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蒙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提要]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燕赵文化的哺育滋养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燕赵儿女都在不懈地尊崇弘扬工匠精神,谱写了绚丽篇章。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提升之处。为助推工匠精神培育,现分析燕赵文化对其的正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当前培育好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地域文化这一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因此,我们在致力于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各种路径时,首当其冲的是要注重文化因素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进而采取更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工匠精神在燕赵大地的生动实践

燕赵大地南望黄河、西临太行、北枕燕山、东坦沃野。从古至今,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等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尊崇和弘扬,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辉煌璀璨,绚丽夺目。鸦片战争前,中华工匠精神在燕赵大地生根发芽,结下累累硕果。不仅赵州桥闻名遐迩,其他各种手工艺品更是数量众多,艺术成就颇丰。曲阳的定瓷“薄如纸、声如磬、釉如玉”,胎质细腻、洁白坚硬、造型奇秀;磁州的窑匠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创造了“铁锈花”等30余种装饰陶瓷技法;保定安新木制浮雕则利用各种木料本身的颜色,经分解、刨光、贴制后,能够不褪色、不变形,可以永久保存;明朝永乐帝年间,固安农民编织的柳箱、升斗、筐篮等产品,由于技术精湛,样式大方考究,而且结实耐用,远销京、津、苏等各大商埠。总而言之,在古老的燕赵大地,曾经有过太多令人啧啧称赞的产品,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产品中有很多被人们渐渐忽略乃至忘却。

(二)不甘沉沦,勇开先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结构受到破坏,中华工匠精神也被迫渐渐退场。在这种情势下,燕赵人民并没有自甘沉沦,反而勇开风气之先,燕赵大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等均诞生于河北;唐山华新纺织公司、石家庄大兴纺织公司等企业闻名遐迩。最令人引以为傲的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滦州大铁桥,历经近百年风霜雨雪和几次特大洪水,并经受住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仅经过简易抢修便能令汽车通行,为大批救灾物资进入灾区提供了便利。这座大铁桥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三)拼搏进取,埋头苦干。新中国成立后,燕赵儿女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产品产量低、工业部门残缺不全的情况下,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现如今,河北省已建立起了较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和207个行业中类中,河北已覆盖40个行业大类、184个行业中类,覆盖率分别达到97.6%和88.9%。河钢集团是国内第一大家电板、第二大汽车板供应商;首钢迁钢生产的无取向硅钢产量全国第一,是全国具备高磁感取向电工钢生产能力的两家企业之一;津西集团是全国钢铁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用热轧H型钢、钢板桩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0%、45%,改写了我国热轧钢板桩从日本、韩国进口的历史,等等。

二、当前燕赵大地工匠精神培育的缺陷和不足

燕赵大地在工匠精神尊崇和弘扬方面成绩斐然,但“工匠精神”的完全回归绝非一日之功,有很多制约瓶颈需要勇于面对。

(一)心浮气躁、诚信缺失等不良社会氛围依然。当前,人们有些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导致“快餐文化”十分盛行,竟然有人会相信“7天开口讲美语”“一个月拿下注册会计师”等种种不靠谱的事情,恨不得能马上走向人生巅峰,成为成功人士。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每一个人很难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很难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缺少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此外,诚信缺失亦是“工匠精神”的大敌。一旦诚信缺失,就会产生毫无道德约束和信用底线的非法牟利行为,就会导致操守危机、责任危机和信念危机,制假造假、剽窃等行为就会时有发生,这些都会严重制约工匠精神的养成。

(二)企业创新不足,轻视劳动者等不良现象仍一定程度的存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与企业息息相关。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就是企业家精神。作为一名企业家,要加大投入积极创新,形成良性循环;要有勤勉敬业精神,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要执着坚守,不轻言退出。目前,有些企业家迫于生存压力,尽管知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却未能以实际行动来弘扬。他们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导致产品档次提升、加大创新力度等流于空谈。在对待劳动者方面,没有把他们尊为主人翁,频繁地进行更换。这种现象不利于人心稳定及技术成熟,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三)“差不多”心理盛行,“从众”心理严重。自古以来,中国曾有过庖丁解牛、卖油翁、核舟记等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差不多精神”开始盛行起来,“差不多就行了”成为了很多人的工作及生活态度,无论做什么都不求甚解,以“差不多”为准。而那些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却被认为是较真不合群,反而成为了“另类”。很少见到对职业抱有敬畏、对工作持有执着、对质量认真负责的态度,更见不到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此外,“从众”心理的严重也令人头疼。就政府投资建设而言,各种经济开发区、工业管理园区遍地开花,办企业、办学、就业等亦是如此。

(四)教育仍以“作社会精英”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目前,人们依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小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迫于现实的压力,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没有把握好“传技”和“育人”的关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不“专业”也谈不上“职业”。由于追求成为“精英”是难以改变的社会潮流,造成我们没有对教育及时进行分流。要知道许多手工艺必须从小开始学习方能学精,以后才有可能成为大师。因此,德国等一些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流。但我国走入职业教育殿堂的学生大多是初高中毕业,升学无望后才就读职业院校,并非出自其真正的兴趣和志向。

三、燕赵文化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正负面影响剖析

回顾工匠精神在燕赵大地培育弘扬的进程,其中既有令人欣喜自豪的成就,也有着一些亟待改进提升之处。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正视燕赵文化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慷慨悲歌、拼搏自强。这是燕赵文化独有的精神特质之一。当那首着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唱响起,有人叹赏钦佩,也有人冷嘲热讽。但这种源远流长的慷慨悲歌传统,则蕴含着一种为了特定的理想信念而义无反顾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燕赵儿女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没有过退缩。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的正是这种不畏艰难险阻而义无反顾拼搏自强的精神。工匠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有着超强的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能有效化解各种消极情绪,勇于直面困难和各种挑战,凭借着殚精竭虑的奋斗、绝不服输的劲头,最终攻克技术难关、突破技术瓶颈。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弘扬“慷慨悲歌、拼搏自强”的精神。

2、开放创新、博采众长。作为工匠,他们既要注重传承前辈们的优秀经验,又要在此基础上突破常规,敢于解放思想、打破僵化、别出心裁,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大胆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将创新由可能变为现实。燕赵文化自古就具有锐意创新、变革图强的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求强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设黄金台招纳贤士,任官不为亲,经过多年经营,最终使燕国称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外,还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这些变革不仅是形式的变换、服饰的更改,更是深层次思想的更新,是强国意识驱动下的创举。回首过去,燕赵儿女始终走在前沿,不断寻找着自身的优势,最终养成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因此,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却先人们在精神领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3、爱国爱家、质朴无华。爱国敬业是工匠们从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大国重器的打造者,还是普通岗位的劳动者,都怀有一份赤诚的家国情怀。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忘我奉献、勇挑重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国爱家的传统,而燕赵人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乃至当代,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此外,燕赵人民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环境进行长期的斗争过程中,还形成了淳厚质朴、习劳坚韧的性格特征。他们朴实无华,不矫饰,虽有“邯郸学步”那样的市井风气,但与全国其他地域相比,饮食不如岭南讲究,衣着不如吴越排场,生活上不追求奢华。这些优秀的品质更会促使工匠们远离各种诱惑,潜心磨炼技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我。

(二)负面影响

1、重农抑商、重道轻术。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工匠能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燕赵大地与中华文明的某些地域一样,重农抑商、重道轻术的观念亦很强烈。这导致我们虽有“尚巧工”的传统,但“匠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由于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人们便不再追求人生发展目标的多样性,更很少有人去鼓励和资助民众去搞工艺革新,有实用知识的书籍被弃若敝屣。最终导致轻贱工商,鄙视劳作。这种思想观念使燕赵儿女的商业意识和经济观念较差,经济手段和经验缺乏,民众也缺乏经济头脑,导致自身经济落后不够繁荣,人们宁可靠卖力气吃饭,也不去崇尚靠技术吃饭。

2、内部多元、缺乏凝聚。工匠精神需要各方有着良好的团结协作。没有良好的团结协作,就谈不上工匠精神。纵观燕赵大地,其文化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燕文化、赵文化和中山文化。由于自古战乱不断,在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缺乏稳定性,人们相互之间普遍缺乏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这导致了燕赵各地域之间存在着一些隔阂。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燕赵大地的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其大局意识和地域观念无法与齐鲁、湖湘地域的人群相比。因此,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燕赵大地区域内各地的差异性,加大各地之间的交流学习,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形成铁板一块。

3、勇武豪气、游任好侠。勇武豪气、游任好侠激励燕赵之士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宏伟业绩,乃至青史留名。在燕赵大地上也涌现出了“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等英雄豪杰的典故。但另一方面,勇武豪气、游任好侠也容易导致意气用事、胆大妄为、办事鲁莽、不计后果,乃至酿成大错。目前,河北仍有少数区域存在着不遵守交通规则、因琐碎纠纷大打出手等不文明现象。此外,侠士们大多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个人价值的追求高于一切,不愿接受领导,更不愿服从集体要求和规范。这无疑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十分不利。

四、努力方向

在今后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弘扬优良传统,批判不合时宜的理念,努力开辟可为路径。

(一)更好地传承宣传燕赵文化,强化人们的燕赵意识。相对而言,燕赵儿女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不甚得力。古燕赵文化曾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宝贵遗产,例如追求独立自主的拼搏精神、海纳百川大开大合的气魄、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等,这些我们还没有完全继承下来。要想传承好宣传好燕赵文化,在注重人这一活跃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相关设施建设以及文化环境的打造。在进一步做好文物、历史遗址等保护工作的同时,多修建以燕赵文化为主题内容的博物馆、展览馆、影院、广场、公园等,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网络,提升文化品味,让人们以自己是燕赵人而自豪。

(二)加大挖掘研究力度,让燕赵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目前,燕赵文化研究大多集中在燕赵文化的特色、内涵、外延等方面,将精力主要投注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领域,对一些细微之处还关注不够。因此,我们还应致力于歌谣、谚语、饮食、民居建筑等方面的挖掘,这样才能全方位展示燕赵文化的历史风貌,更好地汲取其中的精华。近年来,河北大学燕赵文化研究院对河北太行山区的民居进行研究,彰显了该地区史上民居的独特风格,让人们更加切实体验到燕赵文化的魅力。只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方能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特色鲜明的“燕赵文化”品牌,引领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为工匠精神培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采取措施,将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入职业教育。为了让燕赵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方面,建议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用精美的手工艺品去吸引学生。要让学生知道燕赵不仅有赵州桥,还有石雕木雕、剪纸泥塑等精美作品。二是用文化作品去熏陶学生。可引导学生欣赏戏曲《赵氏孤儿》、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等,领略感受燕赵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三是用动人事迹去感染学生。古有地理学家郦道元不辞辛劳勘察水流地势,最终完成《水经注》;今有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多年致力于改变太行山区的面貌直至殉职,等等。我们要用这些事迹去打动学生,激发其报国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倾情奉献、不断提升,为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