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柴瑞江

天津市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服务宗旨,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着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局机关先后评为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市级“爱国拥军”模范集体,局班子连续5年获得区级“好班子”优秀等次,就业窗口被评为全国人力社保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就业科被评为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届“十大杰出为民先进集体”,劳动保障服务大厅被评为市级优质服务窗口。

编织河东特色民生服务网

河东区作为老工业区、人口大区,困难群体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我们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探索出“就业、社保、维权”三位一体的综合民生服务体系,形成“以质为本、以量为基、以情为桥、以效为先”的河东特色,逐渐将人口大区转变为民生服务特色区。

积极打造就业服务“快车道”。3年来,全区累计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就业工作连续3年超额完成任务指标。我们始终把解决困难人员就业和生活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不错过任何一个需要救助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家庭。2012年以来认定困难群体8943人,实现困难群体全部优先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我们关爱困难群体的同时,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工作重点,鼓励自主创业,基本形成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小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税费减免等“六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

用心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让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力社保干部心中的大事,我们创新招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的引导,上门讲解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五七工、老工伤等个性化参保难题,各类保险参保人数逐年递增,保障了百姓生活,基本实现全覆盖。

精心打造劳动关系“和谐桥”。三年来,受理劳动争议1413件,实效内结案率100%,坚持先教育、后整改、再处罚的“三步式”执法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绘制河东特色人才蓝图

为推动人才强区战略,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结合区情特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具体举措并在实践中创新落实。

搭建引才聚智平台。建立27个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引进科技企业300余家、科技人才9000余人,吸引18名博士后来区合作服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我局推荐的教育系统杨军红同志通过了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评选,实现了我区在一层次人选上的突破。市内六区,只有红桥区及河东区产生了第一层次人选。

搭建政策激励平台。先后出台了《河东区引进优秀人才实施办法》、《关于开展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人才评选工作意见》等10余个政策激励文件,推动评选全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环境氛围。

搭建服务保障平台。建立和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对11个人才工作服务站,实行一对一服务。连续3年开展了“人才服务月”活动,送职称申报、人才引进、人事代理等政策上门,为我区科技企业发展助力。加大向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职称评聘的倾斜力度,累计评定职称1621人,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占60.1%。

展现真情为民的良好风貌

通过实施文明接待、服务承诺、行为规范等长效服务管理机制,以及公开经办程序、公开服务监督电话等措施和手段,竭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作为与百姓面对面的前沿阵地,我们深知责任重大。面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遭挖苦、受委屈的事儿经常遇到,工作中甘当百姓“出气筒”,严格按服务要求为企业群众办理好各项业务,深得百姓拥护。

争做依法行政的“排头兵”。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规范、合理,符合实际的制度。开展经常性的依法履职培训,及时准确地向服务对象宣传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多年来无违规情况,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无一例败诉案件。

甘做社会矛盾的“调解员”。认真受理投诉举报,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失业人员李香春,因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无力补缴几千元的社会保险,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参保年限,找到我们,核实情况后,局领导立即动员全局党员干部为其捐款,并陪同她一起到社保中心缴纳了社保费用,及时协助她办理退休手续,解决了她实际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

争当窗口建设的“示范点”。坚持办事公开透明,办公场所环境整洁、标识醒目,服务设施使用方便。工作制度和办事流程全部上墙公示,工作中实行“多窗口衔接”、“一站式服务”,方便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多年来,凭着真情服务,成了老百姓的主心骨,尽心尽力为百姓排忧解难,把服务实实在在送到每一个最需要的角落,送到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