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高等职业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按照做强、做精、做优的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构建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培育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职业精神,是指工匠们秉持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观念和态度,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的过程,使产品得到不断完善和升华的结果。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指高职院校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职业追求等方面培养高职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内涵,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全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弘扬工匠精神,是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实现新时代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迭转换,是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积极举措。其次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标准。职业院校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按照做强、做精、做优的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里就包含工匠精神文化,加强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既是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丰富,同时也有利于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研究视角,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重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同时工匠精神文化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是传达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1.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与评价制定相应的工匠精神培养计划,环环相扣,扎实推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开设《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系列素质教育课程,培育学生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内涵,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

3.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为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的元素,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训实操等各环节中,将二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学中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二)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启迪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想保障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必定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在工匠精神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1.高职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低效教学模式。要在语言、方式和手段上转型,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把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到思政课和专业课讲授中。由灌输转为对话,变“独白”为互动交流,由理论讲解转为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力,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2.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一线,了解生产和管理的现实情况,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研究等过程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等,引导教师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感知工匠精神,进而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同时拓宽“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从企业中引进德才兼备的行业专家成为专职或兼职教师。

3.高职院校增加师资培训的费用,教师通过外出培训,进行交流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四个层次。精神文化指学校的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制度文化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物质文化指校园建筑设计与景观绿化等校容校貌;活动文化是指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各个层次的设计和建设,积极传播、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厚德强技、尊重劳动、努力踏实、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氛围。

1.树立典型人物示范,熏陶工匠精神。树立高职院校中的大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团队、技能大赛的示范宣传;树立在工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邀请企业专家与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做讲座,交流分享,讲述他们的实践工作阅历与经验,传递亲身经历与感悟,使在校学生感受企业工匠精神,用匠人匠心思想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宣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通过互联网、校园贴吧、微信自媒体、电子屏、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工匠精神的大力宣传,让学生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身有所感、心有所动。

2.通过文化活动引领,营造工匠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服务社区活动等,例如举办各种文化节、音乐节、辩论赛、诗歌朗诵、技能大赛、运动会、参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或者挑战竞争的氛围中身临其境,感受、体验、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塑造自己的工匠精神。

3.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都有地域的发展特征,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结合学校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所在区域、社会习俗,打造自身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出新,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打造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特色文化。

(四)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外界的要求转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从而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达成自身发展的目标。

1.高职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就业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全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要转变观念,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充分修炼自身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热爱自己的专业,坚定信念,积极进取。

2.高职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树立目标。工匠精神需要潜下心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大学生通过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帮助高职学生找到定位,分解目标,学会计划,脚踏实地,专心学好专业知识,摒弃浮躁的功利心态和贪图安逸的生活状态,成为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

3.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技能大赛,实习实训,志愿者活动等,获得亲身体验和感悟,这是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实践学习,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修炼匠心匠德,纠正错误的观念与认识,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培养自信坚强的品质,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积极探索与实施,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传承与创新工匠精神,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