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该公司于1994 年 8 月在上交所上市,证券简称“XX”。2009年 4 月,A集团成为XX公司第一大股东,现持有公司 17.47%股份。现公司全流通股总股本约6.45 亿股。

(一)公司财务数据特点。盈余管理现象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其最终结果会表现在公司各年利润的剧烈波动上。净利润代表了上市公司本期的经营业绩,更是企业的外部形象,影响投资者决策。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分析有利于粗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表1 基本财务数据 单位:元

根据上表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1.该公司 2016-2018年的净利润波动剧烈。 2016年净利润约为2.43亿, 17年却亏损15.82亿,同比下降751.16%;2018年又扭亏为盈,产生4.23亿净利润,同比上升126.71%。进一步分析发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上涨1%,但营业成本上涨5%,说明产品销售不理想。但在此基础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却增加,让人怀疑公司存在操纵利润和费用,降低利润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盈余管理。2018年实现4.23亿净利润得益于营业收入涨幅超过成本涨幅一倍,同时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大幅度减少,销售费用虽然大幅增加但考虑收入因素,数据合理。总体而言,2018年净利润数据较合理。

2.因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收益和本期获得的政府补助数额非常大,造成该公司 2016-2018年的巨额非经常性损益。但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并不高,说明了该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

(二)评价公司2016年—2018年盈余管理的指标计算后如下:

表 2 指标计算表

(三)指标分析

1.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2016年该公司因处置非流动资产产生非经常性损益高达6.65亿,2017年又因对非流动资产处理减少同时营业外支出加剧造成非经常性损益骤减,18年非经常性损益又同比增加114.76%。另外该公司利润总额盈亏不定,波动很大。通过分析,我们知道XX公司 2016年非经常性损益在公司税前利润中占据的比重很大,导致2017年非常性损益也大幅度波动,且本公司盈余的波动很大。因此,公司存在运用非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动机。

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在一般情况下都为正数,而且其数值上升表明公司的盈利情况有所好转,若该指标下跌,则需怀疑该公司盈余的可靠性。可以看到XX公司2016和2018年该指标皆为正数,但2017年却为负,这源于2017年公司亏损。2017年的骤减说明该公司盈余现金保障水平存在波动,盈利能力不稳定,加上净利润波动较大,盈余管理有待提高。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XX公司盈余管理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发现该公司确实存在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操纵盈余的动机。根据对该案例的分析,为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公司中的恰当应用,避免其对盈余的过度操纵,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企业的信息披露内容。公司需要加强披露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信息。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上市公司必须扩展信息披露的范围,重视表外披露。所以该公司内部监管部门应在会计准则基础上,加大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

(二)加大监管力度。为促进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强化外部审计的监管、加强政府监督,进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三)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细分公允价值应用标准。我们知道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性。虽然我国财政部通过明确的公允价值准则来制止管理层运用概念定义的模糊性和差异性做挡箭牌,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所以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理论体系。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发布相关指引,引导企业正确应对公允价值应用顺周期性,做出恰当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