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一、前言

2021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将湘赣边革命老区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作出战略部署,在厘清两者耦合目标和现实困境基础上研究共进路径,有助于对接国家发展要求,加快湘赣边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二、湘赣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耦合

探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目标方面的耦合性,有助于实现湘赣边从乡村振兴战略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演进。

(一)战略目标的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从“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的重要论断,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全党目前必须集中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农业发展速度不加快,四个现代化就化不了”[2],再到新时代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3],都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制定的现实图景。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从战略全局角度来处理城乡关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统一的富裕,是消除城乡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两者协同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政策目标的耦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2018 年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2035 年和2050 年为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两大任务目标,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即由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到农村富裕的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两阶段政策目标正好与共同富裕的“两步走”目标相对应。两者恰好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相契合,耦合于城乡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终实现2035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50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转变。

(三)时代目标的耦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内容特质看,“五大振兴”是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其中,产业、文化和生态振兴是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需要。人才和组织振兴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促进治理有效、强化精神滋养等,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相契合。从现实旨归看,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秉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之力化人民之急,以人民之需解人民之困,实现人民群众的福祉。从实践路径看,“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4]。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不断激发农村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所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共同富裕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5],所以,共同富裕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实现“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全民共富”“全面富裕”。两者统一于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方式和手段,以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目标。

(四)价值目标的耦合: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共同富裕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从消灭贫困落后、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到文化振兴、治理有效等精神层面追求,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到物质与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共生的共享、共谋式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在破除经济社会发展鸿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基础上,打破对物质的片面追求和强烈依赖,脱离低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催生的金钱政治、贫富差距、生态破坏、文化凋敝等不平衡不充分的文明发展状态。两者从生存到发展问题的价值关怀,筑牢民生保障的坚固防线,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种从强调物质文明到物质、精神文明两手抓再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为构建公平和谐的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案。

三、湘赣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提出,到2035 年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形成红色文化繁荣、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协同、生态环境优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民生活幸福的革命老区发展新局面。但是,湘赣边在实现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仍然面临着新的现实困境和治理梗阻。

(一)贫富鸿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不硬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412 元、18931 元,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状况仍然比较突出。湘赣边一些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基础薄弱的地区,问题更为明显。尤其突发应急事件发生以来,湘赣边一些以发展旅游业、农业地区,相对贫困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没有效率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是乏力、低质量的,缺乏公平正义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没有动力、无意义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物质财富积累是“牛鼻子”,以上问题将会导致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缺乏坚实、充裕和可持续的物质基础,难以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从而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也难以激励人民群众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幸福安全等有更高追求,最终导致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识别困难: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识别机制不全

湘赣边一些农村存在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是一个发展性和复杂性议题,对两大战略成功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界定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识别的信息精准度取决于数据互联互通的程度,其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加上多元化的致贫因素加上返贫预警和防范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其比绝对贫困更难识别。从现实情况出发,湘赣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如何明确制定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振兴的识别机制和衡量指标,细化到产业数量、产业规模、产业效益,文化形态、文化影响,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组织规模、组织结构,生态指标、生态结构等方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明确识别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的过渡,在收入高低、资源多寡、能力强弱、健康与否、教育程度、安全状况、公平正义等方面进行有效识别和监测的机制尚不健全,衡量标准尚不明晰,覆盖人口、区域范畴也不确定,给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带来了重大难题。

(三)政策迭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政策衔接不畅

一方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政策衔接不畅。在湘赣边有些地方过去片面追求脱贫速度,引进“短、平、快”的脱贫项目,最终导致扶贫边际效用递减,极易出现受到外界风险冲击而再度返贫的情况。对此,没有及时优化水平治理和垂直治理结构,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认真评估,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时期行之有效的贫困治理政策,从而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政策的有效衔接,促进三者在目标、过程和结果衔接中依次推进、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政策衔接机制不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衡量指标、战略重点和长效机制等方面有所差异。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要从“五大振兴”构建评估指标、评价体系、政策支持,主要聚焦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农村环境等方面。共同富裕要在乡村振兴衡量指标基础上,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层面构建评价体系,用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中等收入者占比、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和居民收入流动性等指标来综合判断物质水平,用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等判断精神水平。当前,湘赣边在两者具体的政策举措、衡量指标和评估体系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推进过程中出现交叉重叠、责任模糊、举措不明等问题。

四、湘赣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共进路径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中,前者是后者的必经之路。探究湘赣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共进路径,对实现两者终极目标具有现实必然性。

(一)物质富裕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是关键前提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表明,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两者目标的关键前提和客观基础。所以,湘赣边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泛珠区域合作为契机,以打造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切实提高公平分配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以后,加强精神贫瘠问题治理,激发群众对未来高质量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奋力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6]的目标。以物质富裕实现低收入者群体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加强,促进城乡差距缩小、城乡融合加快、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以精神文明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繁荣、人民精神产品丰富、幸福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奋力实现。以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程度为主线,在物质与精神协同推进中实现共进目标。

(二)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是重要手段

首先,促进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解决“蛋糕”如何做大的问题。当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在产业。实现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物质支撑。在产业振兴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做好产业选择,产业没选择好,就没有后续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效应。做好产业选择主要基于政府这个外部主体和农民这个内部主体。但是,当前大多农村人才结构失衡,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存在知识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强、视野开阔不够等问题,缺乏选择与本地区因地制宜、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可持续性产业的能力。在此情况下,有的实施“内部主体自主选择”模式,老百姓在能人带动和引导下,形成产业选择和发展合力。更多地方选择“外部主体选择在先再到内部主体认同”这种由外到内的产业模式,政府及专业部门基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市场状况以及产业本身的可持续性作出产业选择判断,再进入到老百姓的认同与接受层面。成功产业应该是“政府科学选择+百姓高度认同”相结合、高度一致所达成的合力。产业选择好以后,就进入到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市场分析、找准市场定位、维护市场秩序等,对产业发展进行政策、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引导与扶持,不断壮大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优质化、特色化、惠民化产业,以产业振兴强化物质基础。

其次,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平衡好“蛋糕”如何分好的问题。当前,我国进入到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阶段,也就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了有效统筹效率与公平。在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外部风险和制约因素。例如,市场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对市场环境、市场秩序、要素流动、分配方式等进行调控,以此来逐步建立和完善惠及城乡居民、公平公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还可以依靠政府调控手段,推动资源下沉基层、下沉乡村,不断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从分配的先后顺序来看,市场机制侧重于初次分配领域,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充分发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强化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环境公平和谐等。同时,通过完善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机制、以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调节行业间收入分配等,从而打破城乡市场要素壁垒、调节城乡结构巨大差异,在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过程中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三)长远目标与具体机制联同规划是有效保障

一方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急不得”的重要任务,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共同努力下,凝聚思想共识、实现行动自觉,朝着目标奋勇前进。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又是“等不得”的重要使命,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分步骤、分阶段,有条件、有规划地设置具体体制机制,一步一步推进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的实践路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体现,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需要。从内部环境来看,是释放农业资源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需求、追求高质量美好生活的关键举措。

由此,一要建立高效具体的监测识别机制。必须从主体、内容、途径、动力、过程、目标等方面明确其具体的指标要素差异,以便更好促进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和实效推进。二要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加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打破城市市场要素壁垒,将城市市场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以降低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系列弊端,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生态、人才、组织、社会等方面实现真正的协调发展。三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农村与城市居民在物质财富收入与精神生活追求中的差异感、破碎感,促进城乡之间在追求公平基础上的良性互动。

五、结语

湘赣边是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两大战略实施的重点探索区域,在把握两者战略、政策、时代、价值目标等方面内在耦合性,厘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通过物质富裕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长远目标与具体机制联同规划等路径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对于将湘赣边革命老区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推进湘赣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