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微信平台在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信平台有助于加强师生交流,有利于学习资料的共享,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还能提供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平台。

【关键词】微信;大学英语教学;移动学习

【作者简介】卢淑玲,广东科技学院。

一、前言

微信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交流平台之一,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交流已然成为了主要的移动交流方式。微信不仅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也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不断拓展微信中对教学有益的方面,同时也要引导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微信平台进行英语学习。

二、微信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加强师生、生生交流。班级微信群已成为了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我的班级,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组建起微信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可以课后在微信群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俨然已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现。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能及时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另外,微信群也有助于班级管理。英语科代表经常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及时完成作业,按时交作业等。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理解不够清楚的同学,也会在微信群里提问,除了老师做出解答外,其他同学也会帮忙回答,相对传统交流方式,效率提高了很多。除了班级微信群,我们班的各个学习小组也建立了微信群,在做小组任务时,他们能便捷地分配任务、交流合作。

2.提供学习资料的共享平台。微信可以发语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用微信向同学们推送学习资料是如此方便快捷。我经常在微信上推送中国日报上的文章给同学们阅读,有时推送一些有助于英语学习的公众号。同学们也会推送一些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文章到微信群。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轮流来承担起学习资料的分享任务,每组负责一周的推送任务,这也促使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一些材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同学们不但可以借助微信获取一些英语学习的资料,也能借助微信群或朋友圈和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3.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微信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上,由于时间有限,并不是每次作文都会交上来批改。有时我会在写作课上挑选出几篇比较典型的作文,拍照立即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一起来点评并修改这些作文。因为写作中有些常见的问题是大部分同学都会犯的,通过一起点评加深了大家的印象,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课堂上利用微信让大家及时点评修改作文的效果不亚于花几个小时一一批改。因为及时点评具有时效性,而这种时效性是传统课堂很难做到的。另外,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也能看到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微信上点评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大学英语课堂上还可以在微信上利用小程序进行抽签、抢答等,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提供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平台。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跟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紧密联系在一起,移动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学校园里,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的优势是能够突破固有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很多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好抓住了时下年轻人的特点,大家基本上是手机不离手。那幺,不妨就利用爱看手机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在手机上利用平台进行学习,这让他们感到学习不再那幺枯燥,而且碎片化的时间都能快速地投入学习中。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不但增加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还将学生置于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之中。

三、 微信平台辅助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微信平台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同学们能够利用微信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能够在微信上看到大家分享的学习资料,也能随时随地学习,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但是如果老师引导和管理不当,微信群可能会成为大家闲聊的地方,重要信息会被无关紧要的聊天覆盖,甚至还在微信群里打广告、发红包等。另外,课堂中利用微信进行教学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借此机会在课堂上玩手机而不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利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的同时,老师要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例如,要对微信群的发言制定一些规则,以使微信群真正为学习所用,以及在课堂上使用微信辅助教学时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四、结语

微信的出现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给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同学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平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方面,使之真正成为师生交流、学习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调查研究[J].上海:外语电化教学,2014(9).

[2]苗宁.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16(3).