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国内城商行依靠传统利差盈利模式获得高额利润,2004-2008年间盈利能力保持快速增长,资产利润率于2008年突破1%,此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08-2013年间始终保持在1%以上,并于2012年达到1.22%的最高点。现阶段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以及管制性利差使国内城商行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分享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红利,也因此并没有动力真正去转变盈利模式。2011-2013年,净利息收入在国内城商行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85.2%、82.9%和80.5%,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依旧高达80%以上,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使得国内城商行未来的发展面临相当大的风险。面对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深化的双重压力,数量众多的国内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国内城商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进行分析,为国内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参考。

净利润增速下滑,城商行现盈利隐忧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与经济结构调整期,国内城商行盈利高速增长所依赖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再。2010-2013年,净利润增速逐年下降,由54.33%下滑至20.02%,部分城商行,如鞍山银行、东营银行、海峡银行等跌至个位数,而德阳银行、湖州银行、绍兴银行等城商行甚至出现净利润负增长。透过城商行经营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内在需求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商行利润增长模式背后的隐忧:盈利模式单一片面,业务开展简单粗放,同质化竞争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高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红利和信贷投放,而政策红利难以持续,国内城商行未来盈利可持续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净利差持续收窄,盈利模式亟待转型

图1 国内城商行近十年(2004-2013)盈利能力趋势图

随着2012年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以及2013年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银行间存贷资金竞争加剧,加之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实行更为积极的存贷款定价策略,净利差开始走低。国内城商行净利差由2011年的2.97%降至2012年的2.92%,再进一步降至2013年的2.85%,净利差收窄趋势明显。在此带动下,国内城商行利润增速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在规模扩张导向下,近几年国内城商行负债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负债同业化趋势十分明显:2009-2013年,国内城商行同业负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9.15%,大概是各项存款增幅的3倍,同业负债占负债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09年末的9.21%上升至2013年末的22.16%,上升速度非常明显,而同期客户存款占比则由85%下降至75%左右,负债同业化推高了城商行的负债成本,使净利息收入下降。

伴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加之《巴塞尔协议Ⅲ》和国内银行业监管对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更严格要求,城商行依靠信贷投放增长来实现利润高增长,以存贷利差业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很难再适应未来的经营环境,国内城商行盈利模式亟待转型。

国内外银行业盈利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放松管制、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驱动下,美国银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这一时期,除了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外,美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净资产的比例稳步下降,由1993年的3.90%降至2005年的3.09%;同期,非利息收入占比则由1.79%提高至2.33%,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则由17%快速增长至43%,美国银行实现了由传统存贷业务向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均衡发展的盈利模式转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资产服务业务、保险业务在内的新型中间业务成为推动其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力量。以花旗银行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一,花旗以商业银行业务为核心,借助综合化经营平台,在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基础上设计了丰富而高品质的中间业务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其中间业务收入始终保持领先,占比达到70%以上,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典型代表。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营理念和金融分业格局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依赖传统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80%以上,而多数中小银行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趋势的深化,加之金融混业格局的逐步形成,国内上市银行不断加快盈利模式转型,中间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内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2006年以前不足10%上升至2013年20%。以民生银行为例,2005-2013年9年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2.49%,至2013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291.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末的2.13%大幅提升至2013年末的26.30%,与此同时,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融智型中间业务逐步取代传统结算与清算业务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支柱力量。

图2 国内城商行近十年(2004-2013)净利润趋势图

总体来看,金融市场化改革在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机会。特别是随着个人客户理财需求的增长以及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财及私人银行服务,债务融资工具和债券承销与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方面获得重大发展机会,这为其盈利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渠道。

国内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方向与路径分析

相比上市银行,国内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是金融业务准入门槛限制城商行进入创新业务领域。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券主承销业务资格、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业务资格、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资格等在内的金融业务资格均规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而多数城商行很难满足相关条件要求,相关业务资格缺失使之很难进入创新业务领域。尤其是近年来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上市银行债券承销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许多上市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获取了丰厚的佣金、手续费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逐渐发展成为重要增长极。此外,近几年随着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爆发式的增长,信托、券商、保险、基金、企业年金托管需求大幅上升,托管业务收入贡献也正在从此前的可以忽略不计,变为中间业务的支柱之一。对于许多具备主承资格及资产托管业务资格的上市银行而言,上述业务已经成为其未来业务及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而多数国内城商行则尚无资格进入上述业务领域。

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是多数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阻碍因素。1994年生效的《商业银行法》以及1999年生效的《证券法》确立了当前阶段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格局。商业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等金融企业各自从事法定业务范围内的经营内容,除规定的一定限度交叉经营业务外,禁止金融企业混业经营。严格的分业经营主要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目的,但是限制了商业银行利差之外的盈利模式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供给,制约了盈利模式多元化改革。近几年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推进混业经营,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性银行全牌照布局逐渐形成,但除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极少数几家城商行外,多数城商行仍然无法涉足非银金融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其盈利模式的转型。

因此,少数拥有丰富资源禀赋的国内城商行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拓宽盈利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逐步积累基础客户群体,打造利息收入为基础、非利息收入为增长点的收入结构;对于多数中小城商行来说,更有效的盈利模式在于明晰自身定位,将有限资源集中到特定客户群体、特色服务及产品上,打造具有中小银行特色的优势业务,实现差异化竞争,唯有这样才具有更长远的发展能力。此外,对于多数城商行而言,盈利模式的转型并不限于业务转型,还包括模式的优化,从过去粗放式的盈利模式转向更加精细化的盈利管理,通过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实现盈利可持续。

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及优化建议

(一)拓展多元金融服务,提高客户粘度,增强盈利稳定性

多元金融服务是增强客户基础粘着度,拓展盈利渠道的重要手段。随着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多层次主承销商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多的地方城商行有望融入直接融资市场,在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之外为企业提供债券承销服务。此外,具备条件的城商行可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通过涉足保险、消费金融、基金、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领域为盈利模式转型提供良好的平台基础。目前,国内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哈尔滨银行在内的几家城商行已率先向综合化金融服务领域迈步。

以北京银行为例,2010年3月,独资设立了国内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综合化金融的突破,迄今为止,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已累计发放消费贷款30多亿元,服务客户超过5万户,实现利润突破4000万元,领跑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同年5月份,与ING保险各出资50%,合资设立中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获准入股保险公司的中小银行,迄今资产规模近80亿元,竞争力位居国内合资保险公司第一位;2013年3月,由北京银行作为主要股东发起设立的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银行系基金公司扩展到城商行,北京银行综合化经营再次提速;而随着2014年1月,由北京银行独资设立的北银金融租赁公司的开业,北京银行的非银行金融牌照达到4张,比肩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银行以银行业务为核心,通过拓展保险、基金、消费金融、金融租赁、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服务,逐步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协同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及管理机制,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现收益多元化开辟全新通道。2013年,北京银行累计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9.5亿元,比增48%,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12.89%,较上年同期增加3.28个百分点,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91 亿元,占比达到35.21%,北京银行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高附加值化。

(二)深耕小微金融,强化服务能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

尽管转型路径从长期来看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中短期来看,对于国内多数城商行而言,这样的发展困难重重,这一点从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可以看出。此外,中间业务收入本身还需要优质的客户群体来支撑,城商行在资金、网点、地域等方面均不具优势,很难与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庞大、优质的客户群体。因此,对于多数中小城商行来说,更有效的转型路径在于发现、挖掘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细分市场。小微金融业务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城商行在这一领域具备比较优势,是其未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以及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支撑点。对于依赖存贷利差的多数城商行而言,小微业务仍将是其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在目前条件下也只有巩固好传统存贷利差,保证盈利能力不出现明显波动才能讲转型发展、多元化收入结构。

中小城商行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关键在于强化服务能力,即牢牢抓住小微企业在融资、经营等方面的特征,开发满足其特定需求的金融服务与产品。首先要突出“快”,快速抢占小微金融服务品牌制高点、高效审批紧抓目标客户群,建立品牌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其次要突出“多”,配备足够的金融资源服务小微企业,确保全行80%的新增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配置充足的人力资源拓展小微基础客群。最后要突出“好”,随着国内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健全,以及小微企业自身金融服务需求的转变,小微业务的发展已经从过去单纯依靠结算、贷款融资向集传统业务、财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逐渐转型,因此,做好小微金融服务要在结算、渠道、财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小微金融产品体系,从简单的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使得从融资、贷后、结算到财富管理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机构人员与小微客户进行对接,真正成为小微企业的合作伙伴,唯有如此才能做深、做精小微金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

(三)谋虑长远夯实精细化管理根基,确保盈利可持续增长

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开源节流,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这对于扭转目前国内城商行净利差持续收窄、盈利水平及收益率指标与业务增长逆向变化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尤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势必对城商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强烈冲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资金及成本约束是新金融生态环境下实现盈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法宝。

首先应转变思想,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城商行内部各级管理人员首先应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导形成自上而下的强有力推动力,使全行员工转变思想,摒弃原有的粗放式、经验型的管理思维,切实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其次,以战略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客户、产品、机构的成本收益分析为依据配置资本、信贷、财务、人力资源,将资源优先配置到战略重点领域以及资本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客户、产品及机构。再次,完善信息科技建设,建立起依托先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平台,使市场细化、客户经营、产品创新、内管理与决策支持建立在更加科学、精准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多维度盈利分析、情景模拟、风险定价等技术在管理和营销实践中的精确运用,夯实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