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一、前言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新时代下推动产业创新、经济转型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条件下,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逐步超过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成为生产要素中最为关键的主导因素。而人力资源自身有着吸附性、流动性、主观性,需要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发挥人力资源在科技应用、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效用,有效地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并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为经济注入更多的动能。本文根据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针对如何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突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展开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累效应

人力资源作为构成人力资本的基础要素,通过落实人力资源投资,获得人力资源收益和价值,可发挥资本性质资源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资源的组合和重新配置,不但打破原本区域划分经济主体的方式,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深度合作,还能通过人力资源对知识、自我能力、资源持有量的提升,形成累积效应。利用弥补的方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各类资源的配置率和使用率,从而帮助经济持续增长。具体而言,一方面,人力资源有着较高的流动性。在经济体内,人力资源的流动速度更快,可使各类经济主体相互合作和相互补充。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要进行差异化的调整,保障在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协调补充,形成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更好应对社会转型变革对区域经济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可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应用,对资源使用情况和资源持有量进行调整。减少产业在资源上的投入,并使其持有更具实用性的资源。同时,针对生产要素中资源存在的不足,通过发挥自身的工作效能,弥补各类资源上的不足,提升产业整体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强化运行效能,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人力资源成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关键资源

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变革,改变了对岗位工作和人才能力上的要求。企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新型人才。对就业市场中复合型、创新型、合作型的人才有着更多的关注,同时,这类人才也更容易完成就业。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造成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在较高的就业期望下,愿意选择大企业、事业单位,在更为稳定的产业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人力资源出现偏好性质的流动,使很多地区的人力资源量不断提升。例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很多毕业生和有着就业需求的人才,他们更倾向于在经济发展潜力大、经济环境向好的城市发展。这种就业趋势不断加剧,造成很多农村、乡镇、偏远地区人力资源持有量不足。很多产业获得人力资源上的支持不足,难以通过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相应的价值和回报。而面对这类问题,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宏观的角度,通过政策的扶持,使更多人力资源补充到经济落后地区。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工艺,带入落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为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内在动能。而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而言,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减少城市资源上的压力,解决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使产业内部人力结构更为完善,人力上投入的成本缩减,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同时,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通过资源的合理应用,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1]。

(三)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人力资源是生产技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产业生产活动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很多企业为适应需求的变化,开始进行内部生产结构上的转型升级。而人力资源作为基础的动能,也会快速引发产业技术的变动,并最终带来经济的增长[2]。

在早期工业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企业获得人口红利。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所带来的动能,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过渡。劳动力自身的价值降低,使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而是转向生产销售,造成很多企业内部发展动能不足,出现人力资源上的危机。

而信息技术带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使产业迎来新一次的挑战,需要产业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型的产业结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新知识、创新成果、新技术,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很多产业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达到其他生产要素无法达到的效果。这种变化,开始使企业关注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并开始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同时,产业转型迎来新的风险和危机,而人力资源的储备,可进一步强化产业的风险承受力,帮助产业平稳度过转型发展的过渡期,实现产业效能的提升,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3]。

三、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注重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建立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注重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建立精细化、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积极改变以往约束式的管理模式,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化发挥员工活力和工作价值,进而产生高效的工作能力[4]。第一,结合员工岗位特点,深入调研、分析具体工作情况。针对员工社会贡献程度、自身价值等多种因素,制定对应的职工晋升方案,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第二,秉承公平、公正的发展理念,在人才招聘工作环节,要做到严格把关,保证引进的人才高度适应工作岗位,岗位薪资待遇也符合员工发展预期。第三,让全体员工参与到人才招聘、考核、激励等工作中,实施全体员工监督与听证措施,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公开、透明。第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为员工提供外出进修、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岗位晋升奖励、年终奖和假期等激励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肯定员工的各项努力,加快员工成长步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第五,针对新老员工、不同岗位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减少纯理论传授,配以直观的现场训练和案例剖析,让员工在更先进的培训中学习经验、提升能力,以利于自身和企业发展。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与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必须重视发挥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局面,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和特点,搭建科学、合理、公平的制度与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同时,加强对资源的合理调配,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建立法制化的调控手段,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构建符合我国特色,且适应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人力资源调控过于盲目的问题。二是针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真实状况,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5]。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彰显人性化特征,凸显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等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依赖于人才实现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可过于刻板,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注重给予人才交通、食宿、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建立员工晋升制度,定期实施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员,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岗位待遇晋升,以此来为员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三是除了要发挥政府和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外部保障和内部支持,还应重视落实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组建一支专业的监督小组。定期审核、检查法律制度落实情况,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间接带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制度与考核体系,把人的工作能力定性考察与工作成果的定量考核有机结合。围绕人员职业素养、敬业态度、工作能力、绩效水平、岗位适应力等多方面展开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员工业务能力,以此来提升考核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公平公正性。五是针对绩效考核制定申诉机制。如果员工对自己的绩效成绩有异议或考核方式有建议时,可选择在规定时间、规定平台内申诉。管理层也应及时回应,并给予合理解释,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自主发言权和诉求。

(三)借助科技手段搭建经济管理平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我国各个经济发展领域,为助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若想真正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发展定位,借助科技手段搭建经济管理平台,面向各个经济管理方向、区域和模式展开规范性、信息化管理,有效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大环境[6]。首先,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济管理平台构建的关键,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精准定位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性。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集成融合经济资源,创建优秀科技发展环境,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其次,在经济管理平台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为导向,联合认证机构、地方高校与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如采取校企合作形式整合人力资源,为企业经济发展囤积人才资源。或是与认证机构协作发展,提升企业信誉度,增强其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营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大环境。此外,构建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多类型、覆盖广泛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整合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向的人力资源信息,合理掌握人力资源流动方向,使之成为社会共享资源,进而减少供需方面的矛盾。

(四)建立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强人力资源风险意识

积极建立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源风险评估力度,增强人力资源风险意识,保证企业能够在人才流失的第一时间做好应对措施,避免岗位人才空缺影响工作绩效,从而阻碍企业发展。第一,积极搭建管理层与人才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机制。及时了解人才行为、心理活动与工作需求,深入剖析人才去留原因,结合实际从人才的职业规划角度分析,了解员工发展需求。比如,在企业网站中搭建意见反馈板块,引导企业员工通过该平台及时提出自己的诉求、发展意愿和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意见与建议,管理层也应及时给予意见回馈。还可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与员工私下沟通、交流,了解员工近期工作状态、遇到的生活与工作难题、工作压力与发展期望,掌握人才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考虑斟酌人才能力,进行岗位调整。或采取加薪、激励等措施挽留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大、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第二,建立专门的人才风险评估机制,实时监测各个工作岗位的人才发展情况与心理活动。在发现人才出现辞职、换岗等心理期望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薪资激励、人才挽留或新的人才引进等办法,避免因人才流失而导致工作岗位空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作为资本性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发挥调节性、促进性的作用。不但通过人力资源的累积,增加产业内在动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还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利用知识、技能上的优势,加快产业生产效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而缩小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然而,各大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容易出现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造成很多人才本身的价值难以发挥。对此,面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精细化的资源管理体系,并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要想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需要建立各类绩效考核制度,展开外部监督和风险评估,增强人力资源的风险意识,树立人才战略目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和支持。

引用

[1]时书霞.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研究运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4):79-84.

[2]余俊杰.中南半岛次区域官方发展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2.

[3]陈泽侠.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2.

[4]旅游业协同发展的逻辑路径研究——基于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视角[C]//.202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旅游人才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2022.

[5]韩美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6]蒋玉婷.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五).2019.

作者单位:新泰市国有莲花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