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超

一、前言

产权清晰界定是企业持续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治理与众多利益主体存在关系,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还关联着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给企业多个利益主体提供权益获取的依据,企业治理结构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结合企业治理评价的具体情况,需要对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加以标准化设定。

二、企业治理结构评价体系构建控制与风险管理基本概述

对于企业治理结构评价,即借助规范化治理评估指标,采取量化的手段充分描述企业治理情况与效果,妥善的研究标准化评价方式,直接凸显企业治理的整体质量。构建企业治理结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治理理论完善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还能够优化立法,使得法律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从多个维度上分析企业治理潜在问题,提供对应修改计划[1]。治理结构评价之后,企业会加大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整合资本市场组成结构,便于企业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企业治理的基本理论,包含几个层面:一是资本雇用劳动,那么物质资本人员具备企业的管理权力与剩余资金索取权利;二是劳动雇用资本,那么人力资本人员具备企业管理权以及剩余资金的索取权利;三是利益相关这分享,那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具备企业管理权以及剩余资金的索取权利。按照多个角度,构建不相同的治理理论结构,也就是股东利益结构、经营利益结构与利益相关者结构。企业治理质量的高低与治理成效的好坏,都密切关联着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效益获取,也就是说企业治理中应从多个角度出发保障治理水平。

针对企业治理中潜在的风险管理,即在企业多方利益者进行组织实践中,给予产权价值的实现风险进行科学预防与调节,目的是通过最低成本得到最大安全条件支持。计算产权机制创造的风险指数,判断好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果,若潜在风险因素,要实施对应监控方 案[2]。风险管理是有效的前提下,代表利益相关者的操作过程。基于这一个角度,风险管理的本质便是企业利益人员制定的一个保障产权方针,优质化的治理计划整合是提高财务报表加工质量与盈余资金调节质量的核心手段。另外,企业风险管理上,体现出动态过程,依托企业董事会与其他人员一同执行,作用在方针制定且存在于企业的经营中,目的是研究企业管理的多个项目,把企业风险调整在一定范围,科学的保障企业目标可高效率落实。那么风险管理和董事会与其他人员等相关主体存在关系,各自承担不相同任务。企业内部的利益主体进行风险管理,应按照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如方针目标、管理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规目标[3]。方针目标主要是董事会承担风险管理的巨大职责、管理目标与合规目标主要是管理者与其他人员应各司其职、报告目标包含财务报告以及非财务报告两个模块,实现程度依靠全部利益相关者努力和奋斗。不论是任何企业治理主体,都应切合实际的判断企业治理潜在风险,及时控制企业风险蔓延。由此,风险管理的工作中,企业各个人员都要进行职责实施,基于既定的条例执行风险管理工作,随时随地察觉企业风险容量。

三、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视角,构建企业治理结构评价体系的相关对策

(一)股东会治理结构评价模块

其一,股东会机制介绍。股东权利有:知情权,即股东拥有权利检查企业的章程、查阅股东会议记录与报告;提案权,即股东拥有权利针对治理情况提出想法,可需要经过某种程序最终明确;表决权,即股东拥有权利加入股东会议,结合一定股份比例实施自身的表决;收益权,即股东拥有权利得到企业经营生成的收益,给予增资以及转让股份进行完全确认,得到对应财产收益;诉讼权,即股东拥有权利在尚未获取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法律诉讼的支持,继而维护自身权益。实际的评价指标设计有三点。第一点,是出席企业的股东存有表决权要占据总表决权一定比例,关联《公司法》的文件,股份企业股东大会决议划分特殊决议形式以及一般决议形式,前者应保障会议股东拥有表决权能够被总人员的2/3 通过[4];后者保障会议股东拥有表决权能够被总人员的1/2通过。第二点,是股东投票流程应体现出规范性,大多数情况按照直接投票的方案进行,以合理保护中小股东权利为出发点思考累积投票方案的实施可行性,换言之股东拥有的任何股份都应和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相同具备投票权,这样股东一方面能够集中化选举个体,另一方面把全部投票权分散给人员,最终结合投票的结果明确董事选择结果与监事选择结果,更是一股多票的集中体现形式。第三点是股东会信息的获取渠道应足够合理,按照公平工整的思维,确保所有可以加入股东会的股东可动态掌握股东会建议发表的权利,股东会安排董事长与提名董事长的环节围绕规范化原则展开。

其二,股东会实际效果。治理评价指标中,股东会的运作效果分析,指标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明确企业管理战略与投资方案的情况;第二个层面是关键问题的处理安排股东会一同讨论实现,关键问题有企业股票回购现象、企业分立现象、企业合并现象、企业解散现象与企业清算现象、发行企业债券、董事会成员报酬支付、监事会成员报酬制度和企业注册资本变更[5]。

其三,股东权利。首先是知情权,实际的指标涉及:企业应有效地明确股东接待来访方案、股东问询方案与股东联系方案;企业给内部全部股东提供之前治理报告;形成企业专业化网站,对外公布信息与数据应被时效性更新,本质上这也是信息数据披露的途径,尤其是财产信息数据披露以及非财产信息数据披露[6]。其次是投票权,股东会选取累计投票机制,最近几年中小股东参与临时股东会,利用无限售形式流通股东主动出席会议。加入企业股东会表决权占据总数量80%的情况下,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且企业章程应对大股东权利实施起到制约作用。最后是收益权,指标有:企业不出现累积亏损,同时保持大于等于两年盈利的局面,开展对应先进配置。同时企业安排红利期间要保障同股同权,增加股票发放数量的过程中确保股东拥有平等购买的权利。

(二)董事会治理结构评价模块

其一,董事会机制。董事会作为股东对企业加以管理监督的关键实体,具备对应作用。董事会可起到代表股东实施决定的作用,监督企业管理层保障股东的合法利益,增强股东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董事会的要点便是对企业的决策与发展趋势进行审核;董事会应体现出一定的独立化与多元化特征;董事会专门委员成为提升董事会整体效益的必备方式;董事会的核心环节便是让董事会有效运转,同时保持权责清晰化。整体的指标有:董事会明确规范与科学的关键决策;职工董事可进行重要决策;董事长以及总经理两者要互相监督,也就是两个职位不可安排相同的人员兼任;董事薪酬受到董事会委员会的决策影响,通过所有董事表决明确,安排监事会人员充分监督和实施;董事岗位交换制,避免职务之间出现“串通”现象;董事会的加入率超过90%,高加入率的企业董事会应尽力营造优质化企业治理气氛,体现出民主决策的作用[7]。

其二,董事会组成结构。指标有:董事会满足对应规模,按照美国公司的分析样本,董事会现有的规模可与企业整体价值呈现之间存在曲线联系,大于等于九人是比较理想的企业董事会规模;设立方针专业委员会,立足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文件,重点职责便是给企业设置长时间经营的投资决策,提出针对性改正建议;设薪酬与考核一体化的委员会,按照相关文件需求把职责定位在董事和经理工作者考核的标准模拟上,开展考核活动与提出方案,构建完整的审查董事与高级管理工作者的薪酬计划;设立审计委员会,职责以倡议聘请审计单位和监督企业审计方案为主,保证审核企业实际的财务信息体现出披露的特征,实现高效率的内控制度审查目的;设立提名专业委员会,分析董事与经理工作者的挑选条件,大范围获取满足条件的董事人员和经理人员,给予董事候选者与经理候选者提出审查建议;董事会应拥有职工以及中小企业股东的代表人员。

其三,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大于等于总董事会的50%,使得企业董事会存在独立条件;独立董事不应该是身兼数职,也就是不能充当其他企业的董事;独立董事结合具体现象得到薪酬奖励;最近几年独立董事召开董事会的指标。

(三)监事会治理结构评价模块

其一,监事会机制。监事会的职责:监督董事会具体运作的科学性,让董事会和企业管理层人员正确实施权利,更好维护股东的综合利益;直接把信息汇报给股东大会、定期得到财务单位提供的财务管理系统,不具备董事会的决策权,可拥有权利得到财务管理信息资料;不直接对企业的总裁进行监督,而是要首先获取总裁同意。指标有:监事会主席不可在企业之中身兼数职,即经理身份与高级管理身份[8];监事会包含其他企业的成员,强化监督管理重视意识;监事会有职工监事,确保其可代表对应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

其二,监事会运作效果。指标有:成员在董事会会议体系中的列席现象;企业监事会对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记录情况,特别是监事会记录信息;分析董事会与经理行为,研究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的权利使用方向,避免权利运用违反企业的章程,开展具体化企业治理结论;股东大会报告,若存在董事与经理行为对股东自身利益产生损害的影响,要及时纠正和优化。

四、企业治理创新的相关影响因素

(一)内部条件层面

企业治理创新中,一般情况需求较多来源于不相同部门的工作者互相配合,想要取得治理创新的成效,要树立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可因为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企业内员工对于创新活动的理解难以达成一致。可任何企业都包含一定企业文化,员工拥有思想价值观念,此种文化和思想均是长时间积淀的,具备显着的持续化特征与稳定化特征,保守的企业文化会造成员工不能及时革新先进的治理理念,那么创新活动的设计无法落到实处。

(二)外部环境层面

基于现代化的企业创新,治理创新是存在高风险的特征,即便充当具备探索化的管理活动,还可能面临着一定困境。此种治理活动应建立在法律保障基础之上,法律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体现形式,应动态优化治理方针,切合实际的给企业提供生产力创新依据。那么企业的治理活动备受外部环境风险影响,若治理创新的特征需求不能有所突破,便会出现矛盾以及冲突,继而引发企业治理的风险。

五、企业治理创新的风险控制

(一)关注信息化模式建设

信息化时代中,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基础工具。对企业的治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即企业借助先进技术的优势,最大化的开发与运用企业资源,切合实际调整发展机遇,主动进行企业治理,使得企业的整体治理水平可稳步提升。不管是企业的哪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强调信息化建设,动态加工具备价值的企业治理信息,真正给企业的决策方案拟定提供服务。对应的,企业治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环节和管理环节,完全收集与研究企业整理信息。

(二)关注市场趋势的预测

处于新时期的发展环境,每一所企业都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威胁,那么企业治理工作中应增强技术水平,保障企业治理参与者具备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大规模的生产形式中打败对手,还可通过并购的手段对其他相同企业加以合并,企业要面对市场的变化需求,调整好治理方案,强化企业产品的推广力度,吸引消费者目光,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继而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排除市场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因素。

(三)关注人性化治理模式设置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内部治理工作的创新,应调动人员的力量充分实现。因此企业在具体管理上要尝试体现出组织体系的人员潜能,凭借人性化的管理方案创新治理手段[9]。换言之,企业给予员工实施物质层面激励、精神层面激励以及目标层面激励,按照分权操作与守群操作让员工拥有较多权利,挖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企业内部的上下游环节互相协调,利用好先进技术,巧妙融合信息流和资金流,最终致力于企业整体运行成效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视角进行企业治理结构评价体系构建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只是应具备创新的活力,还应该跟随市场变动趋势大力革新。促使企业的升级与转型更为便捷化,妥善处理企业治理的困境。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视角形成完整的治理结构评价体系,全方位发挥多个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对企业治理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使得企业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获取较多的企业治理效益。通过关注信息化模式建设、关注市场趋势的预测、关注人性化治理模式设置等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综合治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