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璇 蔡春玲

一、前言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也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深远的,更是潜移默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意味着乡村社会发展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发展也要兼顾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全面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40 多年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经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的生活也逐步富足美好。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需求提出了更广泛更多元更深层次的要求,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表现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则集中体现在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乡风文明建设的不充分。因此,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层次追求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方面内容,这表明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手段之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振兴,对于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农业强”来说,“农业”不只是狭义上的农业,而应包括在乡村的各种产业,在乡村不断挖掘沉淀在乡村大地上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刺绣、点翠、纺织等传统手艺,鲁川粤苏闽浙湘徽的饮食文化,宗庙祠堂古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农村美”来说,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价值,比如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可持续发展观,为乡村社会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批判了现代工业对乡村自然资源的无节制不合理的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现象;对于“农民富”来说,富的不仅是农民的口袋,更是农民的脑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以增强内生动力,从思想上根本摆脱贫困的问题。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自信就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认同,它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发展,更来自于党带领实现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既要服务于村民,又要用于促进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断的发展活力。然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符合乡村社会实际的新的现代文化模式尚未建立,而城市的发展模式及其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村民们因为对乡村发展的信心不足,从而更加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能很好地带动乡村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乡村文化,由此激发他们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实施乡村振兴,可以缩短乡村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差距,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三、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主体空心化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能否充分发挥在文化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乡村和城市在空间上不断融合,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一方面,乡村中青年劳动力进城上学、务工,常年不在农村生活劳作,乡土情结不够深厚,加之在城市中接收到多种多样的价值影响,他们没有时间去关心乡村传统文化和手艺是否得到传承,更愿意去到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儿童和老年群体。乡村的儿童本应是文化振兴的未来力量,但由于常年和父母分离,他们很难对乡村文化产生浓烈兴趣。留守的老年群体虽然对乡村充满留恋充满深情,但对于乡村的文化振兴却是有心无力。文化传承主要依靠人,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由于各种原因正在逐步减少,导致很多传统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文化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但乡村面临的少年人不想承、中年人不愿承、老年人无人承的尴尬局面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问题之一。

(二)乡村文化地位边缘化

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冲击着村民的价值观,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由于思想的偏差,部分人高傲且无知地认为城市处处优于乡村,前者代表的就是“文明”与“富裕”,后者则意味着是“愚昧”与“贫穷”。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发展,一些村民行走于城乡之间,使得他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发生了消极变化,过分注重物质条件,拜金主义一度盛行,个人主义抬头,价值观畸形。而对于传统农耕文化中“以德为荣、以礼为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行为规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规范,勤劳淳朴的生活观念,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嗤之以鼻。部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失衡,城优乡劣的错误想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乡村原有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乡村文化日趋式微,不断被边缘化。

(三)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在政府和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在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失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参与度、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单纯的模仿城市公共文化模式未能结合乡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使得乡民难以从公共文化的服务中得到真正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结构失调。现阶段,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在乡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而在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文体活动的投入相对不足,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基层组织对于乡民文化活动的真实需求研究不足,导致政府资金虽也投入不少但无法提高乡民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最后,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比例中,中老年人占多数,缺乏年轻力量,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兼职人员占比较大,人才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这是由于乡村薪资水平较低、福利待遇较低、晋升空间小,使得乡村留不住人才,加之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对文化活动持消极态度且经费紧张,导致留在乡村的人才无法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复兴乡村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首先,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而在农耕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治理理念与价值,例如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有着积极作用,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方式与现代农业先进的技术,将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起来,保护乡村的原始风貌,走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道路。其次,尚贤重能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由此乡贤文化也是乡村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种文化。乡贤在乡村生活中往往扮演着乡村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引导者和乡民行为的规范者的角色。一方面,留住乡村已有的乡贤群体,既要为他们提供参与村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平台,也要完善各种配套保障措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开展新乡贤的培育工作,为乡贤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他们可以是退休干部、老工程师、老教师等反哺家乡,也可以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可以是功成名就企业家、投资者,激发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热情,凭借他们自身的号召力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最后,具有浓烈地域性和内生性的乡村民俗文化看似最朴素,但却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复兴乡村民俗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民俗、抵制和反对各种陈规陋习、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挖掘并整理乡村优秀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加大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将乡村民俗文化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建设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

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乡村生产、生活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从乡村生产生活的具体实际出发,扎根于村民赖以生存的大地,融合当地的人文风情,彰显出乡村独特的人文精神,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信仰,外化于自觉行动。其次,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发展乡村教育,提升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大力挖掘并宣传道德模范典型,进一步促进村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促进家庭、邻里、乡村的稳定和谐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最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手从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乡村基层文明队伍建设两个方面,鼓励文艺作品的创作,创新文艺活动出演方式,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很好的满足村民精神需求,让村民积极主动投身于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振兴当中。

(三)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乡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得有丝毫懈怠。首先,从资金上来说,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刻不容缓,以公共财政来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在合理分配文化资金的投放比例的同时,也要创新文化资金的吸纳模式,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其次,从供给方面来说,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再是简单地送书、送戏、送知识下乡,而是结合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当地特色文化产品,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消费,拉动内需。再次,从人才方面来说,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人才是关键,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文化事业选人用人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度,鼓励文娱活动爱好者、工作者为乡村公共文化提供志愿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最后,从运行机制来说,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对于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效能具有重大意义,借鉴先进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革新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协调管理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估及检查机制,真正的让文化成果以最大效益惠顾乡村人民。

引用

[1]舒坤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03):123-125.

[2]李会敏,方媛.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价值体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1):49+70.

[3]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11-118.DOI:10.19714/j.cnki.1671-7465.2021.0092.

[4]陈文胜,李珺.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J].江淮论坛,2021(04):143-148.DOI:10.16064/j.cnki.cn34-1003/g0.2021.04.020.

[5]吕宾.文化自信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J].湖湘论坛,2021,34(04):71-84.DOI:10.16479/j.cnki.cn43-1160/d.2021.04.007.

[6]周柏春.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J].学术交流,2021(07):141-150+192.

[7]甘迎春.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振兴路径构建[J].农业经济,2021(05):38-40.

[8]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02):73-79.

[9]朱志平,朱慧劼.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共同体的再造[J].江苏社会科学,2020(06):62-69.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20.06.007.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17.009209.

[11]共产党员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 https://news.12371.cn/2017/12/29/ARTI1514548988259610.shtml

[12]搜狐网.习近平: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EB/OL] https://www.sohu.com/a/210306290_16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