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子怡 梅思思 吴雨露 王亦然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提要] 本文基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黄金村有机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调查,运用实地考察、深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黄金村有机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机制进行深入、动态的研究,总结该村“一产为基,二产助推,三产跟进,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的发展路径,以及“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并对黄金村有机稻米产业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引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0年农村农业部出台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源自日本,今村奈良臣(1996)首先提出农业“第六产业”的理念。国内学者马晓河(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将要素跨界配置,使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地整合。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及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了大量新模式新业态。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黄金村是一个典型,该村以有机稻米产业为产业振兴的着力点,创新发展方式,推进稻米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从生产、加工到出售的完整产业链条,“黄金村”品牌享誉全国,村民也从此脱贫致富。

二、黄金村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

(一)生产有机稻米,打牢一产基础

1、限量限产优化品种,集中耕作提升质量。黄金村村集体接手农民流转土地,实行统一经营、集中耕种,每年限产只种一茬,严格按照有机稻生长要求及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并且在种植过程中实施全程质量监控,进行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高校合作有机种植,标准化流程提高效率。合作社与省农科院、上海交大、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引进土壤改善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将有机理念贯穿稻米种植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将产品标准化落实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生产要求,保证有机大米标准。

3、成立合作社专业分工,明晰权责夯实基础。黄金村村集体先后成立有机稻米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流转及有机稻米种植提供服务。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与稻谷的加工和销售;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服务;农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外包农地,生产有机稻米。各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内职务由村委会成员和农民代表担任,权责分明,各不交叉兼职。

(二)延伸加工物流,推动二产发展

1、精深加工稻米,提升附加价值。在“种好”水稻的基础上,黄金村进一步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精深加工体系,推进稻米优质化加工、销售,通过技术升级、产品提质、精致包装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了消费者需求由“吃饱”向“吃好”的新转变。黄金村采用独特生产工艺开发出“有机软米粉”,引进日本先进设备建成“发芽糙米”生产车间,还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系列保健食品,以高技术含量和营养价值为卖点提升产品附加值。

2、发展多元农业,丰富产品种类。合作社除了有机稻米和绿色稻米的种植,还少量种植油菜、无棚生态蔬菜和天然彩色稻米。与此同时,黄金村还尝试了农作物与水产品共生共养,既减少了水产品饲料用量,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响应了国家“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的号召,使得稻米的生长更加绿色、高质,也让鱼虾和稻鸭的成熟过程更加自然,大大增加了肉质的鲜美和营养程度,实现多重效益共存及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3、打造低温仓储,推进冷链物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防止有机稻米及深加工产品的变质污染,黄金村建成了低度恒温的储备仓库,并不断推进生鲜农产品从采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全环节冷链物流的建设。

(三)拓展服务领域,加速三产跟进

1、联合电商推动,打造稻米品牌。在信息化浪潮下,黄金村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建成了以“黄金村”为域名的电商销售平台,并与阿里巴巴等平台进行合作,同时聘请专业销售团队进行产品宣传和品牌塑造,促进了稻米销售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同时,紧抓消费者心理,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

2、打造乡村卖点,吸引游客观光。在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持续扩张下,黄金村把握机遇,将天然彩色稻田打造为特色景点,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丰收节等农耕文化活动,通过实地体验增强游客乐趣的同时,宣扬统美德,传授农业知识,寓教于乐,并借助网络媒体加强宣传,实现农业与旅游观光、特色文创等产业的融合。

3、产加销一体化,加速三产融合。黄金村实现了“统一育秧机插、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包装仓储、统一品牌销售、统一管理分配”的“七统一”服务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育秧→机插→田管→收割→烘干→精加工→深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的产销一体化稻米产业链条,扭转了传统产业链条的单一性缺点。同时,开发“云种田”、“云养猪”、“云种豆”等新型“认种”模式,优化消费者购买体验,实现了服务领域的拓展,加速了三产跟进。(图1)

三、黄金村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合作机制。黄金村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市场、村委、合作社、农户、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加强合作,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中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农民加入合作社提供了巨大保障,并对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合作社成立后,作为“中介”联结了农户与公司两大主体,农户在合作社鼓励引导下签订契约、依法规范流转土地,并提供土地与劳动力要素;公司则为合作社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优势要素,及时准确地反馈市场需求,使合作社能适时调整农产品种类及产量,同时提供专业销售团队,扩大产品接触面、优化营销方式。

(二)创造多要素发力的联动机制。黄金村抓住政策机遇,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进步、打造品牌等方式使得该村有机稻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实现了优势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的协调。

政府扶持文件的出台,为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创造了机遇和环境。天然黑土资源促使黄金村选择有机稻米作为主打产业。与高校专家的合作及招募专业人才,不仅实现了对土地肥力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还产出了真正生态、有机的“黄金米”,系列产品连续九年获国家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形成多利益结合的共享机制。合作社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实行民主管理,保证了全体利益的最大化。

合作社同农户建立规范契约,对农户参股土地和资金及其他入股方式实行“保底分配+二次分配”,除了固定工资给付,还有利润分红,与农户形成了权力绑定(土地产出、产品销售分配)、利益绑定(净利润二次分红)以及风险共担(共担债务、经营损失等)的三重利益联结关系。对留在合作社务工的农户则实行务工酬劳。承包人中标后一次性缴纳承包金,享有1年经营权,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有1.2元/斤的利润。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被有效调动,最终实现了土地入股农民欢迎、务工农户愿意、承包人员满意、集体经济发展。

四、黄金村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产业融合层次有待提高。黄金村以“特色有机稻米生产+加工”为主要消费驱动模式,更多的通过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并未突破传统农业格局,农产品开发过程中科技投入较少,产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产业结构层次与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由于自然资源制约、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黄金村稻米产业表现出组织多而不强、结构相对单一的劣势。黄金村一产的直接产品在业态和商业模式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难以有效获得经济收益,黄金村采取的单一农业发展方式,虽然保证了主打产品——有机稻米的纯正与高质,但工业动力的缺乏,导致整个村落相对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尤其使第三产业陷入了发展瓶颈期,在休闲观光功能上存在升级痛点。

(二)经营主体带动力有待加强。黄金村稻米全产业链的主体是合作社,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但合作社成员多为村中村民,相比较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的能力弱,带动力比起龙头企业等主体显得弱势许多,无法形成强势的辐射带动能力,对于市场的把控力也远不如后者。黄金村深加工产品主打高端市场与特色细分市场,以普通农村合作社难以接触到目标人群,只有与市场关系更为紧密的主体才能更有效地触达并链接目标客户。且合作社成员多为村中农民,文化层次、技术水平、获取把握信息的能力比起专业人士更是欠缺许多,也阻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此外,村民参与融合的层次较低,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有效带动更多主体参与进来。

(三)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有待提升。黄金村有机稻米基地建设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农业器械工具相对落后,稻米的生产虽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但对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仍然是以普通劳动力、农民为主的耕作方式,尚不能上升到更高的机械化水平。2020年疫情的冲击也导致了黄金村向日本订购的一批先进设备滞留当地,无可避免地阻碍、推迟了精深加工产业的升级发展。同时,网络信号覆盖、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对黄金村整体的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阻碍了其更好地吸引外来企业进驻。且农户为主的经营主体不论是在技术应用、升级还是服务配套、定制都有其难以避免的制约性。

五、黄金村稻米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图1 黄金村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意图

(一)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以普通农户为主的“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融合主体过于单薄,无法承担有效拉动农村产业进一步融合的重任,因此要加快培育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型融合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以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原主体的规模效益、专业素养等加速其转型升级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打造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生产、销售模式。同时,要针对农村需求,加紧人才培育和吸收,有意识地打造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型的新农人才,形成高效的激励机制,推进不同专业技术人才的融合和合作。

(二)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技术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要在硬件环境方面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速”农业体系升级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速度,同时重点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村民居住、工作环境。在软环境上,要积极推广专业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高度专业化组织带动的服务模式,做到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提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突破农业与其他产业分离困境,拓展农村新的增长点,深入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展各种价值。

(三)完善支撑扶持体系,强化产业融合保障。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乡村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切实贯彻帮扶行动,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融资支持,对合作社的产业升级、农超对接等进行引导,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税费优惠、培育典型、项目扶持等,加大合作社对项目、企业、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激发合作社发展信心以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合作社管理,助力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