相对于课文而言的,是能够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的突破口。文本的切入点可以是文章中设计巧妙的题目,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细节只要是聚焦在课文当中的,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生发点,以小观大,撼动全文这颗大树。例如,课文题目是学生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是一篇文章的集中展示,它常常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教师要抓住这个天然的教学切入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文深处,推进深度阅读教学的进行。

2.关注文本的反常点。文本的反常之处常常蕴含了作者的精巧构思,有可挖掘的深意,因此文本的反常之处恰恰可以作为深入分析文本的落脚点,带领学生体会文本的反常点所蕴含的妙处,所暗含的深意。例如,在讲授课文《故乡》时,教师可以由为什么闰土和小时候的“我”那么要好,见面了却叫“我”一声“老爷”,而且还叫水生去磕头这个反常点,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明了“闰土”思想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理解封建等级观念对老百姓的毒害。

3.探究文本的矛盾点。文本中互相矛盾的地方,可以作为解读文本的生发点,通过剖析矛盾的内在联系,探求文本深意。从矛盾点切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也是在笑声中死去的,但孔乙己的一生却是悲惨至极的,为何“笑”与“悲”这两者矛盾出现?教师可以沿着这个矛盾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所反映出的民族劣根性。

(三)多重对话:深度阅读教学的门径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深度阅读教学的重要门径,通过生本对话可以形成课前原始理解,师生对话可以促进思维由浅入深,生生对话可以推动自主独立思考。

1.生本对话——形成课前原始理解。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通过生本对话,学生得以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并形成原始理解。课前预习正是实现课前生本对话的有效手段。课前预习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教学环节往往对一整堂课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行是知之始”,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前预习后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困惑来到课堂的。学生主动预习的过程,正是与文本主动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怀抱着探究兴味走进课堂,深度阅读教学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2.师生对话——促进思维由浅入深。师生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可以是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也可以是课下的单独交流,更可以是课后网络上的通讯与沟通。师生间的对话发挥着沟通课堂教与学的桥梁作用,通过师生双方的交流,教师得以窥见学生的思路走向,学生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教师在一问一答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引导性的话语设置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真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深处以推进深度阅读。可以说,师生对话在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为深度阅读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3.生生对话——推动自主独立思考。生生对话亦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与交流。学生之间的对话有着比师生对话更天然的便利条件。同学之间的对话往往比师生对话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生成课堂灵感。学生之间的观点交锋常常能够变为推动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东风。但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发挥把控课堂讨论节奏和走向的作用,确保课堂讨论在合理、可控、轻松、激越的氛围中进行,要做到善于提炼学生们的观点和问题,善于援引及铺垫,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总之,“双减”政策给深度阅读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有机遇,深度阅读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课堂阅读教学浅尝辄止的现状,它带给学生的财富不仅仅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更是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提升,学生的每一次深度阅读都是一次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